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个股点评_个股风云_证券频道 > 地域板块 null
辽宁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变化的回顾与思考
时间:2006年07月11日15:33 我来说两句  

Stock Code:1A0001
     (行情-论坛)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首要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针对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从辽宁的实际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要求,从着力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经济利益问题出发,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符合当前辽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抓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改革开放前,辽宁是典型的"短腿经济",农业所能提供的商品粮、畜产品等都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供求平衡主要通过国家计划调拨来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收入异常薄弱。改革开放后,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飞跃,摘掉了缺粮大省的帽子,达到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畜产品也由调入省变为调出省。在农产品总量提高的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人均产量、价值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后者又拓宽了农村市场领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的稳定,也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扎实的基础。但城乡居民收入等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根据预测结果,2005年到2010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8.1%,而按照辽宁省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辽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要超过"十五"期间9.4%的增长水平,这意味着辽宁提高农民收入的任务异常艰巨,因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是两个重要课题。

    一、辽宁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变化的回顾与反思

    (一)辽宁"三农"问题基本回顾

    改革开放前,辽宁是典型的"短腿经济",农业所能提供的商品粮、畜产品等都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建设的需要,供求平衡主要通过国家计划调拨来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收入异常薄弱。改革开放后,辽宁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飞跃,摘掉了缺粮大省的帽子,达到粮食自给有余,主要畜产品也由调入省变为调出省。在农产品总量提高的同时,单位面积产量、人均产量、价值总量也有了较快的增长。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后者又拓宽了农村市场领域。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的稳定,因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城乡人民的基本消费需要,同时农村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辽宁农村居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也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扎实的基础。

    1、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打下基础,

    由于许多工业原料,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自于农业,因此,农产品供给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轻工业的快速发展。1981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为100.4亿元(现行价格), 2002年上升至606.19亿元。从1981年至2002年,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背景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轻工业产值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70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工业经济保持了同步增长。2005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4.13亿元,同比增长37.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轻工业的快速增长,而后者的快速发展,又增加了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拉动重工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发展。值得提出的是,农业不仅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由于其价格低,从而为辽宁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农民收入的增加拓宽了农村市场领域,对拉动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产品数量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上调和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明显提高,这为工业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持。1978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5.2元,到1990年,增至836.2元,2005年达到3690元, 27年间年均递增11.7%。从1990年到2004年, 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在全国一直居于前10名 。1978年,辽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9.1元, 2005年达到2699.7元,是1978年的16.97倍,各项消费全面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提高档次的新阶段。与农村市场需求稳定增加相比,近几年,城市市场消费需求增长势头减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城市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6%,乡村为8.1%,而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城市的年均增长速度降至10.3%,乡村的略增至8.9%。2006年1季度,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的增长幅度为14.3%,又比城市高近1个百分点。正是农村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抵消了城市市场需求的低迷,拉动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进而推动了工业的增长。

    农民收入的增加,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更引发了生产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逐步由手工业为主向现代化过渡。1978年,辽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仅为22元,到1990年,增至295.9元,2005年达到2061.15元。从1978年到2005年,辽宁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3%,高于同期人均纯收入(11.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的增长速度,这将对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3、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革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副产品的极大丰富,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的逐年上升。辽宁已经结束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辽宁人每月半斤肉、三两油的限量供应状况已成为历史。2005年,辽宁粮食、猪牛羊肉、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是1990年的1.1、2.8和3.7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了城乡人民的基本消费需要。

    从农民物质生活方面看。1978年,辽宁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3.8%, 2005年为41.6%,27年间年均下降0.8个百分点。从精神生活方面,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辽宁农村居民用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及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辽宁农村居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故乡。

