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null
管理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讨及未来挑战(实录)
时间:2006年07月18日14:22 我来说两句  

 
财经博客 张军“国有制”的喜宴 艾葳2007年中国股市是属于散户的年代
来源:搜狐财经

管理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讨及未来挑战

  ——管理学院院长论坛

  今天上午的开幕式首先由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经管学院院长何建坤教授致辞。有请何教授。

  何建坤:

  尊敬的成思危副委员长、张国华副主任、施马兰西院长,各位兄弟院校的院长、各位嘉宾、老师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清华大学对这次管理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讨及未来挑战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来自海内外的院长,MIT、顾问委员的出席表示热烈的欢迎。正值清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教育合作十周年的庆祝之际,我们举办这个论坛,探讨全球背景下的管理教育的合作这一主题,希望深入探讨管理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分享已经创造的经验,分析即将面临的挑战,为管理教育国际合作在新时期、新环境如何发展提出宝贵意见。这些问题对大学的管理教育和未来相当关键,也是我们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全球化已经不是泛泛的谈资,而已经成为深刻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现实。而管理教育作为与市场最近的教育门类,作为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国家发展科目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也最早最大最直接。管理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最近十年之中已经发生了相当重要的变化和进步。这次活动的主题突出管理教育,不仅是庆祝我们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圆满完成了十年的时间,更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管理教育为了更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这样一个趋势,已经走在了国际化的前沿。这十年中以MBA这个国际可比的学位教育为主,教育出了从99年的1000多人,到今年已是20007人,MBA项目,增加到96家,国际合作的MBA项目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沧海桑田,过去的十年也是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的十年,这是管理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关于国际化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不是请一个外教,加强英语教育,使用英文教材,多建几个国际友好院校这么简单。注重实效的国际化应该是教学平台的国际化,教师师生的国际化以及学术研究上的国际化,并且很好地和本地化相结合,并重发展。清华大学正在努力实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已经在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等方面积累了积极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与国际主流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进行实质性的合作,至关重要。清华大学特别是经管学院在国内合作中一直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指导思想,在合作开展科研、教育以及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朝着高层次、实质性、多样化方面发展。实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化,教师队伍构成的国际化,以及科学研究渠道的国际化,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回顾过去我们高兴地看到,清华经管学院实现跨越式高速发展的最近十年,其实正是与世界同行中的强者继续有效合作的十年,正是大胆借鉴国外一切优秀的管理教育经验、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十年。国际合作真正清华经管学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宝贵资源。在这当中,清华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十年合作又是对学院发展、师资提升、教学改善最大进步的十年,在此我代表清华经管学院感谢十年来对我们不断支持的各个学校,各位顾问委员。

  由于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由于政治、法律、文化背景的差异,管理人才必须熟悉本国企业实情,我们要在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同时,重视学生对于中国企业的了解,对于中国经济管理问题的熟悉和掌握,这应该成为中国经管学院未来的优势,相信也会吸引更多的想在中国谋求发展的海外院校,也会深化国际合作的内涵,我们相信没有本地化的基础,国际化将变成邯郸学步。各位院长眼光锐利,富有前瞻性,对国际教育合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体验,相信将在论坛中发表高见,引导潮流。谢谢各位,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杨斌:

  接下来致辞的是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教授。有请张教授。

  张国华:

  尊敬的成思危委员长、何建坤院长、施马兰西院长,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今天很荣幸出席清华管理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探讨及未来挑战。对施马兰西先生以及MIT代表团成员,MIT中国项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其他客人表示衷心的欢迎。

  教育全球化合作是必然要求,是提高中国教育水平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化的重要途径,各种教育门类中管理教育的合作,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管理教育本身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地深入,成为国际教育中的突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是较高与中国管理学院进行合作的之一,他们积极帮助中国管理学院同时也奠定了自身在中国的影响力。从这个合作项目中受益的不仅是双方的教师、学生还有那些学生就职的公司、国内其他的管理学院,更广泛地说也积极地推动了国际化企业管理人才在中国的培养。十年耕耘、十年辉煌,衷心希望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在未来的合作中更加深入和长久,使双方都能在合作中受益,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北京作为我们国家的首都,国际教育合作发展比较快,由于拥有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合作较强的优势,此外海外的院校也看中北京作为中国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纷纷到北京寻求合作,各种教育合作展也给莘莘学子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以上种种要素都构成了北京合作教育良好的态势,对此我们感到倍受鼓舞,同样也深感任重道远。

  最后谢谢清华大学组织这次论坛,祝这次院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在北京期间愉快、顺利。谢谢大家。

  杨斌:

  今天我们还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教授做上午的主旨演讲,有请程教授。

  成思危: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我应邀参会表示对管理教育的支持,没有准备讲话,但既然来了,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我想大家也知道,我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比较早的MBA,在每个进修。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管理教育活动,现在兼任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所以我被邀请到这儿。我们开展国际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据统计,中国有325万家企业,这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好坏很大程度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我们现在对外贸易这些年发展得很快,去年达到了1.4亿万美元。所以在国际合作、国际经贸交流方面,更需要有合格的职业管理人。可是如果我们自己客观地看一下,我们职业管理人的水平,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家知道,国有企业的一些管理人,一般有些没有受过专门的管理训练,所以在管理方面还带有一点官员的色彩。从职业经理人的水平来看,还需要提高,当然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地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现在平均寿命是2.9年。这里当然有各种原因,但管理是很重要的原因。去年权威机构做了一个分析,把中国和印度三百家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做了一个比较,他们分析的结果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还是低于印度上市公司。当然这些评价可能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没有关系,但我认为我们需要切实理解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也到各地看看,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现在我们也确实有相当先进的设备,我们的钢铁厂的设备,无论是鞍钢、本钢、包钢、宝钢都相当先进,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流设备。我刚刚从内蒙回来,伊利和蒙牛两个最大的乳品集团,所有的设备都是国外引进的,不锈钢的。但是我认为,我们操纵人员的知识水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没有达到能够充分发挥这些设备作用的水平。所以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在培养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方面,我们的问题可能要从这几方面考虑,第一方面就是我们要让他们真正熟悉管理科学特别是一些前沿的理论和方法。大家知道,管理有科学的规律可循,我也讲过管理科学的基础是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我们要让他们掌握好这些东西,另外掌握好管理的三个层次,就是基础的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同时也要熟悉管理的三种主要方法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要真正让职业经理人掌握这些东西,就需要我们既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另外也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的经验,创造出中国自己的管理教材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当然这个目标是比较长远的,但是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地这样做,不断地把国外的东西和我们国内的东西结合起来,然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我们一定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一个中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我们知道,西方的管理理论发展从泰勒算起有一百多年,我们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学习西方的管理科学和理论也只是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的事情。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学习西方的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当然根据科斯80年代提出的管理科学从零,现在有很多的管理科学理论,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方法,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大家知道,很多理论都是从企业的实践中研究、提炼出来,并在企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所以我们不一定完全照搬这些方法,但我们要了解、学习,并且更要了解这些方法和理论怎么产生的。我们通过交流,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同时我认为我们也要让国外的学术伙伴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和思想。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特别是孙子兵法里面充满了管理智慧,我们也要让他们了解,把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和方法结合起来,所以我想这是国际交流第一个重要的任务。

  国际教育管理合作的第二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双方的历史、文化、社会。学管理只懂管理理论,不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我们一些跨国公司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跨国公司经理人到中国工作有时候会产生文化冲突。就是因为文化、社会、历史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要学管理,一定要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只有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你才能够真正跟对方打交道,所以有时候谈判,双方对对方的历史、文化、社会不了解的话,可能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当然有人开玩笑了,说跟日本人谈判,日本人说是,实际上是说Maybe,并不真的是Yes,当然这是开玩笑。但我想我们一定要了解对方,这点非常重要。你跟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不同国家的管理人接触、谈判的话,都会觉得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背景。所以你不了解就不可能做到。同样的,外国的经理人到中国来跟中国的经理人谈判,也同时存在这个问题,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情况,你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结果。而且这个文化了解不是你去考察个十天、半个月就可以了解,一定要在对方的国家里生活、学习相当一段时间才能了解。我们到美国,跟美国同学一起学生,住在美国老太太家里,那时候我们得自己开车买菜,自己报税,你要跑过这些东西才了解对方。双方的合作,学生要在对方真正生活一段时间,真正接触他的社会,真正接触他的人民群众,你才能真正获得对那个国家文化、历史和社会的了解,这绝对不是看书可以看到的。

  国际合作第三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促进、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们要国际化,当然谈判通过翻译是可以的,但是说实话通过翻译有两点毛病,第一翻译不一定翻得那么准确,因为翻译本身不是从事这个专业的,有些专业名词不一定翻得准。第二通过翻译以后,总觉得有一个隔阂,如果你能够直接交谈,那要方便得多。我的体会是这样,你到一个国家,如果能讲那个国家的语言,马上可以使你和对方接近很多。所以我觉得语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总体来说掌握英语的越来越多了,但是从比例来说,还是很小的。美国的经营管理人员会讲中文的更是凤毛麟角。美国现在兴起了学中文热,甚至有报道美国有家庭请中国保姆,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习中文。说一个保姆的工资,差不多有五万到八万美元,但是不是这样我没有调查,新闻报道是这么说的。所以我觉得了解对方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到一个国家工作,特别是作为国际化的经理人,和对方工作,不会讲对方的语言,我想这恐怕是不行的。而语言的训练也是需要一个环境。尽管在国内考试考得很好,但到那儿真的要张口、听懂还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创造这样一个环境。

