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以来,陕西相继设立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五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称高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成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新体制的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和陕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一、"十五"时期陕西高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十五"时期,陕西高新区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成为陕西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区域。
    (一)高新区成为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1、陕西高新区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以五个高新区为核心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2002年3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第二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特别是西安高新区,1994年以来其综合指标一直位居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0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报告》中,西安高新区有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企业聚集位居全国第二;就业人口排名第二;营业总收入和上缴税收总额均排名第六;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由2002年的第20位上升至第五位,科技创新能力处于前茅。2005年8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西安高新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西安高新区还被国家确定为我国五个要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高新区之一。另外,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些都反映了陕西高新区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在中西部处在领先位置。
    2、高新区成为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初步崛起。
    经过多年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开发带内的高新区已成为陕西及关中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十五"时期,陕西高新区区内增加值由2000年的101.71亿元提高到2005年369.19亿元,年均增长29.4%(按当年价计算,下同),分别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5.6%和10.0 %,五年上升了近4.4个百分点,成为带动陕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各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所在市的比重显著提高,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所在市的经济增长极和强劲的发展引擎。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全区实现增加值270.11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29.1%,区内增加值占西安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1.7%增加到21.3%,五年提高了9.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由7.2%增加到12.0%;实际引进外资所占比重由31.1%增加到44.0%;出口创汇所占比重由37.0%增加到47.0%。2005年宝鸡高新区实现增加值50.02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33.4%,区内增加值占宝鸡市当年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2.0%,比2000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05年咸阳高新区实现增加值23.17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8.7%,区内增加值占咸阳市当年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4%,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5年渭南高新区实现增加值12.04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26.9%,区内增加值占渭南市当年经济总量的3.9%,比2000年提高 1.7个百分点。2005年杨凌示范区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70.5%。
    (二)各个高新区初步形成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
    1、西安高新区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汽车四大产业集群。
    西安高新区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已初步形成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业凸现了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西电捷通为龙头的通讯产业集群;以美光、应用材料、IR、英飞凌、华讯微电子、西岳电子等企业为代表,基本形成了从科技研发到封装测试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集群初步形成,西安软件园已成为内陆城市惟一的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企业数量也从成立时的30家发展为近600家,2004年,西安高新区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62.1亿元,集群优势突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涵盖天然植物提取与制品、化学原料与制剂、生物芯片和生物诊断技术等。截至2005年底,西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达到220家,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上市医药企业达到7家,一批有规模、有创新实力、有竞争优势的生物医药企业迅速崛起。先进制造突现了电力设备、制冷设备、能源技术、仪器仪表制造等产业集群,基础雄厚、特色突出。以比亚迪、法士特、欧舒特、伊顿公司等企业为核心形成了汽车产业集群。据统计,2005年西安高新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2.31亿元,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四大支柱产业的营业收入占到全区营业收入的62%。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西安高新区财税贡献的主要力量。据统计,二次创业前的2002年高新技术产业纳税比重占西安高新区财政收入的66.30%,到2004年已上升到72.2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纳税最大的产业,纳税比重从39.32%上升到41.60%。
    2、宝鸡等高新区产业集群已初步显现。
    宝鸡高新区已初步形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特别是宝鸡高新区是全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基地和锆材生产基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咸阳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彩虹集团公司等为龙头的电子器件产业群、以及新型机械产业群和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等。渭南高新区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集群。杨凌示范区依托区内两所大学雄厚的农业科技优势,初步形成了以环保农资、农牧良种、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三)高新区成为陕西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1、高新区成为陕西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以西安高新区为代表,陕西高新区逐步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目前,西安高新区内已有美国INTEL、SPSS、IBM,日本Fujitsu、NEC,德国英飞凌,加拿大NORTEL、北电网络等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相继进入,表明西安高新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研发基地。有600多名留学人员、21名两院院士、近万名硕士和2000多名博士等高端人才进入西安高新区创业,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目前,西安高新区平均每1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项以上专利,平均每1家企业拥有1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其中70%的核心专利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十五"时期,西安高新区企业自主开发产品860项。2004年,宝鸡高新区企业申请专利3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2项。