    农村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还体现在就业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城市富余人员较多,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呈上升趋势,这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值得提出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部门存在的隐性失业日益增多。由于隐性失业的存在大大缓解了城市就业的压力,对社会稳定也起了积极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民收入变化的深刻反思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辽宁的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城乡居民收入等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1、城乡间差距过大,将成为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许多国家为了迅速发展工业,都采取了从农业、农村中积累发展资金的策略,中国也不例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显示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而且这种差距是多方面的。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2元,差距为178.1元,到1988年,这一差距增至504.4元,1998年差距为2037.4元, 2005年为5418元。由于人均纯收入的计算采用的是当年价格,因此城乡间年度收入差距由于包含着价格因素而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差距的变化趋势,而收入的比值是无量单位,可以真实地反映城乡间收入差距的这种变化。城乡间的差距除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外,在国民待遇、城乡建设、发展政策等诸多方面也有所表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小康监测数据,2004年,辽宁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农户在调查户中所占的比重达到44.7%,饮用自来水、使用清洁能源和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27.6%、3.2%和1.6%,居住质量虽然比2003年有所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城市的自来水普及率为93%,三气的普及率为87.2%,卫生厕所的使用率远高于农村,只是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略低于农村,为20.9平方米。从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覆盖率看,由于辽宁农村开展这两项工作的起点较低,2004年仅为4.8%和9.5%(根据小康监测数据),农民自费看病是普遍现象,农民就医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与在城市已得到广泛开展的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相比,差距极大。从接受教育方面看,根据小康监测数据,2004年辽宁农村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程度,而城市已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从城乡建设看。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始终如一地重视城市建设,国民收入分配一贯向城市倾斜,强调农村服务城市。其结果造成了城乡建设距离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农村面貌依旧,脏、乱、差的局面在许多地区存在。

    2、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困难,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明显制纣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多方面的情况表明,若要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必须控制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首先,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近几年,由于石油、天然气等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部分生产企业借国家出台对农民实行优惠政策之机搭车涨价,化肥、农膜、柴油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其次,农民从各类企业得到的收入较少,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异较大。以2004年为例,浙江省农民从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人均达到1584元,江苏省达到1069元,福建省为448元,而辽宁省人均仅为245元,分别比浙江、江苏和福建少了1339元、824元和203元。

    再次,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持续徘徊。2005年,辽宁农民从家庭经营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人均282元,仅比2000年增加5元,呈现明显的徘徊态势。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农业劳动力需求量计算公式,2005年辽宁农业剩余劳动力为453.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3.7万人,增长了5.5%。剩余劳动力数量是农业劳动力需求量的1.95倍,也就是说在目前的辽宁农村,3个劳动力中近2人是剩余的。

    3、县域经济实力薄弱,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将使辽宁经济缺少后发优势

    县域是城乡的纽带,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优势不言而喻。然而,辽宁的县域经济实力并不强,而且地区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从经济总量看,2003年,在辽宁省74个县(市)区中,只有12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6.2%。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数量分别是30个、28个、41个和29个,占其单位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县(市),辽宁只有海城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2004年,辽宁仍然只有12个县(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00亿元。

    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近几年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及主要指标位列前100名县域名单"(即百强县)看,2001到2003年的三年中,辽宁有长海县和海城市两个单位入围,但2004年辽宁省仅海城市(77名)一个单位仍位于百强县之中。与辽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沿海一些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在百强县中均占有较多的席位。如2002年,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四个省分别有26个、15个、15个和11个县(市区)入围百强县,2004年,浙江、山东、江苏三省的百强县个数占全国2/3以上。

    从产业结构看,2004年,辽宁44个县(市)(未包括市辖区,因其与城市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相似性)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为24.5:44.8:30.7,而同期辽宁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为11.2:47.7:41.1。即使考虑到县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仍有进一步调整的余地。更应引起注意的是,有21个县(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超过30%,最高的彰武县达到70%,说明辽宁近一半的县市仍然处于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的阶段。从第一产业内部来看,有19个县(市)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份额超过50%,表明这些县(市)在第一产业中,仍然呈现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发展较慢的生产格局。

    辽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要求,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但突破口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因为只有收入增加,才能够进行扩大再生产。只有居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够在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上等方面有所作为。如何找准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最主要因素,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