  我想国际合作最后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促进合作的研究。任何一个管理学院不能没有研究,而一个学院的研究水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地区着学院的水平。不管是哈佛还是斯隆还是MIT以及其他很多学校都是这样。我上个月访问了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光是经济系诺贝尔奖获得者,据他们讲17人,当然有人是兼职,有人是全职。所以一个好的管理学院一定是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而管理科学的研究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和范式,所以我们要掌握这些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并通过合作研究来提高我们研究的水平。既可以研究中国的管理问题,也可以研究美国的管理问题。所以我认为,管理教育的合作也应该包括校际之间的管理科学研究的合作。因为我曾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担任了两届管理科学部的主任,我就一直在促进管理研究的国际合作,现在我两届任满已不再担任了,我希望管理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地和国外加强合作,特别是针对一些重大的管理问题能够通过合作因此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所以我想管理教育的合作是不是要从以上四方面去促进。最后我想讲两点,第一管理是门科学,也是艺术。管理既有科学的规律可循,又有艺术运用之妙,科学是可以在学堂里学到的,但艺术绝对要在实践中才能掌握,所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我担心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一些MBA毕业以后,自以为精通了管理理论,就可以把企业管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出去以后一定要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在企业里认真地干一段,通过实践的经验和你的管理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所以我不主张把MBA的本事说得太高,MBA只是学到了基本的管理知识,但离真正的优秀职业经理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所以我认为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第二点要培养好的学生,首先得有好的老师,好的老师既要熟悉国外的、西方的管理方法,又要了解国内企业的实际。而且要在科研上有一定的水平。当然我不是说要在SEI上有多少篇文摘,但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老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应该说是相当大的程度上,所以我希望管理教育的合作也包括对老师的交流和培养。比如说我记得有一次我和赵纯均跟朱镕基及同志见面的时候,镕基同志提出你们要用英语教学,如果老师水平不高是不可能,同时对老师的教育要有提高,在李岚清同志的倡议下,我国设立了复旦科学管理奖,岚清同志让我担任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和理事会副主任,我同意了。今年要凭第一届奖,今年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明年是企业管理,后年是公共管理(宏观管理)和政策,我们一年评一个领域。我们准备一年评一个大奖50万,5个提名奖10万。我们提这个奖的目的是因为社会对管理还不够重视,对管理科学的作用还理解得不够,所以我们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都没有管理奖项,所以设立这个奖项就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管理科学的研究。高校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力,高校基本占到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部分的80%以上。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措施来鼓励高校教师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多出好的研究成果。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就发表一点我个人的看法,促进管理教育的合作意义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合作努力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把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与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哲学和思想结合起来。并且进一步推进我们管理科学的研究、提高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的水平。今天就提出这些问题来,供大家探讨,谢谢大家。

  杨斌:

  谢谢成思危委员长。

  (合影)

  杨斌:

  在管理学院课堂中我们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进行案例讨论,今天上午这样一个论坛也为来自各个管理学院的院长们提供了一个案例讨论的机会,今天上午我们将会有若干个商学院进行国际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首先我们将举行清华、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管理项目十周年的庆祝仪式,同时也请三位院长介绍在这个合作项目中间一些经验、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首先我们欢迎斯隆管理学院院长施马兰西教授讲话。有请施马兰西。

  施马兰西:

  谢谢,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来到清华,而且我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卓有成效,我们要庆祝的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我当然是从MIT的角度来看待过去十年的合作。首先介绍一些背景方面的信息,这样您就知道我是如何看待国际管理教育以及谈谈管理教育国际合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我们跟中国合作项目所带来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部分反映在了国际贸易不断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了其他贸易方面,包括教育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这方面的从事者。那么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国际贸易要讲的是把货物装上船,送到目的地,然后就收到钱了。现在不是那么简单,由于交通、通讯的进步,服务贸易关系比以往更为密切,有时甚至是不分你我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意味着人们关系的密切,现在世界市场变得触手可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知道市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市场参与者之间触手可及,企业就面临着挑战。MIT九十年代早期是怎么想跟清华大学在内的中国大学合作呢?看早期的文件您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美国企业的状况。但现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戴尔,戴尔是美国企业,但其很多供应商来自中国,西门子是德国企业,总部设在德国,但在美国拥有数以千计的员工,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大企业甚至不那么大的企业都真正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做自己的生意,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管理者、自己的股东、供应商和客户,他们真正成为了全球化的企业。所以全球化现在已经是一个内在的价值了。从一个世界的工商界成为了一个单一的工商界。比如说我们可以坐同一家飞机,用同一个软件,入住同一个软件,跟同一个咨询公司或同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打交道,或者说我们现在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但我们都在清华这里开会。但这并不以为这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就不存在了。比如一个高级经管人员离开酒店、离开办公室、离开自己的家,发现外面的世界还是不一样的。比如不同国家的晚会、社交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说有没有一种单一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呢?当然也可能有,但其中各国的国民还会维持自己的特性,这种情况是不会改变的。什么叫和当地的企业和消费者打交道呢?布宜诺斯艾利斯,波哥大、曼梏、北京这些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市场、消费者都是不一样的。可能他们会有一些逐渐趋同的趋势,但毕竟仍有很大的差异,就像我跟我的孙子有很大的差异一样。所以管理一方面要全球化,另一方面管理教育的参与者要懂得什么叫本地化。这当然听起来非常复杂,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要走向全球化,另一方面必须要走向本地化,两者要并行不悖。我们是美国大学,你们是中国大学,这里总会有差异,比如我们的学生是不同的,但与此同时要鼓励我们的学生跟来自另一个文化背景的人共事、合作,可能你对他的文化并不了解,但也要努力跟人家打好交道,就像做生意一样。

