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盐湖区乔阳村农民王长法,去年在北京打饼子收入5万元,靠打饼子的收入,他在家乡盖起了二层小洋楼。在乔阳村,共有630余人在外打饼子,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1600万元,户户盖新房,家家达小康。富裕后的农民把打工赚的钱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投资150万元打了8眼深井,铺设田间输水管道1.3万多米;投资80万元,硬化了全村的大街小巷;投资30万元,通上了自来水;投资35万元,建起了舞台和图书室。
“像乔阳村这样,山西省有400万农民打工建设新农村,每人每年平均工资5000多元,年赚回资金200亿元。”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田伟处长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
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缺乏发展资金、产业支撑较弱等难题,而发展劳务输出、培育劳务经济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永济市田村,这个不大的小村子,村民靠简单的农村家常饭“扯面”、“饺子”走南闯北,全村520名劳力就有430多名在外从事餐饮等行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了5600元,全村仅在农行设在村里的代办站存款就达到了700万元,打工创业为田村新农村建设积累和筹集了大量资金,全村购置了15辆小轿车,普及了摩托车、电话,户户盖起了新房子。
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农民,而劳务经济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城市文明的洗礼,转变了观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致富信息和先进技术,经过市场风浪洗礼的返乡人员则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沁源县青年农民康国华,在太原打工学会了摩托修理,回到家乡办起了摩托修理店,历经10年辛苦,现在已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华英摩托城”的老板。平顺县刘家沟村农民冯杰斌,19岁时闯荡北京,从开小饭店做起,积蓄了一些资本后,回乡建起了选矿厂,固定资产已达到600多万元。他致富不忘家乡父老,捐款1万元资助修路;免费为村民提供煤炭60吨;春节时为村里的贫困户送去万余元的白面和其他过年物品。
目前,山西省稳定有序转移机制初步形成,农民逐渐从自发无序流动,向依靠信息引导和劳务协作,以及通过政府和中介组织有序流动转变。长治市对转移劳动力实施系列服务,一次性给转移劳动力办理流动人员登记卡、计划生育状况卡、外出务工许可证等有关证件,及法律法规劳务手册,确保外出人员身份合法,来去便捷。(米厚民)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