    二、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测算及其中长期预测

    1、因素选择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多角度的分析,本文从产出、投入、产业、收入差距四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作为影响收入的要素,并建立农民收入与这些指标的计量模型,一方面用来检验农民收入与这些指标的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定量计算这些影响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从产出角度,选取了辽宁人均GDP、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数量为100)、辽宁猪牛羊肉产量(万吨)、辽宁农业生产者直接零售额(亿元)等四个指标。

    从投入角度,这里的投入,既包括政府的支农支出、农户的生产投入,也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选取了辽宁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农村从业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农村恩格尔系数等三个指标。

    从产业结构角度,选取了辽宁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辽宁粮食播种面积占辽宁播种面积的比重等四个指标。

    由于收入的差距会反过来影响收入的变化,因此选取了农村基尼系数这个指标。

    以上选取的17个指标提供了丰富信息,但指标过多会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并且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也不利于分析,因此采取因子分析法,寻找影响收入的主要因子,并找出主要因素。

    2、测算结果分析与结论

    利用1984-2005年20年间辽宁相关指标的数据,运行SPSS(V11.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可以看出,前三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6.2%,即前三个主成份对收入的解释力(即贡献率)已达96.2%,完全可以用这三个综合变量来反映原变量提供的主要信息。所以,用前三个特征值建立因子矩阵,并对该矩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成份
                                                   1        2        3
    辽宁人均GDP                                 0.792    0.515    0.315
    农业总产值指数                              0.796    0.466    0.332
    农村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        0.715    0.591    0.336
    农村恩格尔系数                             -0.327   -0.831   -0.418
    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     0.89    0.316    0.268
    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                    0.849    0.339    0.371
    辽宁猪牛羊肉产量                            0.933    0.118    0.255
    辽宁粮食播种面积占辽宁播种面积的比重       -0.219   -0.231   -0.926
    辽宁财政用于农业支出                        0.785    0.565    0.158
    辽宁农业生产者直接零售额                    0.787    0.518    0.319
    农村基尼系数                                0.459    0.616    0.579
    辽宁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0.5    0.474    0.669

    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 第一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状况,因为猪牛羊肉产量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因此,第一因子可称它为产业结构因子。第二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投入状况,因此,可称它为投入因子。第三因子主要反映的也是产业结构状况,因此,它仍可称为产业结构因子。这也意味着,产业结构、投入状况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讲,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辽宁猪牛羊肉产量、农村恩格尔系数、辽宁粮食播种面积占辽宁播种面积的比重等五个指标(因为这几个指标在三个因子上投影较大)是影响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中长期预测

    借鉴诸多典型预测实例,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人均纯收入进行预测。由于预测采用的自回归模型需要可比价格,因此,对1984年到2005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均除以以1984年为基期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而使其变成可比价格。对人均纯收入及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预测分别采用了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及 模型。其中 为第t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为第t-1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t=1985,1986……; 为第t年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为第t-1年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为第t-2年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t=1986,1987……。两项指标的预测均通过了各种假设检验。

    综合上述预测结果,2010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53.3元,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177.0元。

    三、破解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根据预测结果, 2005年到2010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8.1%,而按照辽宁省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辽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要超过"十五"期间9.4%的增长水平,这意味着辽宁提高农民收入的任务异常艰巨。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影响农民收入的三个因子中,第一及第三因子主要反映的都是产业结构情况,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辽宁猪牛羊肉产量、辽宁粮食播种面积占辽宁播种面积的比重等四个指标主要依赖于这两个因子,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应从四个指标所反映的农业内部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着手。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就是调整农林牧渔业的比例,使其处于动态合理的状态。从因子载荷矩阵看,牧业的比例越大,收入水平越高(因辽宁猪牛羊肉产量在第一因子上的值为正0.933),而种植业比例越高,收入水平越低(因辽宁粮食播种面积占辽宁播种面积的比重在第三因子上的值为负0.926)。但这并不意味着无限追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限制种植业的正常发展。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积极合理地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粮经结构、种养结构和养殖业内部结构。