  管理科学如何在跨国背景下运作呢?有些原则跟文化因素无关,比如价格因素、供求关系,这些不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我想说,我们今天不仅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善于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问题,同时也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崭新的全球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卡洛斯把一家墨西哥的小水泥厂变成了一个大的跨国企业,他在斯坦福接受了教育,因此他为走向全球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的学生应该善于在全球化跨国公司工作,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我们看到要做到这点,课堂上的教育是完全充分的。比如MIT斯隆管理学院在世界各地积极搜刮好的教师和学生,我们很早就这样做。学生来这里学习,是在一个跨国的全球化的环境学习,而且我们强迫他们必须这样学习,你的学习圈中会有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你必须这样做,因为世界的潮流是这样。学院里会开设国际贸易、商务管理一些国际化课程,但是这里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一些非专业课程,比如组织行为学、营销也应该走向全球化,因此我们的学生和教员应该是全球化的,这点也很关键。但仅仅如此还不足够,比如管理教育采取一些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遇,我们的教员也能保持一个全球化的视野。

  这里说说一些战略问题,有一位前院长跟我说,管理学院跟一家企业一样,品牌越强越可以进行跨国并购,从而让你的品牌更有影响力。但毕竟那位前院长是搞营销的,我觉得MIT斯隆管理学院不是一个企业,我们通过国际合作希望可以博采众长、提升自己。而不是把麻省理工斯隆产品推广到世界。我们有一些营销课程和活动,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跨国的扩张对我们来说真的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很少把我们的教员送到另一个国家工作很长时间或者在另一个国家开设斯隆的分院,但我们让学生去到世界各地,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和人合作,这点很重要。另外我认为还应该跟一些非常有优势的外国大学建立关系,比如今天十周年的庆典是我们麻省理工斯隆学院和中国有关管理课程的大学进行合作十周年的纪念,应该说这十年确实非常丰富。九十年代我们斯隆的院长就已认识到中国经济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他认为斯隆必须来到中国,必须跟中国伙伴进行合作。我们MIT和中国的合作项目一开始就明确,我们跟优秀的大学进行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也帮助斯隆自己提高水平。在中国我们不是说要跟谁竞争,我们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员送到中国来,希望跟中国的伙伴成为几十年朋友,而不是说做几天的朋友,就让中国伙伴觉得我们讨厌,恨不得我们走,另一方面也让中国教员到斯隆学习,而不仅仅是派斯隆的老师到中国来指手划脚。六十年代斯隆在加尔各答建立了一个管理学院,我们会把一些教员长期派驻加尔各答商学院,当时对加尔各答来说,这个做法是很不错的,但可以说破坏了我们斯隆自己的教员职业生涯发展,而且他们不懂得印度的情况,或者说即使有少数教员知道印度的情况,大多数是不知道的。所以几年后我们觉得不应该这样,后来我们跟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合作的时候,把斯隆教员短期派到新加坡去,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比较方便?但可能效果不是特别好。

  我们来分析一下,假定教一个人建造一个汽车,不是光靠说,而是将他带到车场看看。管理教育工作也是这样,斯隆的教员也接待过来自中国的学者,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斯隆几乎所有的教育队伍都接触过中国方面的同仁,而且跟他们建立了很好的工作联系,双方都受益匪浅,我们跟清华的合作非常成功,跟其他中国合作伙伴的合作也是很成功的。合作初始,我们就是本着合作共赢,对斯隆管理学院来说我们最大的收益是我们的学员和教员都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更重视有关中国方面的教育。我也派了很多学员、教师到这里学习,他们受益匪浅。我相信中国在中国将是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斯隆在中国的名声还是比较响的,最重要的可能是通过跟中国的合作,我们也改变了斯隆的理念。就是斯隆现在怎么看待自己呢?我们不再说我们是教美国学生的美国学校,我们是一家全球运作的学校,斯隆认为我们属于地球村的一部分,属于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也属于本地文化的一部分,这对于我们的教育者来说,对我们的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使斯隆变得更加强大。长远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合作,我们斯隆跟中国的优秀学院建立了强有力的密切关系,在未来几十年都会发挥作用,因为我们是一起从事教育学的工作。谢谢各位。

  杨斌:

  谢谢施马兰西院长。接下来我们邀请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郑绍濂教授讲话。

  郑绍濂: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早上好,我很高兴今天到清华来能够参加MIT斯隆学院和清华、复旦管理学院合作十周年的庆祝典礼,同时也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我们这次以讨论国际合作模式为主题的院长论坛。因为这种主题的院长论坛根据我的回忆还是第一次,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是第一次。