2003年杨凌示范区取得各类科研成果5000多项,获奖成果15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1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610多项,10多项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显示了陕西高新区雄厚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2、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西安高新区以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以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为核心的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建成了光电子、IC设计、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9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孵化器,总孵化面积40多万平方米,成为全国孵化面积较大、服务功能较全、企业成活率较高的企业孵化器集群之一。西安高新区已成为全国创办中小科技企业数量最多的高新区之一,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是全国毕业企业最多、企业孵化成功率最高、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创业中心之一,连续多年在国内创业中心评比中名列前茅。该中心累计毕业企业已达185家,有的已经成长为国内外著名的大企业。特别是通过火炬计划的实施,高新区使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据统计,到2005年,西安高新区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000余项,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近两年来,转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现在平均每天至少转化3项科研成果,新成立4个企业。最近几年,西安高新区列入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的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全国高新区中排第一位,成为全国依靠本地科技资源创办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数量最多的高新区之一。宝鸡高新区于1993年成立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已拥有孵化场地2.6万平方米。咸阳高新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孵化面积已达8000多平方米,已经有多家企业从孵化器中毕业,进入规格化发展阶段。
    3、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民族高科技企业。
    随着大量高新技术在高新区转化,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民族高科技企业在高新区迅速崛起,这些科技企业注重科技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核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大唐电信研制出了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交换机sp30,并实现产业化,还是我国第一个能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DMA移动通信商用设备的电信设备供应公司;海天天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龙头供应商,其产品已批量进入印度、泰国、台湾、美国、沙特、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法士特集团的重型汽车变速器跃居世界单厂产量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2%。
    (四)民营科技企业成为高新区发展的生力军
    在5个高新区的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都占到80%以上。在高新区内,民营科技企业不仅比例高,而且发展速度快,西安高新区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的民营科技企业,销售收入已连续五年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民营科技企业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火炬计划项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支撑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1、财政投入逐步加大。
    西安高新区按照"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大企业的集成创新。按照"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每年设立1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和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鼓励区内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西安高新区管委会还积极为企业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计划资金的无偿资助。2004年西安高新区列入国家及地方各类科技及产业计划408项,获得资金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7.63%。其中列入国家级计划163项,获得资助2.47亿元,是2003年资助金额的221%,省市级的项目245项,资金4300万元。2004年,宝鸡高新区3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级新产品及省级火炬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获得资助资金500多万元。
    2、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形成。
    一方面,政府通过设立陕西高新技术投资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公司)、科技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投融资顾问服务中心(公司)、种子基金以及青年科技新星创业基金等风险投资机构来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非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到2005年底西安高新区共有204家风险投资机构,总注册资本50.2亿元,极大地促进了技术与资本的融合,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
    (六)高新区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吸引外资的重点区域
    高新区已经成为陕西利用外资最密集的地区。西安高新区2004年实现合同外资3.1亿美元(含划转区县2120.7万美元),同比增长51%,占西安市的39%;实际引进外资1.43亿美元(含划转相关区县及商贸委1308万美元),同比增长41.5%,占西安市的41%。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这里创办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注册外资企业66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公司投资的企业达40多家。
    高新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西安高新区、杨凌示范区成为向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促进了APEC成员与陕西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杨凌示范区还是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杨凌"农高会"已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科技示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高新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了高新技术国际化步伐。2005年五个高新区出口创汇8.64亿美元,占全省的28.1%,比2000年增长5.7倍。
    二、陕西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陕西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全国总数的5.5%,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综合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高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各高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1、各高新区发展很不平衡。
    西安高新区在经济总量、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4个高新区。2005年,在全省高新区区内增加值中,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高新区区内增加值分别占73.2%、13.5%、6.3%、3.3%和3.7%,充分反映了陕西高新区发展的不平衡。
    2、陕西高新区的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2004年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总收入939.8亿元,工业总产值650.1亿元,上缴税额40.0亿元,出口创汇5.43亿美元,分别只占全国高新区的3.4%、2.8%、3.2%和0.65%。西安、宝鸡、杨凌高新区在全国53个高新区排名中,总收入分别排在第7位、51位和53位;工业增加值分别排在第11位、45位和53位;出口创汇分别排在第25位、47位和48位;上缴税收分别排在第6位、49位和53位,净利润分别排在14位、50位和53位。另外,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还是高新区点的发展,还未真正形成各高新区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推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
    (二)高新区内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
