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
7月15—17日,八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将在俄罗斯“北方之都”圣彼得堡举行,能源安全将成为此次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八国集团2006年的主席国,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特点以及实施成为焦点话题。
经过三年的布局,俄罗斯利用能源战略获得了巨大利益,相关国家也感受到阵阵凉意。俄能源“利器”将会剑指何方,世人瞩目。
早在2003年5月,俄罗斯政府就出台了《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将“能源战略”概括得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能源外交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就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等相关问题,俄自然科学院院士、全球化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杰里亚金日前接受了《环球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特约记者的采访。他表示,近两年来,俄能源战略因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居高不下而进行了一些调整。
以能源换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首先,俄罗斯政府在努力减少石油、天然气以原料形式出口,而更多地在国内加工,出口石油、天然气制成品。2005年,俄石油、天然气出口下降了5%,而汽油、柴油等能源产品的出口则增加16%。
其次,提高石油出口税,取消液化气出口关税。从2004年至今,俄先后5次大幅度提高石油出口关税,从42美元/吨提高到136美元/吨。同时,取消液化气出口关税,加大出口支持力度,力图占领国际市场。
能源行业的“一涨一落”表明,俄政府对拥有出口专营权的国有天然气工业大力扶持,而对外资及私营企业占主导的石油行业则加强控制。此举一方面将增加俄石油稳定基金的收入,另一方面,促使外资因利润减少而退出俄石油行业,实现战略产业国有化的目标。与闹得沸沸扬扬的“尤科斯案”相比,该手法更加隐蔽、有效。
第三,放弃原来针对外国投资者的购买俄“天然气工业”(以下简称“俄气”)股票不得超过20%的限制,将“俄气”打造成“天然气帝国”。到2006年5月,“俄气”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通用电器公司的全球第三大公司。
第四,本着2005年“喀山会议”前所制定的原则,俄坚持按照市场价格向独联体出售天然气,为此,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发生了激烈的交锋。
第五,区别对待国外能源公司进入,以获取西方在认可俄政治体制、加入WTO等方面做出让步。如俄高层已经原则同意英荷壳牌公司拥有萨哈林—II的液化气项目的55%股份,并对收回英国石油公司(BP)在东西伯利亚科维克京凝析气田开采许可证上也表现出克制态度等。
杰里亚金院士表示,尽管该《战略》与当前全球能源市场形势有一些不适应之处,但“国家利用石油天然气来发挥政治影响力”的战略实质却一直在被加以贯彻。
“俄气”充当开路先锋
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俄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来自于能源出口和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的持续升高。但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强调,俄仅仅依靠自然资源并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出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俄高层做出决定,不再满足于在欧洲国家的边境出售能源,而是力争进入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终端市场,以此获得西方先进经验和资金。
充当实施这一构想的先锋的是“俄气”,它期望将自己气田的一部分股份出售给外国公司,获得购入欧美公用事业、油气企业及其他基础设施股权的权利。2005年,“俄气”已同德国在北海天然气管道项目中进行了股权交换合作,允许德国企业入股俄国的天然气田,而德国则允许“俄气”进入其能源生产及运输领域。目前,莫斯科希望能同美国达成类似的合作协议,进军美国东海岸的石油和液化气市场。
但是,此战略布局进展得并不顺利:在欧洲,“俄气”虽然和德国巴斯夫公司成功进行了股权置换,但也仅占有了德国能源市场份额的3%左右。在美国,考虑到尤尼科石油公司拒绝中海油并购的先例,“俄气”希望入股美国能源公司的企图恐怕也会落空。
不久前在俄举行的俄欧峰会上,欧盟领导人对俄限制欧洲企业进入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运输领域表达了不满。普京反唇相讥地回应:“企业准入是相互的,既然你们不允许俄罗斯企业进入,如何能片面地要求我们单方面开放市场?”
