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个股点评_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地域板块 null
十五时期山西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净增人口持续减少
时间:2006年07月04日16:35 我来说两句  

Stock Code:1A0001
     (行情-论坛)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国家统计局

    "十五"时期,山西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省有效地实现了人口的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总量低速增长的态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和谐、宽松的人口环境。

    一、"十五"时期山西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人口发展速度减慢,净增人口继续减少

    2005年底,山西省总人口为3355.21万人,与2000年的3247.80万人相比,增加了107.41万人,增长3.31%;年平均增加21.48万人,年均增长0.65%。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二十世纪80年代,山西人口平均每年增加42.2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59%;9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34.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4%。2005年净增人口为20.14万人,为20世纪60年代年均增长量的50%,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6.02‰,不到20世纪60年代的三分之一。从2000年以来人口增量曲线图中(见图1)明显发现,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山西人口增量沿着平稳下滑的趋势发展,稳中有减成为"十五"时期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计划圆满完成

    "十五"期间,国家及山西省"十五"人口计划要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5%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保持在85%以上,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80%以上。"十五"期间山西省的政策生育率连年上升,由2000年的77.73%上升到2005年的85.13%,五年上升7.4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计划要求;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由2000年的83.50%上升为2005年的84.17%,比计划(85%)低0.83个百分点;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五年来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人数占综合避孕措施总数的比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表1)。表1 山西"十五"综合避孕率完成情况表

    指标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5比2001年+、-
    避孕情况:
    综合避孕率(%)    84.17    84.03     82.3    80.25     83.4               0.77
    结扎(万人)        7.17     9.87     7.29     7.88    12.28              -5.11
    上环(万人)       26.48    24.95    25.41    22.03    22.75               3.73

    山西省"十五"人口计划要求,到2005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396.03万人以内,出生率下降到14.7‰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8‰以内。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看,2001年―2005年山西省人口数量各项控制指标顺利完成, 2005年末的总人口比计划总人口少40.82万人;五年全省共出生206.63万人,比计划少出生43.6万人;人口出生率由2000年的13.25‰下降到2005年的12.02‰,比计划低2.6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7.48‰下降到2005年的6.02‰,比计划低2.78个千分点。"十五"期间,山西省年均人口增长率为 0.65%,比"九五"降低0.43个百分点。(表2)表2 2001年-2005年山西省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指标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年末总人口
    (万人)        计划数   3277.16   3306.72   3336.45   3366.27   3396.03
                    实际数   3271.63   3293.71   3314.29   3335.07   3355.21
                 实际-计划     -5.53    -13.01    -22.16    -31.20    -40.82
    出生人数
    (万人)        计划数     50.57     50.04     49.49     49.43     49.70
                    实际数     42.57     42.22     40.54     41.09     40.21
                 实际-计划     -8.00     -8.82     -8.95     -8.34     -9.49
    出生率
    (‰)          计划数     15.50     15.20     14.90     14.75     14.70
                    实际数     13.06     12.86     12.26     12.36     12.02
                 实际-计划     -2.44     -2.34     -2.64     -2.39     -2.68
    自增率
    (‰)          计划数      9.00      8.98      8.95      8.90      8.80
                    实际数      7.16      6.72      6.22      6.25      6.02
                 实际-计划     -1.84     -2.26     -2.73     -2.65     -2.78

    资料来源:计划数为省人口计生委"十五"计划数;实际数为省统计局公报数据。

    "十五"时期人口计划执行结果表明,全省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五年净增加107.41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见图)。"十五"出生人数比"九五"减少39.79万人,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山西省的人口计划,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为实现"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总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优化,低年龄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

    总人口性别比是指总人口中男性与女性之比,表示为每100名女性相对应的男性数量,性别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主要指标。总人口性别比受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两性人口年龄别死亡率差异以及流动迁移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总人口的性别比范围都在95―102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人口性别比一直处于偏高位置。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为112.51,高于全国107.52的平均水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为112.30,高于全国105.46的平均水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08.51,高于全国106.28的平均水平,高居全国第2位;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为108.39,高于全国106.04的平均水平,高居全国第3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07.21,高于全国106.30的平均水平,位次下降到第13位。这表明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状态已基本得到了缓解,正在进入总人口的性别比平衡区域。表3 山西省性别比与全国比较

    年份     全国     山西
    1953   107.56   112.51
    1964   105.46   112.30
    1982   106.28   108.51
    1990   106.60   108.39
    2000   106.74   107.21
    2001   105.99   107.27
    2002   106.06   107.18
    2003   106.20   105.94
    2004   106.29   105.51
    2005   106.30   105.10