    陕西高新区尽管已有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但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不高。目前陕西的高新区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企业的空间聚集的,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大多数的区内高技术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零配件,特别是关键性的配件现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区内的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陕西高新区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部往往迁往东部沿海地区,只在本地留下生产或研发部门,如大唐电信。使得陕西高新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生产基地,大大减弱了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对陕西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大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数量少
    陕西高新区内企业和产业"有山无峰"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产业带动效应的大企业和大项目还比较少。软件业是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目前尚没有一家进入国内软件百强企业,更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杨凌示范区这个问题更突出,2005年底在示范区注册登记的企业已达到807家,但从规模上看,杨凌的企业几乎全都是中小企业,且微型企业居多,正常经营的企业只占一成多。
    (四)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不够完善发展面临资金制约。
    1、政府财力支持有限。
    相对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陕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难以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2001年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每年财政预算拨付3000万元,用于建立陕西省对信息产业配套的电子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软件成果转化、软件企业孵化器建设、软件企业开办资金、培养和引进软件产业高级人才、软件企业贷款贴息及软件出口型企业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等。而上海市在2000年制定了《关于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提出由市政府安排5亿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软件项目、软件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为相关国家项目提供匹配资金。
    2、风险投资规模小。
    2005年,西安高新区共有204家风险投资机构,总注册资本50.2亿元,平均每家的规模不到3千万元,风险投资规模小。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公司是由政府主导,民间风险投资资金比重较低,而在美国,风险投资资金的70%以上来自民间。
    3、资本市场规模小,发展不充分。
    据了解,2004年在陕西技术产权交易所挂牌的科技企业有10多家,市值约三、四亿元,一些企业通过这个市场募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相对于陕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要求而言,这个资本市场规模小,发展不充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小。
    4、研发经费投入相对较小。
    "十五"时期,陕西高新区研发经费支出虽以年均37.5%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基数小,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004年,陕西高新区研发经费支出16.06亿元,只占全国的2.6%。同我国主要高新区相比差距更加明显,如近几年,中关村(行情,论坛)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总数都在100亿元以上。
    三、推动陕西高新区更快更好发展的对策
    实现陕西高新区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产业、人才、科技、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中西部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各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强、各具特色、均衡化发展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继续发挥好高新区引领本地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主要高新区应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各高新区应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产业特色与优势,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特色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创新突破。主要高新区应围绕现有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西安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有:一是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总收入过1000亿元的高新区第一大支柱产业集群。在软件产业方面,打造出世界知名、国内最大的软件加工和出口基地,西安软件园发展建成世界知名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形成全省具有竞争优势的软件产业体系,使软件产业成为陕西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在电子元器件产业方面,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之一,并对全国乃至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强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以中药现代化和生物新药为重要发展方向,形成中西部最大的现代化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三是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四是形成西部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宝鸡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有:建成稀有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钛金属复合材料、合金材料、各类型材以及前端产品,不断拓展钛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形成这一产业的企业集群;发展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杨凌示范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良种、生物制药、环保农资和绿色食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农牧良种技术研发、繁育和集散中心。
    (二)形成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的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完善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吸引国外风险投资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国内资金来源,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成立更多的由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建立规范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
    (三)进一步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新区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将适于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中介机构,如市场调查公司、技术咨询公司、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承担。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提供包括政策指导、技术辅导、市场准入、税收优惠、经营诊断、信息提供、组织培训、协调关系等一系列服务。
    (四)加强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创业文化建设
    硅谷等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需要一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相容并相促进的区域文化来支撑。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高风险型产业,失败的几率很高,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创业。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以技术创新为灵魂,营造有利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环境,形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区的创业文化,使陕西高新区成为技术创新的沃土和成功创业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