俄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米洛夫认为,俄欧能源合作进展顺利与否不仅事关俄能源战略的成败,而且还被看作是实现俄经济转轨的有效途径之一。
石油外交:能源推手大国关系
随着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的日趋临近,俄罗斯同西方在能源安全上的争执与合作也备受人们关注。
两个月前,美国副总统切尼不留情面地在立陶宛抨击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玩弄“能源霸权”,想建立“能源帝国”。但到了5月底6月初,俄、美两国却出现了峰回路转式的变化。先是普京同布什总统两次进行电话交谈,接着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访俄时预测7月的美俄峰会将在许多领域取得进展。
莫斯科卡耐基中心前主任卡钦斯对《环球财经》特约记者说,俄美关系出现了积极倾向,双方有了一个积极考虑21世纪能源安全的共同关注点。
杰里亚金院士认为,这是俄罗斯用能源诱饵吊美国能源公司胃口的“成功范例”。普京执政以来,每次在同美国领导人的会谈中都要提到俄美两国应当加强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但屡遭美国人冷遇。美国担心,双方能源合作将加快俄罗斯的复兴步伐,从而对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形成挑战。
但是,近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欧美围绕什托科曼天然气田的争夺让美国感到了空前的压力。美国已不能漠视西欧国家抢占俄罗斯能源的“上游”市场,让美国能源公司眼睁睁地失去机会。
俄罗斯对欧“能源外交”是通过确定天然气管道走向来完成的。2005年底,俄德开工建设北海天然气管道项目,管道绕过东欧、波罗的海沿岸等仇视俄罗斯的国家,预计在2010年完工。此后不久,俄土“蓝流”天然气管道开始送气。杰里亚金认为,在延长到以色列、意大利、希腊以后,“蓝流”工程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意义,而成为俄影响欧洲的一个重要砝码。
今年初,俄乌“天然气之争”爆发后,欧洲陷入了对能源安全的恐慌之中。普京对此极力安抚,声称:即使在“冷战”最紧张时期,苏联也没有中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民主的俄罗斯更将会遵守同欧洲签订的能源供应合同,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单方面削减或中断能源供应。
差别政策主导独联体
俄已基本实现了对独联体成员国天然气输出的垄断,但是,出于笼络的需要,俄一直向独联体成员国提供廉价能源。但在2005年夏天的独联体领导人“喀山峰会”前夕,俄确定对独联体开展“能源外交”策略,对那些不亲俄的独联体国家不再提供能源价格优惠。在当时,俄罗斯仅考虑该政策适用于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
但自今年初俄乌“天然气之争”之后,除白俄罗斯以外的独联体能源消费国无一幸免。乌克兰230美元/千立方米,摩尔多瓦160美元/千立方米,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均为110美元/千立方米。为对付“不听话”的盟友白俄罗斯,俄近来也不断以提价相要挟,迫使白俄罗斯签订合同,由俄买断白的天然气运输系统,掌握对天然气出口的控制权。
对于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的中亚,俄罗斯则采取了“胡罗卜加大棒”的政策。鼓励“俄气”参与中亚各国的天然气生产和运输企业的重组,通过对中亚国家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进行折旧、更新和置换,获得对管道运输的部分控制权。同时,以产品分成形式,参与勘探、开发和加工哈、乌等国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另外,还高价收购了土、哈、乌等国用于出口的天然气,以实现价格垄断。
由于中亚天然气储量大,生产成本低,因此俄将垄断中亚天然气输出作为重点,增加对中亚天然气购买量,而将本国天然气生产作为补充或战略储备资源。
今年1月,“俄气”总裁米勒同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人签署了协议。根据该协议,“俄气”对项目提供技术论证,并在产品分成框架下给予资金支持;乌则同意由俄“天然气工业”经营乌斯秋尔特区气田的出口业务。协议还规定,俄方分阶段勘探和开发该天然气区块,并享受与乌政府的优先谈判权。
对于哈萨克斯坦,俄以提高天然气购买价格来换取了对哈管道控制的认可。今年4月,普京同意将哈产天然气从原来的47—50美元/千立方米提高到138—140美元/千立方米。
在安抚能源后院以后,俄继续寻求新的措施,巩固和扩大在中亚国家对天然气资源的垄断地位。不久前,俄透过研究机构放风,呼吁成立“独联体天然气联盟”,以此来制衡天然气主要用户中国和欧洲。
这个“联盟”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哈、土、乌兹别克斯坦等天然气生产国以及白、乌克兰等天然气运输国各司其责。这一“联盟”的长远规划是,将把伊朗、卡塔尔等天然气大国吸引进来。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与伊朗、卡塔尔加在一起超过了世界储量的55%。
