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与徐工及凯雷之间的收购之争已经不止是口水战。抛开这段公案的可能结果不谈,其背后所引发的话题实为重大而深刻。那就是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及外资的涌入,如何保证中国的经济安全。
十几年前,香港中策公司大举收购中国的橡胶企业,曾引发了“资本有没有国界”的大讨论。 而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发现,这不过是一场资本游戏,中策之意并非控制中国的橡胶工业。
事易时移,当中国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外资,真心去拥抱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时,西方国家对待外资的态度却变得日益狭隘。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遭遇美国国会调查;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受挫;海尔竞购美国第二大家电企业美泰克失败。看来,尽管中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多,已经真正成为“地球村”的一员,但当中国人也想加入全球化的并购行列时,却往往遭到当头棒喝。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国际经济交往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美国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原则是:“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一般依此决定对华出口。”当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尽管中海油在其要约函中保证:中海油愿意延续优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实现优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但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亨特与另一名众议员还是致函美国总统布什,要求他对中海油有意并购优尼科公司一案进行全面审查,并称此一并购案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
尽管经济全球化已经将很多跨国公司的股权结构极度分散化和国际化,跨国并购案也层出不穷,识别一些跨国企业的国籍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经济交往中国家利益的底线。美国一方面指责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一方面仍然坚持对华出口技术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还有扩大的趋势。
因此,中国在全面承诺并落实WTO条款的同时,也应该全面认真地考虑中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国家安全利益的原则和政策底线。要从内外两个方面考虑国家安全利益问题。对外要保持并加强国家的竞争力,对内要使国际经济往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保障国家的能源及资源的安全。所谓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间争夺资源的竞争。其次是科学技术及军事技术的安全。美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这些技术能否用于军事目的。再次就是要有利于中国优势产业的形成。徐工与三一之争的意义正在于此。我们现在引为自豪的“中国制造”的机械制造工业,业内人士评价“至少比欧美国家落后30年”。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上万亿元的设备投资有60%是引进的。真正中国自己的制造技术日渐稀少。当然,还有自然环境的安全问题。
在这里,特别有两点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引进外资应该更多从创造就业机会考虑。经济全球化时代贸易摩擦反而加剧,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专业化分工后,就业岗位竞争加剧。中欧纺织品贸易之争,说到底就是中国1900万纺织工人与25万欧洲纺织工人的就业岗位之争。二是引进外资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具体到一些行业、企业和产品,也要考虑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如中国有一个乐凯胶卷,使中国老百姓享受了几十年的低价彩卷好处。现在有关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业的争论,也应考虑是否影响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两点是更大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所以说,引进外资并不迷信外资,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诚如中海油的负责人傅成玉在收购优尼科失败后所说:“我们不能天真地、自觉地与世贸规则‘较劲’。伤害国家利益时,一切规则都得改。”面对外资的汹涌进入,有关部门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立法已经十分迫切。(作者为《中国经营报》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