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市场中盛传的央行周末加息的消息没有如期而至,但央行进一步实行紧缩政策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
虽然定向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等数量型工具是较好的抑制流动性的手段,但从抑制经济过热、防范通货膨胀和调整经济结构角度看,加息和升值,则是更好的政策选项。
周小川是否会提出新的紧缩政策,显然要取决于最新的经济运行数据,而6月份的数据显示,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应该不可避免。
央行对上半年的总体评价是:“存贷款增长较多,但6月份货币信贷增幅有所回落。总体看,当前金融运行平稳”。
在一般情况下,央行对金融运行的评价都是“平稳”,毕竟没有出现金融突发事件,也没有出现物价暴涨的情形。不过,存贷款增长较多,则是上半年金融运行的特点。实际情况是,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8.36%。其中居民存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328亿元。
居民存款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即定期存款增加9360亿元,同比少增32亿元,活期存款增加4849亿元,同比多增1361亿元。而6月份,居民存款增加1542亿元,同比少增339亿元。
居民存款特点可归结为两点,一个是6月份存款增幅相对下降,一个是定期存款相对减少。
民间存款特点的变化实际体现了民间对金融形势的判断。居民存款之所以出现定期存款减少的现象,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因素是央行4月加息时,没有提高存款利率;一个是民间感觉到通货膨胀压力,因而增加了个人手头的流动性。
居民存款变化反映到市场上,则是现金向资产市场的流动增加。这就是我此前多次提到的,低利率政策和通胀预期,使得居民,特别是相对富裕的居民,把定期存款转为活期存款,并择机把现金投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居民对储蓄态度的变化,也折射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走向,即短期内房价不会下降。但这种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货币推动型的房价上涨,实际是资产泡沫化的体现,不仅使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充满风险,更为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隐患。
现在把目光聚焦到银行信贷方面,我们会发现,在6月份信贷速度减缓的同时,商业银行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出现不同的变化特点。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3670亿元,同比多增9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034亿元,同比多增60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36亿元,同比多增366亿元。
商业银行贷款实际已经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87%,这一数据显示出,商业银行表现出强烈的信贷偏好。商业银行强烈的信贷偏好缘于自身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并在改制上市和存贷款利差扩大的利益诱惑下,对信贷的追求愈演愈烈。而从6月份银行对居民贷款的变化看,则表现出不仅银行有放贷冲动,而居民也对贷款有较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居民在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增加了近1000亿,多增部分占新增贷款的26.4%,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增加反映出,居民对房地产投资的热情没有减退。
毫无疑问,在商业银行对信贷无法收缰的情况下,周小川对信贷的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6月份银行信贷力度有所减缓,表明央行紧缩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几大国有银行在减少信贷的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则还是我行我素。这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情形也提醒央行,如果没有全面的紧缩政策,光靠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的做法,实际无法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上半年还有一个重要的金融数据就是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其中更让人关注的是,6月份外贸顺差又创新的记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依然停留在口头上。
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CPI,在信贷投放过快,在地方政府和企业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在居民追求房地产投资,在外贸顺差继续创记录的经济形势下,央行必须出台新的紧缩政策。
在我看来,周小川目前最有可能使用的手段是,先加息,再升值。
也许就在7月余下的几天内,央行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因为8月份一般是国务院休假的时间,重大政策理应在7月份出台,否则要拖到9月。最好的加息政策应该是贷款利率提高27个基点,存款利率提高30个基点。存款利率提高幅度高于贷款利率提高幅度的目的是减少利差,抑制商业银行贷款冲动,同时也可以抑制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
加息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无法缓解,这就需要央行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当然,根本性的办法就是让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
或许在9月后的某一天,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将大幅增加,也许如外资银行预测的,浮动幅度可能扩大5倍左右。
如果说周小川的紧缩政策是一路套拳的话,那么加息是先出左手一掌,升值则是再出右手一拳,而且当是一记重拳。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