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京津沪穗四地记者对话
本报驻北京站记者 赖仁琼本报驻天津站记者 陈 杰本报华南分社记者 韩建清本报华东分社记者 汪晓东(整理)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在中国工业化历史上,作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解放后的计划经济年代,她经历过辉煌,但发展速度也曾一度落后于其他沿海地区。
而今,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再次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焦点。
6月下旬,时值盛夏,由本报京、津、沪、穗四地记者组成的报道组走进天津,实地感受天津发展变化,展望滨海新区未来的广阔前景
不到滨海,就像没到过深圳、浦东
——看天津如何抢抓“国家战略”的机遇
陈 杰:小汪,你从上海第一次到天津,先说说第一印象。
汪晓东:感觉一个字:热。天气热,天津人的心同样热,热火朝天,热气腾腾,热浪扑人。
到天津采访当天(6月26日),正好是温家宝总理在滨海新区代表中央作“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滨海新区”重要讲话一周年,科技部和天津市签署了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议定书,这一解决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症结、加快自主创新的试验区落户滨海新区。同一天,中石化天津100万吨乙烯项目正式开工。当地报道有这样一句话,说这一项目“是全市人民多年来的愿望和期盼”。看来天津人是心想事成啊!
6月初,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政府批准空客320系列飞机总装线选址天津滨海新区。首架飞机力争在2008年交付,2011年达到月产4架的能力。中方经济联合体已同欧洲空客公司进行了两轮会商。
单是6月份,天津就有这么多重大项目开工或揭晓,可谓好事连连。
陈 杰:心想事成的事情还有很多,凝聚人们最大希望的,莫过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已经基本完成了国家战略的决策程序,进入正式启动、全面推进阶段。国务院5月底在天津召开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座谈会,曾培炎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24个中央部门负责同志与会。
韩建清:去年下半年有报道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尚未进入国家战略时,“平均两三天来一位副部级领导”;这次咱们在滨海新区采访,听说是“平均一天要来两三位副部级领导”,深圳、厦门、郑州、宁波等城市官员几乎接踵而至。6月6日一天,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杜家毫、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同时到天津,很有意味。大概再过两三年,如果不到滨海新区,就像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没到过深圳、浦东一样,落伍了。外来参观的很多,滨海新区管委会快成“接待办”了。
汪晓东:天津的城市节奏似乎不是特别快,不疾不徐,不紧不慢。可能是我在上海呆惯了吧,觉得天津市民的生活也不是绷得特别紧。不知道这是否与天津人相对内敛的性格有关?
陈 杰:很多人说天津人低调,不张扬。不过,这些年,天津却在悄然加速。从1993年到2005年,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536.1亿元增加到3665亿元,年均增长12.9%。这个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赖仁琼:天津变化确实很大。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从北京到天津记者站当记者,感觉天津比北京落后不止10年。这次来天津,高楼多了,道路宽了,百姓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精神状态也大不一样了。
韩建清:确实如此。这几年,我先后3次来天津,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天津城市发展的变化,特别是工业的变化。这一次重点走访滨海新区,更感天津气魄大了,因为乘上“国家战略”快车啦!