  斯隆MIT和清华就管理教育国际合作,我认为是国外高等教育和中国管理教育合作的最好项目之一,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我作为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顾问想把问题放得宽一点,不仅谈我们两个学校的合作,还要谈谈中国管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问题。总体来说我感觉到改革开放以后,国际交流对中国的教育起的问题很大,尤其对中国的管理教育来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想有这么几个作用,一个作用,对中国的MBA,我们国际交流与合作起了一个催生作用。回想一下八十年代,我们很多学校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国际交流合作,但那个时候国内对管理教育的认识,对管理学院是否有必要存在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高等院校都很清楚。上海交通大学对管理教育比较重视,八十年代初参加上海交大学院与沃顿学院的合作培训班,我知道他们是蛮重视,但是有很多学校认为管理不是一种学问,认为没必要投入很多的资源去搞管理教育,但随着我们八十年代对外交流、合作逐步的发展。慢慢改变了这个观念。比方说,我当时去了美国几次以后,回来宣传几件事,第一斯坦福管理学院长跟我讲了一句话,他说如果美国不办商学院,美国得诺贝尔奖金的人要比现在多得多。这句话很有分量,我回来拼命跟很多校长讲这个话。再以美国为例,美国很多非常著名的世界性大学,像哈佛、MIT,美国参加常青藤联盟的学校都有管理学院,而且以管理学院为傲。而我们高校是如何看待管理学院的呢?通过与外国学校的校际交流,以及一些国际项目,逐步认识到管理教育并不是有名大学不值一顾的东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大学步子快一点,有的大学慢一点。学术水平最高的大学成立管理学院最慢。台湾大学和复旦管理学院同一年(1985年)成立的,台湾其他的大学大概在60年代,最晚在70年代都成立了管理学院。台湾大学为什么不成立呢?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学术水平很高,办管理学院好象有损学术水平,在中国成立管理学院最晚的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1994年才成立,我感到也是多少有这种思想作祟。八十年代对我们管理教育的作用,从思想上讲,对管理教育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除了思想、看法,第二个问题,大学逐步认为应该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而且可以培养中高层的管理人才,所以八十年代我们很多高校开始注意MBA方面的情况,包括这方面的课程、计划,也派出了一些教师去进修有关方面的东西。到九十年代我们MBA正式开始,其实跟MBA的计划包括我们过去没有采用国的案例教学,这些在八十年代陆续都引到中国来了。所以为90年代初,MBA的正式出台做了思想上、很多教学上、师资上很多方面的准备。所以到了91年,我们中国一开始宣布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位办学位委员会通过了在这一年设立MBA。所以我想中国教育对改革反映这么快的恐怕MBA算一个例子。而且这个出台不仅是一个MBA计划,MBA我们知道是一专业学位,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业学位,以后带出了十几个各种不同的专业学位。我们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中国的MBA起了一个催生的作用,没有八十年代这一代就不可能有91年MBA的产生。

  第二方面我感觉到国际交流合作对我们MBA的发展成熟起催化的作用,使它加速发展,加快成熟。我们从91年开始招收MBA,那个时候很多社会上包括学校内部不知道MBA为何物。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今天的情况两样了,我们差不多到上个世纪末,MBA每年报名的人数基本上稳定在4万左右。可以讲中国从开始建立MBA到慢慢地稳定、发展,这个时间不算长,而且据我了解,我也跟香港、台湾很多同行交流,他们都认为我们大陆,在MBA教育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比他们要多得多。所以我想这也是我们加快成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出,我们与MIT的合作。我们跟MIT的合作正好是中国MBA搞过五年了,有一些经验,也知道了很多的问题。那时我们感觉到能够找一所美国有名的大学,MBA办得很有经验的,我们向它全面学习。真正能够使中国的MBA培养来能够变成一个职业经理人,一个真正顶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MIT当然是非常有名的学校,斯隆管理学院我记得在95、96年、商学院排名列美国第一,前后一直在前三名,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刚刚施马兰西院长讲到了,MIT对中国的发展也很感兴趣,想找中国一些高校合作,他们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校的合作正好到95年,当时他想转到大陆来,当时大陆经济欣欣向荣的情况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跟他谈的过程中,当然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经费问题。我们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跟MIT合作,是新加坡政府拿出1500万美元支持这个项目。所以我们跟MIT开始谈的时候一再申明中国大学经费都是很少的,现在都在赤字运转,所以钱比较难办。MIT考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说你们拿一千万人民币行不行?我想这也很困难。后来借助MIT的名声,他的校友董事会来支持这个项目,今天来了很多董事,对此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支持,即使施马兰西校长同意我们这个项目也搞不成。十年的合作对我们的帮助是全方面的,这种合作对我们过去派教师到外面做半年访问学者或者我们走马观花地出去走一圈学的东西确实不一样。