    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把握住四个重点,一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忌再沿用过去下指标,定任务,搞强迫命令,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号召农民调整结构。二是要重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科技优势,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大力发展适合国际市场需求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四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份额。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调整农村三个产业的比例,使其更加合理。从因子载荷矩阵看,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因这两个指标在第一因子上的值分别为正0.89和正0.849),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的预测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0年5453.3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42.9%和48.7%;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5年8177.0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51.2%、53.9%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辽宁新农村建设的更高目标,两个指标的比重还要有相应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两个比重从1990年的27.4%和42%提高到2005年的38.36%和48.5%,用了15年,增加了11及6.5个百分点,而要完成预测目标,5年间要分别提高4.5及2.7个百分点,10年间要分别提高10.3及5.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之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最核心的问题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为此,首先要从农村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要出发,科学制定农村工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第二,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以培育和壮大农村工业园为重点,切实搞好各类硬件环境建设,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第三,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理顺管理体制,坚持"政府指导、市场运作、高效服务、事权统一"的管理模式,努力为农村工业化发展构建政策环境平台。第四,充分利用外资、吸引城市企业和发展民营企业,在发展壮大现有乡镇企业的同时,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强化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要素的集聚,力争在农村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上取得突破,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培育壮大农村工业支柱产业、研制工业精品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第五,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打造现代农民,同时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务工收入。

    2、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影响农民收入的第二个因子中,恩格尔系数的值为负,并且最大。这表明这个指标主要依赖于这个因子。恩格尔系数可以表示为食品支出总额与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率。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和恩格尔系数的定义,可知农民生活消费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低,或者说,农民生产投入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

    加大农民的生产投入,需要至少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民有充足的收入,二是农民有加大生产投资的愿望。只有农民有投资的愿望,才能把多方筹集的资金投入农业,而只有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才能带来更多的收入,农民的收入增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而要确立后一条件,就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农业与二、三产业比较,具有经营规模小、土地利用率低、品种更换缓慢、基础投资回收周期长、规模效率低、生产率低的特点,既靠天吃饭而且需求弹性小、抗风险性低,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就是这种弱质性,使农业在资源的市场配置中,处于竞争弱势,从而形成一个"资源配置竞争弱势——弱质性——资源配置竞争弱势"的恶性循环。为此,必须建立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以减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风险和成本支出,确保农民收入有稳定增长的基础。这个体系应包括以下子系统,一是农业投资体系,使农业投入有固定的资金渠道和内在机制。主要通过立法确定农业投资在国家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如按一定比例从各项基本建设中提取,向各行各业征收农业发展基金,向社会征收农产品消费税等等。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推广适用技术,以确保辽宁在人多地少的省情下,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消耗。三是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保证体系,以稳定生产资料的供给,抑制其价格上涨的幅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以使农民把握住市场动态,使农民生产的产品能顺利销售出去。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因子分析中也有所表现的两个问题。一是政府的投入问题,二是人力资本的投入问题。从投入因子看,辽宁财政用于农业支出、农村从业人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两个指标的数值尽管为正,但都不大,一个为0.565,另一个为0.591,表明对收入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造成第一种情况的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的政府涉农投入渠道太长,造成一些资金的流失,使得一些农民觉察不到政府的投入,这一点在对辽宁部分地区农户的典型调查中也有所体现。二是政府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涉农投入的弱化。造成第二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低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但随着先进技术在农村的不断推广,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要继续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争取最大的效果。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车臣匪首巴萨耶夫被击毙
·绝对计划 后舍男生
·雪佛兰乐风 爱情魔发师
·2008奥运会 NBA 科比 F1
·2006世界杯 姚明 王治郅
·2006年德国世界杯
·世界杯赛程/电视转播表
·世界杯视频 积分榜
·世界杯精彩图片
·日产轩逸 奇瑞V5 s.h.e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