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连连催促河北省钢铁业联合重组,改变全民大炼钢铁的现状,但该省国有钢铁企业数年图治,不仅难以自我整合,更无法吃掉那些灵活应变的民营钢铁企业。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政府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的落差。
今年6月的最后一天,国家发改委的一纸通知让河北钢铁业再次充满了紧迫感。
按照通知中的调控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国将淘汰约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2007年前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而“落后生产能力”集中的华北和华东,尤其是河北与山西两省成为调控的重点对象。
河北是中国第一钢铁大省,去年钢产量达7386万吨,这个数字即使和别的国家相比,也名列世界第四。从产业集中度来看,河北省又仿佛是国内钢铁产业的一个缩影,7000多万吨产能分散在200多家企业里,且一半以上都是粗钢、建筑钢材等“大路货”。
国务院去年7月批准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最近发改委的通知,都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官方对此举的解释是,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后果正在显现,不仅资源和环境难以支撑,而且出现了低水平产能比重过高、行业恶性竞争等趋势。
另一个原因是,过去两年进口铁矿石加价,中国钢铁企业都由于缺乏协调而只能被动接受,与中国接近世界总产量1/3的产能相比,其规模与定价“话语权”明显不成比例。去年中国因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多支付了近400亿元,作为全国钢铁第一大省的河北则多付了60亿元。
但河北省政府早在1997年就开始酝酿该省国有钢铁企业间的整合,几经波折,至今难以成事。而随着民营钢铁企业的快速壮大,该省即便完成所有国有钢铁企业的整合后,其产能也不足河北省总量的一半。
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政府理想与市场现实之间的落差。
整合之困
邯钢集团曾经是河北钢铁业的“优等生”。早在1990年代,该集团就以“邯钢经验”大放异彩,其“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经验被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向全国企业推广。1996年,邯钢的声誉达到巅峰,全国前来参观学习的企业数量高达2万余家。
但在河北省的钢铁业整合方案实施过程中,正是以邯钢集团为中心的南部钢铁集团的整合遇到了麻烦。
早在1997年,河北省委和省政府就提出了组建钢铁集团的思路,直至2002年“河北邯钢唐钢集团”在挂牌前夭折,政府将省内企业整合为一大钢铁集团的构思始告搁浅。
此后数年内,政府方面再次调整整合思路,去年底有了一个“226方案”,即将北部的唐山钢铁、承德钢铁、宣化钢铁三家国有企业整合为新的唐钢集团;南部则将邯钢、邢台钢铁和石家庄钢铁整合为新的邯钢集团。同时建设好首钢南迁形成的曹妃甸钢铁基地和承德钒钛特种钢基地,最终形成包括型材、板材等品种的六大产品系列。
虽然该方案上报后仍未获发改委批准,但去年5月河北省政府已经宣布了南北集团整合计划。此后,北部钢铁集团整合顺利,用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的话说,“不止是挂了牌子,还进行了资产和人员的重组。”
与此同时,首都钢铁有限公司(首钢)南迁,在冀东的曹妃甸与唐钢合组“首钢京唐钢铁联合责任有限公司”,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建设计划。
与进展顺利的北部相比,南部邯钢集团的整合却遇到了重重阻碍:首先是邢钢与石钢两家国有企业闻风而动,在短期内“另投怀抱”,分别被香港的BNI公司及中信泰富(香港上市代码:0267)控股,而对于周边的民营钢铁企业的整合,显然不在国资委的控制范围之内。
河北省国资委宣传部人士在接受记者电话询问时表示,包括邯钢在内的南部集团整合方案“目前还在制定之中”。
“南北集团整合的进度不同,关键在于两地主要企业的产权关系不同。”一位接近国资委的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北部的唐钢、宣钢和承钢在整合前均属国有企业,通过行政方式即可顺利整合;而南部的邢钢与石钢在整合前夕迅速变为港资控股企业,“显然有它们自己的考虑”。
而对于那些正在迅速壮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来说,邯钢集团更是难以依托“行政力量”收归麾下。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一组数据表明,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在2000年时仅为180万吨,而到了2005年底已经达到4640万吨,占全省钢产量63%,实现利润占全省钢铁工业总额70.18%。
同时,邯钢集团从市场收购民企的意愿并不强烈。邯钢集团宣传部张部长对记者表示,有的民营企业即使收购了也对邯钢的发展战略没什么作用。“与其费了半天劲还达不到目的,还不如沉下心来先练好内功。”
民企抱团应变
在河北国有钢铁企业整合的同时,当地民营企业之间也开始寻求合作,以期壮大自身,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唐山三家民营企业整合而成的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继唐钢、邯钢之后的河北第三大钢铁企业,并将赴香港上市。由6家民营企业重组而成的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则已成为河北第八大钢铁企业。
在河北省名列前十名的钢铁企业中,除唐钢、邯钢及排名第十位的新兴铸管外,其余七家均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其中邢钢为外资控股)。在这种格局之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盟与整合也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之一。
今年3月,邯钢集团与邯郸文丰钢铁有限公司、邢台德龙钢铁公司两家民营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邯钢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寻找未来可能的整合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这些民企间的整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做给上边看的”———把名义规模做上去,但私底下各个企业还是独立核算,各自为政。另一种则是真正的产业互补与协调。“比如我有加工厂、你有钢铁厂、他有铁矿,我们就可能进行产业链式的联合,同时通过互相参股来加强这种产业协作关系。”
“民营企业的崛起,恰恰说明在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下‘适者生存’的道理。”河北省冶金行业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国家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决策出发点是好的,针对性也很强。但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落差还很大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仅仅通过大型国企的整合来形成“单一市场”,其效果还有待观察。
该人士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年全国钢铁利润率增长1%,69家国有重点钢铁企业利润率下降10.62%的情况下,河北钢铁工业利润率却上升16.24%,同时在综合能耗、吨钢电耗等主要指标上均优于全国重点企业平均指标。他说,这是因为“河北省是民营企业占大头,机制的灵活性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一位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承认,在低端产品市场上,民营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十分明显。“但是像大型板材等高端产品,它们因为没有那么大的资金投入装备,目前还无法跟我们竞争。”
由此看来,国有钢铁企业向高端化产品发展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被民营企业“逼出来”的。但在中国区域消费力差距明显、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国有企业占据了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低端市场庞大的消费需求仍然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目前产业调整的思路是优存劣汰,但什么是优、什么是劣,不是靠几个指标就能判断的,要靠市场选择来进行。”河北冶金行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他同时认为,企业之间的合并远非“跑马圈地”那么简单,其中包含着复杂的资源、管理甚至企业文化的协调与计算。“缺乏协调效应的兼并只能增加管理成本,降低企业效率。这点在过去的国有企业兼并案例中已经有了太多惨痛的教训。”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