    "十五"时期,山西省的总人口性别比进一步优化,2003年总人口性别比下降为105.94,首次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平稳下降的趋势。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男性为1719.33万人,占总人口51.24%;女性为1635.88万人,占总人口的48.76%,性别比为105.10。从全省分年龄性别比看,15岁以上各年龄组性别比基本正常,而少年儿童组的性别比高达110.07,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部分人重男轻女,对男性出生人口偏好,在出生前进行性别鉴定,影响了自然生育规律,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2005年1%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表明,0岁人口的性别比仍高达116.06。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持续偏高,已使少年儿童的性别比超出了正常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影响未来的人口结构,在这批人到达婚育年龄时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并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四)年龄结构类型转变为老年型,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十五"时期,山西省0-14岁少年儿童比重由2000年的25.73%持续下降到2003年22.96%,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6.33%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7.10%,实现了人口年龄类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按照国际人口年龄类型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重7%以上、老少比(65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比例)30%以上、0-14岁少年人口比重30%以下、年龄中位数30岁以上属于老年人口类型。也就是说,山西人口在"十五"期中已完成了人口年龄类型的转变。2005年,全省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15%,0-14岁人口比重为21.3%,"十五"期末山西省已全面进入了人口老年型社会,跨入了老龄化时代。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预测,在未来45年内山西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将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到2050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883万,为2005年的3.68倍。预测数据显示,山西省老龄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5―201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老年人口年增长2%,所占比重由7.1%上升到7.45%;2010―204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长4.05%,所占比重提高到23.28%,30年间上升15.74个百分点;2040―2050年为高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长0.31%,增速减缓,所占比重接近25%,2050年每4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一般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均在5000―10000美元左右,山西省2005年人均GDP为1530美元,呈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而且随着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动,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还会进一步显现。

    (五)劳动力年龄人口处于黄金时期,"人口红利"赢得经济快速发展机遇

    "人口红利"核心思想是:生育率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十五"时期,山西省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总抚养比由1964年的81.09%下降到2000年的47.19%,2005年继续下降到39.76%。相当于每1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由40年前的8个多减少到目前的不到4个,抚养负担明显减轻。山西正处于劳动力年龄人口的"黄金"时期,也是"人口红利"时期。

    "十五"时期,在巨大的劳动力规模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的条件下,山西经济实力已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10.54%上升到18.39%,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九五"期间,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等等。经济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地得益于这种"人口红利"。"十一五"发展时期,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机遇,将为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效益。

    (六)出生率平稳下降,生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2005年全省出生人口为40.21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2.5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2‰,比2000年下降了1.23个千分点。出生率的高低取决于妇女的生育水平,2005年全省妇女的一般生育率为36.37‰,比2000年的41.75‰,下降了5.38个千分点。

    生育模式即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数量在全部生育活动中所占的比例。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省首次进入低生育率时期后,生育率继续保持下降的态势,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总和生育率为1.45,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十五"时期山西省的生育率除了生育水平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外,生育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生育模式的变化可以由生育率的年龄分布和孩次分布两个方面得到反映,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山西省育龄妇女15―19岁年龄组生育率由2000年的12.94‰下降为3.91‰,生育率峰值年龄组20―24岁年龄别生育率由141.44‰下降为121.98‰,而25―29岁、30―34岁、40―44岁、45―49岁年龄别生育率则不同程度的上升,由此看出,山西省的早婚早育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高年龄组生育率的上升,说明育龄妇女推迟了婚育年龄,优生优育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人们的生育观更科学、更理性(见表4),2005年山西省生育率的年龄模式已接近典型的现代型模式。山西省的生育率的年龄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生育率发生的年龄更加集中,二是生育高峰年龄更加年轻。生育模式的另一个变化是生育的孩次分布进一步优化,九十年代一孩率为44.59%,二孩率为34.28%,多孩率为21.13%;2000年一孩率为60.28%,二孩率为31.65%,多孩率为8.07%;2005年一孩率为63.03,二孩率为32.32%,多孩率为4.66%;以上数据表明,二孩生育率变化不大,一孩生育率所占比例上升,多孩比重大幅下降。表4 山西省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比较

    单位:‰

    年龄别    2005年   2000年   1989年
    合计       36.37    41.75    85.28
    15-19岁     3.91    12.94    23.62
    20-24岁   121.98   141.44   209.03
    25-29岁   107.32    92.61   167.27
    30-34岁    41.31    28.93    61.77
    35-39岁    11.63     8.26    19.89
    40-44岁     2.61     2.01     5.29
    45-49岁     1.24     0.93     1.92

    (七)城镇化步伐加快,人口的分布更加趋于合理

    "十五"时期,山西省政府紧密结合实际,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优化城市功能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来抓。全省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06.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5倍,城市用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均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城市污水处理、城市集中供热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由于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提高了城市等级规模和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增强了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全省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到"十五"期末,全省城镇人口达到141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11%,比2000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4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33.6%),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二。城镇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变,到城镇务工经商,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其次是由于行政区划变动和城乡化分口径的变化造成的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

    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但同时也给城镇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一些问题,对城镇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山西省在"普九"义务教育、积极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面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加快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是各类教育的较快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全面提升了全民文化素质。到2005年,山西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1年,比2000年的8年提高了0.41年。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汇总资料显示,在全省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5.17%,为173.3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2.16%,为 407.57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43.47%,为1456.90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28.11%,为942.37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62.2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31.3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193.10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减少 89.54万人。接受小学教育人数所占比重减少,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一方面反映出了小学学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另一方面说明了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向更高一级层次转化。