独联体“天然气联盟”构想提出后不久,俄智囊机构又宣称要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成立“能源俱乐部”。在上合组织“上海峰会”的发言时,普京总统明确地对这一倡议表示赞同。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俄专家对记者表示,该倡议的提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俄面临来自欧美国家关于俄企图建立“能源帝国”的舆论压力;其二,回应中国在上合组织内开展经济合作的要求;其三,防范哈等中亚国家在能源政策上的离心倾向;其四,乘机亲近伊朗,把这个“欧佩克”成员国拉到自己一边。
中俄能源的前景与问题
随着今年3月普京的到访,中俄能源合作揭开新篇章。3月21日,中石油分别与“俄气”、“俄石油”和“俄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三个能源合作文件。
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米赫耶夫对《环球财经》特约记者表示,以一揽子能源合作协议签订为标志,中俄能源合作已经进入快车道。
根据俄罗斯评估,俄中在能源领域中的合作前景相当广阔。2005年,中国国内每天石油需求已经达到了670万桶(其中44%进口),预计2030年每天将突破1000万桶。现在,中国每年需求天然气700—800亿立方米,到2015年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作为世界最大能源出口国之一,俄罗斯石油目前仅占中国石油进口的8.8%,而天然气更是少得可怜。
今年4月,全长4000多公里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正式开工建设。尽管俄方迄今对石油供应、支线管道建设方面未做出明确承诺,但俄总统、“俄石油”总裁等均在不同场合表示合作意愿。这说明,俄罗斯能源战略东移、开发远东地区的重心已基本确定,而俄中输油管道也不再存有悬念。
在天然气领域,合作进展似乎更加顺利。“俄气”外联局处长波塔波夫透露,从2005年“俄气”同中石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到今年普京宣布两国建设“阿尔泰管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天然气合作的跨越。
能源专家认为,俄罗斯之所以迅速决定修建俄中天然气管道,首先在于平衡欧亚市场,应对因欧盟制定能源多元化政策而可能减少对俄能源需求的挑战,其次让欧亚形成价格竞争关系,使俄处于主导地位。此外,还对规划中的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形成掣肘。
目前,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与跨越阿尔泰山的“西线”形成了竞争关系。西方媒体认为,虽然表面上俄罗斯心平气和,但实际上却担心“土中管道”对俄能源战略形成冲击,影响俄实施“独联体天然气联盟”计划。此外,俄认定“土中管道”业已对中俄天然气“西线”管道构成威胁,可能会劝说土耳其通过置换方式经俄领土向中国出口天然气。
通过上述行动,俄期望将独联体天然气运输和定价控制在自己手中,继续推动总体能源战略的实施。
目光瞄上新能源
尽管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丰富,但出于长远考虑,俄仍将核能及其他新能源的开发视作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俄罗斯境内共有10座核电站、30个正运行的核反应堆,占俄罗斯能源产量比重的15%左右。俄联邦原子能署副署长里亚别夫表示,俄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资数百亿美元新建10个核反应堆以增加核能产量。普京向俄政府下达命令,到2030年核能在俄能源中的比重达到25%。
但是,在发展核能的过程中,俄遇到了铀矿相对匮乏的制约。俄以60万吨的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七,但具有开采价值的铀矿仅占28%。俄每年消耗铀矿1.5万吨,但开采量却只有0.33万吨,需要大量进口。
为保持利用核能和核武库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俄罗斯一直试图购买并垄断哈、乌等中亚国家的铀矿开采权。哈萨克斯坦是是仅次于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三大铀矿储藏国。
今年4月,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莫斯科同普京达成一项重要协议,决定成立俄哈合资公司,联手在哈开采、加工铀矿。作为回报,俄将帮助哈建设核反应堆。在俄哈核能合作领域,俄的战略目标是极力排挤美、欧、日等国,以期望更大程度地拥有哈的铀矿资源。
此外,俄还与中亚另一个铀矿储量丰富的国家——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谈判,商讨开采和加工铀矿问题。
此外,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月球登陆计划。这项耗资高达20亿美元的计划是,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拥有核能工厂和设备,来提炼出用作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
该集团负责人谢瓦斯奇亚诺夫表示,这一月球探测计划将向地球输送10吨,价值400亿美元的氦,“在2020年左右满足地球的能源需求”。
文中醒目处:
由于中亚天然气储量大,生产成本低,因此,俄将垄断中亚天然气输出作为重点,增加对中亚天然气购买量,而将本国天然气生产作为补充或战略储备资源。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