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世人关注的中国银行A股IPO已经顺利完成,今天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中行将成为两市新的第一权重股、首家A+H股上市银行和首家A+H的全流通IPO公司,同时也是国内特大型企业中首家回归A股市场,诸多荣耀集于一身。 中行上市掀起了我国金融改革的大浪,包括工商银行在内的许多家银行都纷纷跟进
7月5日,总股本达2540亿的中国银行股将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它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股市最大流通盘的股票,也是中国股市在今年6月初重启IPO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只股票。上市成功与否,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如何,将是对股权分置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检验。更为重要的是,中行上市,也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中行上市将有效地增加A股市场优质资产的供给,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使国内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分享更多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这将更有利于重塑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推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同时由于中行在上海A股指数中所占比重较大,将有效地克服以前少数机构利用中石化拉升指数,控制市场的情况。也有利于防止国际游资操纵我国股市,为我国A股市场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
+将成标准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一直与国家金融安全相关联,因此,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金融改革的步子一直迈得较为谨慎。直到近几年,商业银行改革的步子才有了明显加快的迹象。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表明它们已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银行改革的战略目标是推动国有银行市场化,推进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按照部署,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用各种方式处理不良资产,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第二阶段利用多种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第三阶段彻底对银行内部进行改造和重组,力争上市。
毫无疑问,上市成为我国银行实现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性一步,也成为人们所认同的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假如说2005年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香港的上市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上市的帷幕,中行采取的“+”的上市策略,更将成为我国银行未来上市的标准模式,
工商银行上市进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据工行高层人士透露,工行将在下周四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表,预计9月份实现上市。和中行“+”的模式一样,工行也准备在香港上市后尽快在内地发行A股。
此外,中信实业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南京商业银行等都纷纷表示要积极推动银行上市,我国将掀起一股银行上市的浪潮。
居民储蓄“债转股”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为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众所周知,银行在我国金融业中占据绝对大的比重,而国有银行由于历史等问题更成为我国金融改革中的难点。因此,国有银行的改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攻坚战,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都表示了对银行改革的关注,国家已推出了许多措施促进银行的改革:如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不良资产;成立汇金公司,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等。但最终银行都选择了上市作为改革的归宿,银行缘何都出现了上市“偏执”呢?
著名的金融学专家张杰从制度演变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改革的逻辑。他说,从改革的历史进程看,早期国家构造的是“国有银行替代政府直接补贴国有企业,国家适当补贴国有银行并承担信用担保”的改革价值取向与内在逻辑。
由于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快速下降,其利用国有银行不断吸收“金融剩余”(居民储蓄存款),在增大自身实力的同时,也承担了代替政府向国有企业直接注资的角色。然而,在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没有给予国有银行注资的必要回报,而导致了巨额的不良贷款。
考虑到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家声誉,国家积极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一方面国家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剥离不良贷款,化解国有企业改革给银行带来成本;另一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注资,增强了银行的资本金实力,减轻了经营包袱。
然而,政府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断下降,使得其对国家商业银行直接实施的“金融补贴”行为难以在短期内大面积实施。此时,股改上市就成为一条十分有效且成本相对较低的选择途径,一方面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另一方面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可继续向企业融资的资金来源,平衡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间的发展矛盾。
同时,银行上市还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剩余”的控制,即居民的储蓄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进入国家绝对控制的国有商业银行。
相对于居民储蓄而言,商业银行上市,真正实现了居民储蓄的“债转股”,即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居民储蓄由商业银行的债权变成了商业银行的股权;商业银行可低成本地使用这些资金,只需要支付成本(如股利)。因此,国有银行上市成了国家“一石三鸟”良策。
从微观层面的实际效应看,银行上市也是实现金融改革的较优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上市可以锁定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路径。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往往只有通过上市,才能使国有银行真正获得市场化竞争所需要的经营自主权,避免长期所受的行政干扰。正是有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才有可能推行多年来一直难以推进的职位竞聘、薪酬改革。
警惕“吹鼓手”
一个企业上市,其牵动的方面远远不止企业自身,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中国银行的上市,使我国的中介机构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商业银行的重组上市过程中,银行所聘请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顾问机构等都是重要的参与者。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这些参与的中介机构往往是铁定的得益者,这从各家银行中介机构选聘过程中的激烈角逐就可以看出,这简直就是中介机构的“盛宴”。
中国银行(香港)在港上市,其费用花去十几亿港元,有人估计,建行、中行上市的费用一般为1.5亿—2亿美元,约为十几亿元人民币。即使再顾及市场声誉的中介机构,在参与国有银行的改制之后,对于其最终可能取得的效果,并不承担太大的、实际的责任。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就充当了银行上市的积极鼓吹者。
但是,一个问题随之产生了,中介机构所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其实不单单是商业银行一家,它还应该面对即将成为商业股东的广大投资者。这几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化,它们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中行,近年来接连曝出丑闻,而且这些丑闻的发生,都发生在其H股、A股进行IPO的期间,但是中行的有关负责人都只是反复强调这些丑闻的发生对其IPO没有影响,这令市场疑窦丛生。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一些投资者认为,中行的高管这样表态,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中行的整个招股上市过程中,我们却没有见到任何一家投资银行,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任何一家律师事务所,任何一家管理咨询机构对此作出中肯的分析,这种情况的发生,不能不令人感到失望。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