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宏观调控次数不少,但是过热的经济就是降不下来。今年尤为显著。今年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但经济过热的态势并没有扭转。从已经或即将出来的数据看,6月份贸易顺差又创新高,M1和M2增长仍在高位,银行信贷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增长速度还在加快。
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有限,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没有把握到近年来国内经济过热的根源。
目前国内的宏观金融形势,表面上看,是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过度扩张,是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结果,因此收缩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当务之急。但我们应问一问,国内金融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根源何在?仅从表面上或用行政方式来调整、来控制,要化解目前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等问题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经济问题可归结到利率上去,即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是导致经济行为扭曲的根源。只有从这一症结入手,才能化解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就金融市场而言,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核心。如果金融市场利率没有市场化,而完全是政府管制的结果,那么就不存在金融市场的价格。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特别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处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处于极低的水平。这一管制不仅扭曲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造成了国内许多经济关系的错位。
低利率的最大恶果是导致整个市场的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率,由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泛滥、传统产业结构流行、资本挤出劳动力、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房地产泡沫吹大、资产价格飚升、居民财富制度性转移等———可以说,目前国内经济过热乃是低利率政策开出的恶之花。
中国的宏观调控要想取得成效,必须从低利率政策入手,改变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价格水平与价格形成机制。只有增加资金使用的成本,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才能影响与改变企业及个人资金使用的行为决策,从而改变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
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价格调节是改变企业与个人行为决策最有效的工具,地方政府或其他非市场因素不易施加影响。如果仅仅从行政上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一则对市场的影响与作用不稳定,也容易被非市场因素操纵,从而干预宏观调控的有效进行。
那么,国内货币政策当局为什么不从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入手,调升银行的基准利率呢?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
一、目前国内货币政策当局宏观调控的思维仍停留在逆风而上的传统思维上,仅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后向回顾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历史数据不连贯、数据评判体系不科学与不规范,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十分困难。比如目前CPI体系不科学与不规范、房价上涨幅度的严重低估,都是导致货币管理当局不愿上调利率的重要原因。
二、任何一次管制下价格的调整,其实就是一次利益关系的大调整。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国内货币政策当局的利率调整注重的不是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是更注重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利益关系的变化。早几年,为了护航国有企业改革,人为把银行利率压低,以便让国有企业改革得到低于市场价格的资金;近几年,以管制的方式压低银行利率为困境中的国有银行改革创造政策性获利空间。可以说,近几年国内银行业的业绩,国有银行利润快速增长完全是货币当局刻意拉开存贷利率、对国内居民财富转移之结果。
三、货币当局对利率调升犹豫不决,还在于担心国内银行利率上升给处于升值通道上的人民币汇率增加更大的压力。但在中国,由于本币市场与外币市场基本上分割,本币利率变化不容易传导到外汇市场上去。
连续加息是央行早该采取的政策工具,目前国内宏观调控没有比这更好和更有效的工具。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那么国内的经济过热要得到抑制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