    二是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推进了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5年来,山西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支出达359亿元,年均增长15.17%,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随着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全省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类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4%,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9.3%;2005年高等院校由"九五"时期33所增加到75所;全省11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九)婚姻观念明显转变,家庭户规模继续向小型化方向转变。

    按照育龄妇女生育模式转变类型划分,"十五"时期,山西进入了自我控制、自我调控的生育阶段,晚婚晚育、少生优育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了从自然型的生育模式向人为控制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婚姻生育观念的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变家庭结构,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汇总数据显示,2005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者占18.3%,有配偶者占75.85%,离婚者占0.88%,丧偶者占4.96%;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未婚比重下降了0.77个百分点,离婚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丧偶比重下降了0.19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十五"时期,山西省社会和谐、婚姻关系稳定。

    少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进一步推进了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核心化。"十五"时期,山西家庭户规模继续呈缩小的趋势,由2000年的3.62人下降到2005年的3.36人,明显反映出家庭户规模向着小型化发展的趋势。从家庭代际关系中还可以看出,2004年,两代户家庭所占比重为61.20%,其中父母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占两代户家庭97.74%,表明两代户是家庭结构的核心主体。家庭户规模小型化、核心化,对今后家庭养老模式、独生子女教育、居民住房需求等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十)死亡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十五"时期,山西医疗保健服务水平,计划免疫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疾病控制、社会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死亡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到"十五"期末,全省人口死亡率为6.00‰。从"十五"时期山西省的人口死亡率变化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山西省的人口死亡率已经处于低水平,一般不会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另据2005年1%抽样调查汇总资料:全省常住人口中,身体健康的占94.13%,基本能保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占3.66%,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只占1.83%。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健康化、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老龄人口颐养的保障等等,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健康水平。

    (十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200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14元,比2000年增长88.7%,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比2000年增长了51.7%,年均增长8.7%;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4229亿元。由于经济加快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加效应,使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山西省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全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28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25.45平方米,人均住房间数由3.23间提高到3.41间。

    二、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人口的现状特点是过去几十年人口发展的积累,也是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基础。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山西依然面临人口总量庞大、生育水平反弹和人口结构偏差三大难题,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控制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基本国策不能动摇。

    (一)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数量将在较长时期内继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山西省目前虽然进入了低生育水平状态,但在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下,人口总量仍然保持每年20万人的增长速度。据预测,未来十几年,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到2020年人口总量增长到3655万,2030年将达到峰值人口3735万,平均年增加人口近16万人。此后,人口总量逐渐下降,年均减少近10万人,2050年总人口下降到3544万,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必将给山西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关系到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2020年要确保人均GDP达到25000元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GDP总量要在2000年基础上翻2.47番,年均增长速度要保持在9%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只有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才能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低生育水平不稳定,仍给计生工作带来挑战。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妇女生育水平逐渐降低,但很大程度上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社会制约措施来实现的。应该看到,当出生率降到略高于10‰的时候,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出生率的下降已经达到极限,并正处于徘徊状态。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02‰,自增率为6.02‰,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8个千分点,而自然增长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3个千分点。由于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育年龄,预计从2008年开始将进入 "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大约要经历15年左右的时间,期间预计出生人口665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出生44万人左右。未来二十年,不断增长的出生人口数量将对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压力

    (三)人口结构不安全,与实现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联合国1994年就提出人口安全概念,目标就是要求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化发展。2000年以来,山西不仅存在人口总量问题,而且人口结构问题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总体文化素质还比较低。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6岁以上学龄人口中,仍有近5%的人口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而且,由于条件限制,人才外流现象继续存在,使高层次的人才更加贫乏。

    二是出生缺陷发生率高。山西省是全国出生缺陷高发省份。全省平均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6.47/万。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在200/万到400/万的县有39个,400/万以上的县有10个。据2004年国家专家组对山西省中阳、柳林、交口三县调查,出生缺陷发生率平均达561.7/万。在山西省每年新出生人口中,有出生缺陷的约8千人至1万人。

    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山西省二孩出生性别比连续6年高于120,多孩出生性别比连续5年高于150。在0―14岁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万人,20―35岁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27万人,性别比失调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四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2005年,山西省劳动适龄人口已达2398.25万,预计今后平均每年还要增加16万,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不断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保障问题提出挑战。2005年,山西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达到7.15%,未来五年山西省老年人口的规模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动,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会进一步显现,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解决老有所养的主要模式。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4-2-1"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并且,持续下降的生育率,使家庭户规模进一步减少,趋向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结构的脆弱,使负担老人的能力大大降低,难以承受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冲击。因而,如何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六是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人口城镇化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人口城镇化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主要表现在抑制消费需求增长、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素质的提高。2005年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虽比2000年提高6.9个百分点,达到42.11%,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9个百分点。而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平均在60%左右,经济发达国家平均在80%以上,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仍是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青藏铁路7.1全线通车
·绝对计划 后舍男生
·雪佛兰乐风 爱情魔发师
·2008奥运会 NBA 科比 F1
·2006世界杯 姚明 王治郅
·2006年德国世界杯
·世界杯赛程/电视转播表
·世界杯视频 积分榜
·世界杯精彩图片
·日产轩逸 奇瑞V5 s.h.e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