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侯利红 发自北京
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占249席,法国占46席,日本占45席,而中国仅占4席。
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副主任、博导王亚星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品牌战略,创建国际品牌,唯有如此,方可应对国际市场中欧美品牌的巨大冲击。
王亚星此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还有另一个身份:“亚洲品牌测评体系”专家系统委员会副主席。由该体系评出的“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将于9月在香港出炉,由亚洲国际名优品牌认证监督管理中心、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推出亚洲品牌500强,你觉得条件成熟吗?即使这些品牌顺利出炉了,但它们在国际上能得到承认吗?
王亚星:这次国资委等支持搞这个品牌推广活动,就是希望能帮助企业推广自己,即使有可能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企业及其产品的影响度总会扩大一些。
《第一财经日报》:造成中国品牌产品凤毛麟角的原因是什么?
王亚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起步晚。中国改革开放不过才20多年时间,而世界500强品牌中,很多企业都具有上百年历史,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也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其次,多数中国企业,在整个亚洲差不多也存在类似情况,即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很难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和生产潜力名牌产品。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的企业大都存在核心技术相对缺乏、关键元器件依赖进口、跨国经营能力有待增强等深层次问题。
此外,多数亚洲国家的市场在未全面开放之前,西方诸多跨国公司就已经想方设法在本地建起合资企业,率先抢占了市场。本来就先天发育不足的中国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自然难度增大。
《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中国品牌能应对欧美品牌带来的巨大冲击吗?
王亚星:坦率地讲,中国品牌暂时无法与欧美品牌抗衡。我们此次搞这个“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目的也就是把亚洲品牌往国际上推一推。
“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渐由产品的质量竞争、技术竞争转向销售手段竞争、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事实上,世界的消费市场已经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产品再好,也需学会造势。
我希望,通过大力推广“亚洲品牌”,能帮助好的企业和好的产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一财经日报》:你对中国企业未来的品牌建设有何建议?
王亚星:为应对欧美品牌的冲击,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品牌战略。在创建品牌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个企业的产品要想成为国际知名品牌,首先在本国市场就须叫响,赢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要有长期的品牌战略。在中国,有些企业家总是秉持一种浮躁心理,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企业做大做强。事实上,树立一个国际品牌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再次,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大凡成功的企业,都会利用国际上的市场资源、资金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