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中,跨国公司在中国、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全球采购增加,将数以亿计的市场带给中国企业
    孙忠义是山东金麒麟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数年前他们企业的刹车片产品打入美国市场时,中国的刹车片行业还处于假冒伪劣肆虐的混乱时期。
    而现在,中国不仅有几十个刹车片生产厂家走出了国门,还有两家企业为跨国公司OEM(主机配套)供货。孙忠义对《财经时报》记者感叹,随着中国汽车的迅速发展,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
    对此,来自美国汽车行动集团(AIAG)的陈以龙博士认为,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在洗牌,这为中国汽车产业造就了很多新的机会。
    新一轮整合到来
    日前,一个惊人消息震动全球汽车业:雷诺-日产集团欲购买通用汽车公司20%的股份。这意味着,有7年之久没有变化的汽车6+3阵容将发生重大变动。
    一些机构的研究表明,全球汽车产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中。
    在《中国汽车要闻》日前举办的2006年汽车总经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好几位汽车专业人士,都对《财经时报》记者强调了这一点。
    据分析,近年来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已经渐趋稳定的国际汽车产业格局开始发生动荡,部分跨国公司的市场上升很快,实力越来越强,一些老牌跨国集团的地位受到挑战。这使他们不得不去寻找成本更低的供应商。
    2005年,通用汽车公司全球1700家供应商精减了500家,供应商巨头德尔福公司,也计划将供应商从4000家精减到700~900家。有关人士判断,为了打破不平衡的竞争结构,跨国汽车公司的供应链开始松动,供应商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日韩汽车为了在实力上压倒欧美竞争对手,不再像以前那样严密封锁自己的供应链,而变得相对开放。这使得其他地区的供应商得到了更多进入其配套体系的机会。
    据悉,一般情况下,大的制造商很少会轻易变更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因为这容易引起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变化。专家的看法是,此轮供应商调整,表明国际供应链进入一个新的洗牌阶段,甚至有可能引起国际分工体系的重大变化。
    “成本因素是导致此次调整的重要原因。”一位业界人士对《财经时报》记者说。
    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越来越重,使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而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来自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却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最佳机会
    全球汽车业的视线正渐渐集中到中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告诉《财经时报》记者,他今年参加SAE(汽车工程师学会)年会,最大的感受是:“哪里没有中国人,会就开得不热闹;哪里没有中国汽车,就缺少热点话题。”
    据了解,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使这些地区成为潜在的巨大汽车市场,也为跨国公司调整产业链提供了最佳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逐渐增强,这使其能得到更多机会,加入到国际性的购并和重组浪潮中。
    据介绍,近两年来,除了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中国汽车企业的身影还几度出现在国际汽车购并的舞台上。上汽收购双龙,南汽和上汽各自买下罗孚平台的一部分,都使得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刮目相看。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副总经理陈实认为,购并在中国汽车业的早期发展中,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成为业界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创造创新型汽车企业的关键推动因素,能使企业在创新、质量、成本上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西门子VDO亚太地区首席执行官博乐仁表示,不管是国际企业想开发新兴市场,还是中国企业想走向国际市场,其途径都差不多,通过购并就可以实现。
    同时,中国零部件企业的跨国购并和资本输出也逐渐多了起来。
    数据显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已经成为美国汽车第五大供应商。据估计,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零部件市场将会达到35%的年增长率。2010年之前,中国零部件的出口额将达到400亿美元。
    一位人士指出,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正把中国定位为他们的亚太区总部。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全球采购增加,也将数以亿计的市场带给中国企业。
    这位人士透露,根据预测,在未来几年,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70%的全球采购将来自于中国。
    零部件机会大于整车
    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多年后,陈以龙又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指导成立了德尔福-清华研究所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他对全球汽车供应链和中国汽车都十分了解。
    陈以龙的看法是,较之于整车,中国汽车零部件更有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其理由是,整车包括上万个零部件,如果有几个零部件没有过关,就会影响到整辆车的质量,甚至整个品牌。而零部件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如果能在某一领域获得突破,使小小的零件面对全球供应,那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据了解,国际汽车业将其供应链从北美和欧洲向中国转移,这使得中国零部件企业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中国零部件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供应商的机会更多在于电子产品和原材料。欧美和日、韩企业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他们面临着高额的工程和模具成本,以及高昂的研发和创新费用。同时,他们还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供应商的优势所在。
    常与中国同行打交道的博乐仁,还看到了中国企业的短处和不足。他发现,中国供应商由于发展历史短,在与主机厂打交道时经验不够丰富。此外,不具备规模优势以及缺少国际客户的通路,也影响了中国供应商的竞争水平。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学习的步伐。”博乐仁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