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蒙代尔永恒三角理论如“魔咒”般笼罩所有本币升值的国家: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三者不可兼顾,只能牺牲其一而保证另外二者。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全面飙升也暗示,央行寻求“完美的三角”的目标已经落空。 升值还是加息,央行必须作出抉择。
警惕经济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本月10日,我国6月份贸易数据公布,顺差达到145亿美元,再创年内新高,上半年顺差同比增长54.9%。机构人士的第一反应是,外汇占款增长压力继续加大,流动性过剩将延续。
流动性过剩必将传递到实体经济,带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知情人士透露,6月份,M2、M1分别增长18.4%、13.9%,新增信贷3600亿元,虽比上月略有好转,但仍处高位,尤其是信贷增速依然发出危险信号。
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新增贷款虽同比少增1027亿元,但仍远远高出2000年以来6月平均2700亿的水平。而且,上半年已完成全年信贷目标的85.7%。在高速增长的信贷推动下,投资数据也肯定不能令人乐观。
通货膨胀风险上升趋势也很明显。根据国泰君安和光大证券的统计评估,下半年粮价稳中趋升、国际油价上升输入通胀压力,还有OECD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延续,将加重国内CPI和PPI上行的动能。
汇率是源利率是根
这不禁令人疑惑,就在去年这个时候,甚至直到去年底,市场还在为银行“惜贷”担忧、学者还在为“通缩风险”争论,怎么不到一年时间,这些担心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说到底,还是在不平衡的经济结构中、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下,贸易顺差扩大无法化解,由此滋生流动性过剩所致。
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日本,到80年代的我国台湾地区、90年代的波兰,所有经历本币升值的经济体都走过和我们相似的路———经济高速发展、出口激增,带来升值压力,随后是低利率政策抵御资本入侵,然后带来资产价格膨胀,最终则大多以紧缩政策刺破泡沫收场。从这些经济体的前车之鉴中,似乎可以得出结论,流动性过剩几乎是与升值如影相随。
克鲁格曼曾经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三选二”,应该是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这里指独立于全球经济体系)和“汇率稳定”,而应该放弃“资本完全自由流动”。他还高度赞扬了中国在亚洲危机前后“超凡的独立性”,连续降低利率。
可是,中国不可能、也不甘永远做发展中国家。那么,在树立了逐渐实现资本项目开放的目标下,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不能同保,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一个也保不住;换句话说,升值与加息,央行至少二选一。
调控:变被动为主动
6月份经济数据尤其令人警惕之处在于,有些数据些微的好转建立在微调贷款利率、上调准备金率、两次定向央票、信贷窗口指导、行业调控等一长串的调控政策之上。如果没有这些政策,6月份的数据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那么,换个角度看,是不是这一系列的调控并没击中要害,因而成效微弱?周小川行长较早曾表示,要先等等看经济数据,再调整货币政策,现在数据已经摆在眼前了。央行要延续紧缩政策,力度必须升级,方向必须调整。
面对汇率,中国一贯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而从贸易保护、抵御热钱、国内金融体系脆弱等因素考虑,不少学者也认为大幅升值不可行。吴晓灵副行长更是在9日坚决表示,所谓人民币汇改很快有“新动作”纯属谣传。总而言之,期望人民币汇率短期大幅升值不太现实。
那么,不管是同步上调存贷款利率、或许像美国那样有规律、小幅逐渐加息,还是放开存贷款利率浮动限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总之,加息是央行接下来唯一的选择。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