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近4年来不断获得集团公司优质资产,并通过产业整合、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整体资产质量,未来持续、快速成长可期。
现金+剥离不良资产的股改方案对价水平合理。因公司大股东-电气股份在香港上市,股改实施送股方案有障碍,所以采用现金对价:10股送5元。 此外,公司同时将所持的永新彩管(2005年巨亏)24%股权以2.69亿元转让给电气(集团),实现了“止血”,二者综合考虑相当于每10股送7.2元,我们认为股改方案对价水平基本合理。后续大股东会将印刷包装类优质资产-上海光华和秋山国际注入公司,从而形成完整的印包产业链,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
三菱工程为公司电梯业务注入“强心剂”。电梯业务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占到公司主营收入和利润的75%以上,但近年来发展放缓。2006年4月公司收购了三菱工程40%的股权,三菱工程以生产中高档电梯为主,年产能约1万台,参股三菱工程,不仅可以进入国内高档电梯市场,提升公司电梯业务产品结构,实现电梯业务板块的整合,而且可以通过三菱电梯商标的使用为公司电梯整体业务提升产品价值。
预计2007年收购上海光华和秋山国际。电气集团持有光华和秋山两家企业50%的股权,光华在单张纸多色胶印技术、秋山在单张纸双面印技术方面都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如果收购成功,则公司的印包业务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为后续收购申威达、高斯、紫光工厂搬迁优化生产流程和建立海外印刷包装研究中心奠定基础。
新产品-人造板连续压机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开发出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15-20万立方米滚动摩擦平压式连续压机,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第六代连续压机。该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预计该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可达10-30亿元,比目前销售规模增长100%-500%。
工程机械业务:引进外资,实施产品升级换代。2003年初电气(集团)将上海金泰注入公司,涉足工程机械行业。上海金泰在地下施工设备、工艺等方面基础较好。开发出了SD10旋挖钻机、GD35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等适销对路产品,2005年中期扭亏。后续公司将通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布局调整、与外方合作做强企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06-2008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38元、0.50元和0.59元。综合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的结果,我们得出公司的合理股价为10.00元,现低估26.42%,故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主要不确定因素。钢价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基建的影响。
投资要点
上海机电成为A股装备制造业龙头股的前景可期,股价被低估,建议买入。
估值分析
公司2006、2007年动态市盈率为20.80倍和15.93倍,考虑到公司未来业务的成长性,给予一定的溢价,目标价位为10.00元/股。所以我们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支持我们投资建议的几项关键性因素
公司2006年与日本三菱续签了20年合作协议,保证了电梯这一最大业务今后发展的持续性,并通过收购三菱工程40%的股权进入了电梯高端市场。
.2006年6月底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预计不久会出台具体的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公司集聚了上海地区的装备制造业优质资产和人才、技术力量,拥有区位、产业配套环境和研发条件等竞争优势。后续通过产业整合和兼并、重组,走国际化的道路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有利因素
电气(集团)一贯的大力扶持:从公司成立之初起,电气(集团)就不断对公司进行业务整合,剥离了家电制造、燃油取暖器、和大量不良应收账款等,向公司注入上海金泰、上海焊接器材公司等机电类资产。本次借股改契机又帮公司剥离了严重亏损的永新彩管,并准备在2007年或者更晚一些时候向公司注入上海光华和秋山国际等优质资产。电气(集团)对公司的扶持是持续的、积极的,上海机电作为电气(集团)的机电类核心资产,必然会通过资产整合和业务拓展帮助电气(集团)实现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
资产整合初见成效:公司主业涉及面较广,涵盖了7大主业,且盈利模式单一、电梯业务长期占主导地位。经过这几年公司不断的业务整合和结构调整、人员分流和附属部门剥离,目前公司各项业务已经基本理顺,工程机械业务2005年中期已经扭亏,人造板机器、工程机械等业务已经研制出出国内外领先的产品,为后续进一步业务整合、走国际化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利因素
电梯业务未来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电梯市场竞争激烈,虽然上海三菱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但是产品价格不断走低、且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未来公司通过收购三菱工程40%股权进入国内电梯高端市场效果有待观察。
第六代人造板连续压机产能释放时间:公司已经研制出样机,预计下半年可销售出4套生产线,今后几年公司的产能扩张能力和市场对该产品的接受能力将直接考验公司的技术转化和市场开拓水平。
钢价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从2006年年初开始,钢材价格出现反弹、有色金属价格爆涨、对公司电梯、冷冻空调、印刷包装、人造板机器、工程机械、焊接等业务形成成本压力,如果2006年下半年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则公司业绩将会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