“双城记”
演绎新故事
——看天津如何寻求与北京错位发展
汪晓东:好几个部门领导谈工作思路时异口同声:为首都北京“服好务”。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产业布局方面,天津都非常注意与北京对接,并用到一个词:同城效应,这让我耳熟能详。
陈 杰:天津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明显不同,就是邻近首都北京,而北京也是一座特大型城市。
汪晓东:我原来以为“同城效应”这个词是长三角“专利”呢。在我的印象中,这个词是热议建设沪杭磁悬浮的时候,浙江一些干部提出来的。上海与杭州如果修了磁悬浮,单程最快只要26分钟,不就等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吗?当时还有人设想:早上8点,从杭州家中出发,到上海公司上班;晚上8点,又回到杭州,在西湖边喝龙井茶了。
天津人说的同城效应,则指与北京的关系。这两座北方大都市地域相连,我们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津塘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陈 杰:未来几年,京津还要增加好几条快速通道,双向六至八车道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都已开工一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运营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从北京南站至天津站不超过30分钟,3分钟发一趟车,时速每小时300公里。天津市民下午在北京看完比赛,晚上回家还能看上《新闻联播》。
将来可以说,到了北京,就到了天津,或者说,到了天津,就到了北京。
另外,早在2002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正式加盟首都机场集团。目前,滨海机场扩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按照规划将比原来大3倍,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5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空港和东北亚航空货运集散中心,与首都机场正好功能互补。
赖仁琼:同城效应还不止这些,北京和天津正在合演一出漂亮的“双城记”!如果说以前两座城市的功能定位还不十分明确、甚至有重复和交叉,现在,这个问题逐步清晰了。
按照国务院去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定位是国家首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没有说“经济中心”,这是与以前最大的不同之一。根据国务院今年批复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津将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样,两座城市可实现错位发展,北京做什么,天津做什么,大家很清楚。从这两份城市总体规划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分工与合作。据说,建设部在征求北京市意见时,北京市领导非常支持对天津的城市定位。而这种分工与合作,反映的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环渤海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总体要求。
汪晓东:这也使我想到长三角这几年津津乐道的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合作力度很大,也颇见成效,有人说已是世界“第六都市群”,长三角本地的一些人也如此自认。不过,从目前情况看,长三角内聚力还很不够。另外,讨论了多年的产业同构严重的问题也未根本解决。相对于京津可预期的同城效应,长三角一些城市的“长三角意识”还需要加强。
韩建清:珠三角的整合相对容易一些。尽管有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但两者产业结构有很大不同,加上珠三角同在广东省之内,整合不难。最好例证是,《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通过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正在执行中。
与京津错位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港澳与广东的分工。由粤港澳组成的“大珠三角”,经过多少年“前店后厂”的分工后,现在提升为港澳主服务、广东主制造。这说明,区域发展中,各个区域的定位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冰箱不是放土豆的
——看天津如何践行“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
韩建清:来天津采访前,看了一些关于滨海新区的报道,有这样几句话印象很深:(上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将用10年时间,赶上10年后的浦东,等等。还有人把滨海新区称为“北方浦东”。
不过,在采访中我明显感到,在天津市领导看来,“学”的重要性远大于“比”。他们一再强调,无论是改革理念、开放意识,还是发展水平,滨海新区都要虚心向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学习,并说天津没有追赶浦东的时间表。
汪晓东:今天的滨海,与上海浦东新区刚刚开发开放时完全不一样。当时有一句话,形容浦东和浦西发展差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当时浦东还是上海的“乡下”呢!1990年,浦东新区的生产总值才60亿元,工业总产值也只有一二百亿元。
现在滨海新区已开发的核心区,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城区,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外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陈 杰:的确,滨海新区已具备较好的开发开放基础。且看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1608.63亿元,占全市比重43.89%;外贸出口184.69亿美元,占比67.4%;直接利用外资26.46亿美元,占比79.5%。可见滨海新区在天津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已举足轻重。
韩建清: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拓荒者之一、曾分管滨海新区开发的副市长叶迪生在座谈时,拿出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从1993年起,他就注意把滨海新区与浦东比较,这十多年的数字、两个新区的数字,几乎全在这个本子上。
我印象较深的几个数字是,1993年,滨海新区只占浦东新区的43.3%,工业总产值只占浦东新区的33%;到1998年,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58%和63%;到2005年,两个数字又分别变成80%和95%。另外,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两大新区基本相当。
汪晓东:他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数字上赶上浦东,这一点他反复强调。上海浦东与天津滨海,定位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两个新区固然有可比性,但更多的是不可比因素。比如,滨海新区有227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是53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1。滨海新区可以拿出七八百平方公里进行生态建设,这样的条件浦东就不一定具备。