  比如说,我们跟MIT签订的协议是这样的,MIT帮助我们在复旦、清华建立一个world class MBA,并不存在他们的私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向MIT学习,一方面把他的东西提供给学校作为参考。比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MIT两门课程,以前国内没有,现在在很多国内管理学院推广,DMB,在此之前国内高校运筹学、系统分析涉及得比较少,后来我们发现DMB这样的结构很合适,其他兄弟院校知道以后,都表示这门课很好。所以我们在1998年,负责修订全国MBA教学指导计划把这门课放到中国MBA的核心课程。还有一门课是管理沟通,这也是我们从MIT学来的。过去这方面我们有过很多尝试,有的学校开“谈判”等等课程,我们觉得“管理沟通”比这些课程要合适。第二方面,我感到非常重要的,刚刚成思危教授也谈到了,MBA如果仅仅学点课程,懂点理论并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者。我们也带着这个问题看看MIT怎么搞,所以我们很留心MIT对MBA培养的整个过程,从入学开始到毕业,怎么做的,除了教学以外,还有什么环节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一些精神一些素质。这方面MIT对我们的启发也很大。首先MIT有一个助学仪式,复旦大学把它翻译为“聚近”模式,在这里我们搞一些团队的训练,相互沟通的训练。另外还可以有项目研究,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接触企业的问题,还有假期实习,我们知道MIT对假期实习抓得很紧,我们也尽量做这个东西。所以我们感到学堂不仅是怎么上课,而且我们对他整个教学过程里,我们感觉到对我们实现MBA培养有帮助的都在做。

  第三跟MIT合作还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以学生为本,我们管理学院如何树立一个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现在我们以人为本,因为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里,学生到学校里是受教育的,很少想到我怎么为你提供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MIT斯隆学院很多做法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说我们课堂位置的设置,现在我们国内很多管理学院都这么做了,我们都是弧形的。为什么弧形呢?就是缩短教师跟学生的距离,使得教师跟学生等距离,这是从硬件上来讲。另外我们管理学院设计的剩余空间比较大,目的是让学生课余有交谈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从软件方面来讲,给我印象最深的MIT有一个CDC(择业发展中心)。MIT有一栋楼叫Tang Center,有一层楼是CDC,帮助学生找到好的东西。他们认为这是学院本身很重要的事。但是我们过去基本没有注意,我们认为这些事都是由学校里的毕业分配办做。自从跟MIT合作以后,我了解到他们这方面的工作确实很成功。一层楼里当中是中心,四边很多小房间让企业面谈,中间有一个大厅,有近一千家企业的情况给学生做参考,同时把学生的情况也放在里面给公司作参考,牵线搭桥。我问他你用多少人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告诉我们,大概是一百个MBA学生,办公室里有一个人。他们说现在没用这么多人,他们真正在编3个人,但要服务700多个学生,还请一些学生以兼职的形式来工作。我们请他们的主任88年专门到中国参观访问,我的目的是希望他了解中国的情况,对在中国如何建立CDC提建议。这个主任很负责任,到了复旦开了座谈会,也了解企业的情况,了解我们过去帮助学生就业的情况,他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如何来建立CDC给我们提了一个方案,我们在99年成立了CDC,在国内也算是比较早的,现在我了解很多学校把这项工作提到相当高的位置。除了这些方面以外,整个中国MBA教育发展,很多是受西方的启发,像我们最典型的就是GRK,仿造、参考了GMAT的方法。我们知道MBA考试办法的出台,对MBA成熟发展关系很大,这也要感谢国际交流合作。

  我总的感觉到,对管理教育来说,我们的国际交流合作起着明显的作用,对管理教育起的作用是其他专业难以比拟的。

  要谈未来我觉得是很难的事,未来我们的国际交流合作肯定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从形式来讲,可能跟过去比有些形式会慢慢收缩,有些形式会变大。比如学生的交流,我相信会逐步扩大。刚刚施马兰西院长谈到,学校国际化,学生怎么比较熟悉国际的情况,最有利的条件,如果班里有各个国家来的学生一起来讨论问题,那这对我们国际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请他们来,当然可以建立一种交流的平台。因为想到中国来的学校学生也很多,所以我估计这方面的合作会逐步增加。另外我想,有些合作的项目可能会缩小。你像我们现在有许多代培式的MBA,这就是说教师文凭是相对的,在我们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我感到还是有作用的。因为到底人家怎么搞,在我们眼前可以看到,但我想随着中国自己教师队伍的壮大、水平的提高,办学经验的积累,这种合作方式我估计会慢慢减少。今天非常抱歉,时间有限,因为我是顾问,所以没有什么顾忌,讲的东西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杨斌:

  谢谢郑教授,下面我们邀请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清清华经管学院前院长赵纯均教授讲话。

  赵纯均:

  各位院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论坛和庆祝活动,我们来庆祝MIT中国合作项目十周年。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管理教育事业是一个非常年轻而且充满希望的事业,高水平的实质性的国际合作是我们国家管理教育快速而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MIT、清华、复旦、中山的合作项目是众多合作项目成功的一个,在短短十年中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个高水平的IMBA项目,至今这个项目已培养了一千多名高水平的毕业生,他们活跃于我国各类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骨干作用。这个项目还培养了一百多位年轻有为的IFF教师,他们用现代管理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武装起来,在MBA课堂上教书育人,在学术上也得到了很快的成长。这个项目给中国的管理学院引入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制度和高质量、多样化的学生服务,同时也为斯隆管理学院的领导和教授们提供了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了解中国企业实情、了解中国管理教育的一个良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管理学院如何帮助欠发达国家、地区的管理学院提高水平、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双赢的模式。所以我们说这个项目是个非常成功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

  回顾十年和MIT合作的历程,不难发现成功背后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原因。首先我觉得合作的双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利益。中方管理学院希望提高他们的MBA水平,加快他们管理学院国际化的速度,他们迫切需要的是不断提高他们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引进优秀的管理学院的先进办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管理和服务的经验。而美国有远见的管理学院的院长们也希望帮助中国管理学院的成长,特别希望美国的教授们能对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甚至中国的社会发展多一些了解,共同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种共同的目标和兴趣是合作成功的基础。

  其次这个项目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能力建设上,一个学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这个项目把中方学院的教学能力提高放在首位,把主要的力量和资源放在师资开发商。所有去MIT访问过的IFF教师通过半年的进修,教学水平和学生评价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各项建设全新的做法也大大改善了中国学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这样的做法使国际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几位教师的进修和提高,而是体现了整个学院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项目的成功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全体参与项目的中方和美方人员高度认同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他们极大的热忱和无私的奉献保证了这些项目的成功,在这里我要以个人的名义感谢给予我们帮助的教授。是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了这个项目的成功。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陈女士,她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周道而细致的管理服务,使得每一个IFF的教师,都感觉到在美国的生活如同跟家里一样。而且她的努力使得如此复杂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我还要特别感谢项目理事会的全体成员,是他们慷慨的贡献,使我们今天这些成就成为可能。我还要感谢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IFF的教师,IMBA的学生,所有参加这个项目的管理学院的领导和职员,感谢他们全力的投入和贡献,没有他们的奉献,这个项目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合作更加成功、更加辉煌。谢谢!

  施马兰西:

  我非常荣幸地给这位同事带来我们MIT的证书,有MIT校长以及其他同事的签名,感谢他对这个项目的领导、对这个项目卓越的贡献,以及感谢他多年来和我们建立的深厚的友谊,非常感谢您。

  杨斌:

  MIT中国项目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和最开始启动这个项目创立者的远见卓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让我们回顾1996年,当三院院长签下合作协议的时候,他们可能当时也无法估计到今天这个项目会取得这样大的成绩,对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以及对中国管理教育的影响有这么深远。所以今天我们也借此机会,由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向当时创立这个项目的三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院长致以我们最衷心的感谢。有请三位院长,首先邀请斯隆管理学院院长施马兰西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郑绍濂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前院长赵纯均教授。这三位院长为这个项目倾注了他们近十年全部的心血。下面让我们邀请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经管学院院长何建坤教授为三位院长颁纪念礼。

  (颁纪念礼)

  请四位院长合影留念。让我们大家再一次以掌声祝贺他们。谢谢他们为这个项目所付出的心血,谢谢。

  其他对于这个项目做出贡献的,包括刚刚赵院长所提到的斯隆管理学院的其他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我们将在今天下午校友聚会的场合向他们致以我们诚挚的致意。

  杨斌:

  接下来将有五位院长分享他们的国际教育合作经验,首先我们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有请。

  伊志宏:

  尊敬的何校长、赵老师、郑老师,各位院长,非常荣幸受到经管学院邀请,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人大和布法罗曾经有的一个EMBA的项目,我想也给我们这次会议提供一个管理教育国际合作的案例。

  项目的实施

  项目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由人民大学和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作的一个EMBA项目,学位由布法罗大学授予,项目99年1月8日招生,1999年12月学校办第二期招生,项目进行到现在是四期培养了两百多学员。整个项目在事实过程中,由于从录取环节到培养环节和整个项目管理都是比较规范、严格。因此在2001年学位办对境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当中受到了好评。项目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是全英文的,学制两年。基本上是采用周末上课的方式,一门课42个学时,六天时间。主要的课程在国内上,课程结束后在布法罗学习两到三周的时间,最后做一个学位论文。有18门课,包括16门核心课和2门选修课,选修课根据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学员的需求调整。除了18门课程之外,中间还包括一些讲座以及第二课堂,学生的活动,也还包括一些国际交流的合作等等。

