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个博客将一桩原本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外资并购案搅入了僵局,也留下来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当博客等新的传播媒介出现并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的时候,如何有效地监管。
21道博客“檄文”
2005年6月10日,对三一重工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作为国内股市第一家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上市公司,这一日被记入历史。
一年之后,当三一重工第一批被限售的法人股即将解冻的时候,2006年6月8日,作为国内最大民营机械装备制造业巨头总裁的向文波在其个人博客中突然发难,指责国内同行业的另一国企巨头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徐工”)在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下简称“凯雷”)的收购方案中,有“贱卖”国资之嫌,其在博客上发表的《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一文中,抛出“三一集团愿意全盘接受凯雷的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元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但徐工对此并不感冒。
直到6月15日,三一重工官方没有正式表态参与竞购之前,总裁向文波的博客成了外界了解三一重工动态的最佳渠道。
有好事者统计过,从2006年6月8日到7月8日,向文波就“徐工”案在其个人博客上连发了21道“檄文”,跟帖无数,叫好者有之,抨击者有之。7月5日,向文波更是在博客上撰文称,出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博客成了他表达意愿的唯一工具。
从最新的情况看,凯雷并购徐工已经陷入困局。7月6日,徐工集团曾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徐工科技发布公告,表达凯雷收购案仍待批,但特别强调徐工不会在审批阶段与任何其他投资者就集团改制一事进行接触,暗示三一重工重组徐工没有可能。
博客口水战是个阴谋?
尽管媒体的报道不断,但是徐工改制并无实质性进展的动向,一拖再拖。
"凯雷跟徐工,恐怕要黄了",一位深谙并购之道的投资咨询顾问公司总裁向记者表示,"借助网络的力量,向文波已经把事态上升到了民族主义的高度,这是顶可以压死人的帽子。"目前,向文波博客的点击率已经超过百万,风头一时盖过"博客第一人"徐静蕾。
就算凯雷黯然退出,搅局的三一重工明显也不可能有机会将徐工揽入怀中。
"三一重工依然是赢家。如果徐工改制搁浅,三一重工最大的竞争对手元气大伤,谁会获益?在我看来,这本来就是一个阴谋",这位总裁表示。
对于"阴谋论"的说法,恐怕难以定论,但总裁博客是否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向文波此举的确容易让人诟病。
6月8日,G三一的收盘价是10.89元。6月12日,向文波更是在博客中表示愿意出4亿美元竞购徐工,G三一和徐工机械控股的徐工科技股价立刻双双大幅上扬,出于G三一的股价异动,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三一重工出具说明性公告。公司在公告中称,向文波的观点是一种博客行为,表达的是个人对徐工改制的看法,尚未上升到实质性推动阶段,且是三一集团对徐工集团的收购意向,而非上市公司"G三一"。
7月5日,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正式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请求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报告》。控股股东参与资产并购是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但提前一个月公司总裁就在博客上透露有关信息,是否同信息披露原则相悖?
前文所述的投资界人士质疑,"利用博客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是个很巧妙的计划,醉翁之意不在酒。依我看,三一本意就是搅局,也不会实现通过正规的渠道发布信息。"他还向记者透露,证监会和交易所的人士对此次博客风波非常关注,正在研究如何完善信息披露的机制。
博客时代的监管难题
徐工改制一案最终会水落石出,但留下一个更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当博客等新的传播媒介出现并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的时候,如何有效地监管。
针对质疑,向文波曾表示,“博客本来就是个人行为,只是我的身份有些特殊,容易让人引起联想。”对博客文化非常关注的互联网律师于国富昨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于向文波的态度,他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博客的确是个发布个人信息的平台,但对身份的认定要看发布信息造成的实际影响。打个比方,一个总裁在自己博客上谈自己的女儿,那就是一个父亲的身份;但如果他在博客上谈到的是跟公司和行业密切相关的话题的时候,那就是一个职务的身份,人们会以公司总裁的身份来看待他的言论。对后者,博客的发布人不能以个人行为的解释而不承担责任。”他表示,具体在股票市场上,如果在博客上散布虚假信息,进行内幕交易,误导投资者的话,在法律上应当受到惩处。
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总裁从某种程度上是公众人物,向文波的个人观点变成一个公众话题,事实上对股价造成了波动。这时博客就不仅是私人日记,已经属于信息披露的范畴。
但是,目前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法定信息披露体系中,只有指定媒体和两个证券交易所等渠道,博客尚未纳入监管范围,而监管也面临着难题。
从交易所的立场看,信息披露首先是公司的自律行为,监管部门难以做到精确的事前监管,只能是发现违规后予以处罚。从博客载体的角度看,网站也只能承担“过错责任”。
于国富律师指出,在海量信息中,要求网站经营者识别出像向文波这样的言论是否违规并立即决定予以保留或删除,是不现实的。只有当博客的言论实际损害了他人利益,他人合法要求网站处理,网站不予理睬的情况下,才能追究“过错责任”。
从某种角度来看,向文波会不会受到处罚比起凯雷能不能成功收购徐工,对资本市场和博客时代的意义可能更为巨大。管理层如何避免博客成为监管空白的乐土,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报记者贾肖明实习生柴巧霞
相关链接
徐工改制风波始末
今年年初,凯雷收购徐工计划上报商务部等待批复。
6月8日,向文波在博客上发表《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抛出“三一集团愿意全盘接受凯雷的方案,并加价30%也就是26亿元人民币,收购徐工机械”。
6月13日,徐工表示:三一集团的收购意向2年前已流产,现未获得新的收购要约。14日徐工负责人表示,怀疑三一重工收购徐工机械股权的能力,并认为向文波在用不正当的手段,通过不正当渠道说不负责任的话。
6月15日,三一重工公告称向文波博客中提出“愿以4亿美元收购徐工集团”及相关文章,是其个人对徐工改制的看法,尚未上升到实质性推动的阶段。
6月21日,徐工公告,将严格遵守徐工机械改制的相关交易文件中的承诺。
7月5日,三一重工公告将正式向国资委等七部委和徐工方面递交收购报告书。向文波再次表示,博客中所发表的文章不代表公司意愿。
7月6日,徐工科技发布公告强硬回绝三一重工合作要求。
7月9日,向文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怕徐工起诉。
7月10日,徐工集团表示正打算修改“毒丸计划”以防止凯雷在未来退出时,受让股份的公司有恶意并购行为。
背景资料
凯雷以相当于人民币20.69亿元购买徐工集团所持有的82.11%徐工机械股权;同时,徐工机械在现有注册资本12.53亿元的基础上,增资2.4亿元,全部由凯雷认购,凯雷需要在交易完成的当期支付6000万美元;如果徐工机械2006年的经营业绩达到约定目标,凯雷还将另外支付6000万美元。上述股权转让及增资完成后,凯雷将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徐工集团仍持有徐工机械15%的股权,徐工机械变更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