当然,两个新区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很多,开发开放的理念也有不少相似。比如,一开始都非常注重高水平、高质量。天津的同志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我们把大冰箱做好,但它不是用来放土豆的。他们一开始引进外资时,就把目光瞄准发达国家,历时5年,引进的第一个大项目是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他们说:“我们要引进巨人,与巨人同行,然后发展自己的巨人。”截至去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的总投资达30亿美元。另外,世界500强在滨海新区投资设立了152家企业,这足以说明滨海新区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另外,两个新区也都非常重视综合服务功能的开发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在加强自主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两地也有很多相似举措。
赖仁琼:我觉得,大家应该“互学”,或者“学中比,比中学”。有比较才知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关键是看比什么、怎么比。
汪晓东:说到互学,最新的“由头”可能就是综合配套改革了。去年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浦东再次站到改革最前沿。到目前为止,监察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技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2个国家部委和金融监管机构,已陆续在浦东启动了改革试点项目。目前,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步伐正在加快。
陈 杰:《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从字面上说,“试验区”比“试点”的范围更大,但也意味着责任更大,这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央给滨海新区最大的政策。国务院提出,切实发挥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四个方面的重点,包括金融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改革、设立东疆保税港区和给予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天津已经初步起草了一个试验区的框架方案,力争在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金融等体制改革和创新、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取得突破。
汪晓东: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滨海新区开发比浦东和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
赖仁琼:滨海新区提出打好“服务牌”、“中华牌”,还说滨海是天津的滨海,也是环渤海的滨海、全国的滨海。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都市圈都能有这样的胸襟,那就一定能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中国经济名副其实的“三驾马车”。
滨海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
——看天津如何“打基础、聚能量、攻难关”
赖仁琼:采访中我注意到,天津人对天津和滨海新区在国家战略中地位的表述非常在意。印象较深的有两处。一是,今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要求“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此前的提法一直是“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天津人看来,少了“重要”二字,实际上更重要了。
还有一处是,去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表述是:“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少了一个“等”字,在天津人看来意义大为不同。有一位部门领导开玩笑说:“现在不‘等’了,我们更不能等(待)了!”
韩建清:天津人记忆力也很了得!
汪晓东:此话怎讲?
韩建清:很多天津人对于重要讲话和文件能够整段整段背下来。比如,邓小平同志1986年8月视察天津时说:“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他还说:“十年时间,有一两个地方,借百把亿美元,只要讲效益,有什么危险?两百亿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话,很多干部都能一字不差复述。
汪晓东:还真是这样。在与很多部门领导交流时,他们反复提到“国务院20号文”,也就是今年5月26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关键表述也倒背如流,重复多了,我都差不多能背了。比如,《意见》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意见》对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等等,他们也烂熟于胸。
天津的同志并非刻意背文件、讲话。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战略日思夜想、期盼很久,同时也反映了天津人对滨海新区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韩建清:说实话,在去年滨海新区成为热点之前,我只知道天津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对滨海新区还很陌生。后来天津市领导反复强调,滨海新区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但我却曾感到它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这次实地采访后才明白天津市领导真没说错。
汪晓东:可以用“十年磨一剑”形容。采访中,几乎所有部门都提到天津市“三五八十”的奋斗目标。“三”,到1997年提前3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五”,用5至7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八”,用8年左右,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嫁接改造调整;“十”,10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基本建成”,是指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地区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40%和60%以上。
“三五八十”的奋斗目标,是1994年初正式提出来的,到2002年底,四大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完成。天津市委又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03年底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现在,正在实施第二步,从2003年算起,3—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分别比2000年翻一番。
全市上下为什么回顾总结“三五八十”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当年的精气神,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滨海新区建设。
天津领导总结:没有当年的“三五八十”,也就没有现在的天津,更不会有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战略,经济处于新的上升期。他们形容那10年是“打基础、聚能量、攻难关”。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
赖仁琼:作为直辖市,这些年中,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天津一直埋头苦干,有一股不服输的气概,可以说是筚路蓝缕。天津市的领导说,滨海新区列入国家战略不是等来的,是干来的、争来的。这话发自肺腑,也符合实际。
我们确实需要重新认识天津、打量天津、感知天津、发现天津。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