  全英文授课的参与教师16位,其中10位是美方教师,六位是人民大学的教师。98年人民大学办项目的时候,主要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学习和借鉴美国MBA的教学机管理。布法罗在大陆有相当的知名度,1986年他最早进入中国开办EMBA项目美国比较正规的大学。86年在大连理工跟原国家经委开办了MBA项目。另外布法罗大学有150多年的历史,管理学院是1926年成立,有着70年时间管理教育和MBA教育的历史,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学校。所以这是我们当时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也是想通过这样一个项目提高师资水平,因为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授课教师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教师在前期都派到布法罗学习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98年的时候国内的MBA教育已开办了几年,应该还处于摸索过程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通过这个项目,也是希望能够在案例教学方法这方面有更多的学习,缩小与国外MBA教育水平的差距。当然另外一方面也是满足国内对比较高水平MBA教育的一个需求。

  从项目实施的效果来看,应该说通过四期,我们培养了两百多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这个项目促进了人民大学MBA办学水平的提高。项目整个运营过程从录取到培养以及后期管理过程是比较严格、规范的,得到了学员、社会以及主管部门的好评。在2001年国务院学位办对境外学位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当中,这个项目名列前茅,给人民大学业带来了一定的荣誉。

  项目特点和优势

  项目本身还是比较成功的。项目的成功大概有以下几方面条件保障。第一就是双方合作的院校,特别是合作放是非常正规的,有着比较长MBA办学历史的院校,双方都选派了比较优秀的教师来参与项目。人民大学这六位教师全英文授课,或者是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或者是有比较长时间国际交流的经验,能够用英语授课。对方派出的10位老师,对中国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整个课程的设置比较科学、系统。第三采用案例、互动教学,在当时还是得到学员的认可。这个项目经过比较严格的筛选和录取的过程,所选择的生源还是非常优秀的。主要的学生来自于比较大的跨国公司,比如摩托罗拉、贝尔、朗讯以及国内一些非常著名的比较大的国有企业,像北方公司等等,平均的管理年限大概在10到15年左右。另外项目的成功也还得益于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当然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这个项目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我们有一个美国公司,也是一个比较著名的生产商,他有一部分资助,所以我们前期教师派往布法罗学习的费用都是由这个企业资助的。我们刚刚也听了MIT和清华、复旦项目,非常羡慕MIT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很多方面资源的支持。我想国际合作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前面所说的若干方面,最后这方面可能也是很重要的。而有时候这个项目复制性不是太容易的。

  项目的不足

  项目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总结这个项目也还有一些问题,特别是该项目从2002年处于一个暂停的状态,2002年我们自己的EMBA上来后,跟布法罗的合作,双方教师和院校还有合作,但这个项目暂停,我们现在正在进一步磋商,看看换一种方式,继续这个项目的合作。对这个项目的总结,我们自己感到可能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在当时案例的教学主要是以哈佛案例为主,所以缺乏中国的案例。另外第二个问题,因为学位是布法罗的学位,虽然有中国教师的参与,而且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人民大学做,但是学生对人民大学的归属感也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全英文的授课对生源实际上有一定的限制。当然在合作过程中沟通上还有一些问题等等。

  几点思考

  通过这样一个项目,对师资水平的提高,对我们MBA教学、管理等等都有非常大的促进,包括我们现在在进行的跟美国、欧洲一些学校进一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我想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个项目运作过程中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有几点思考,做结合我们今天的论题。一个是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到现在经过了十五年的时间,从培养的规模、办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教育合作从目的到合作模式都会有新的变化。从合作目的来讲,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项目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比较多的还是以学习为主,也可以说叫做拿来主义,就是把国外的教材,国外的案例,国外整个培养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模式都拿过来。当然这个过程对我们本身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但是中国的管理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在想可能从管理教育合作的目的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当然这个背景应该说也是随着国内MBA教育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发展,管理、教育的合作,至少现在可能从原来的单程的学习,加上一个创造。另外这个合作模式可能也应该更加多元化。所以包括人民大学现在在管理教育模式上有学生的交流、合作研究、合作案例开发等等。

  第二点思考在管理教育国际合作中要进一步提高中方对项目本身的贡献度。

  第三点思考国内的高校通过管理教育合作,可能也需要有一个转变,就是从以提升国内品牌的影响力到提高国际影响力的转变。所以我想这几点也是我们基于在布法罗合作项目基础上所进行的一些思考。

  我的发言就算抛砖引玉,谢谢大家。

  杨斌:

  接下来发言的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尤建新教授。

  尤建新:

  感谢何建坤校长和各位院长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同济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情况。

  我讲的题目是国际合作教育应坚持博采众长、友好共赢目标。同济大学现在和二十多个学校建立了合作,其中包括了MBA,但是更多的可能是本科生、研究生方面的合作。这里的模式也有很多,有国际学习交换的也有双学位的。双学位的模式也有两种,有2+2的双学位的本科,也有2+3,同济大学本科加其他大学硕士,还有双硕士的,模式很多,我想不单独介绍某一个项目,利用这个机会谈一些我们的体会和我个人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下面从八个方面给各位院长汇报,第一要明确国际合作的目的。我们很多学校看到别人搞国际合作,我们也要搞,有点赶时髦。我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时髦,你做国际项目的时候,要明确一下,我这个学校为什么要搞这样一种国际合作,这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一些选择。所以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之前,明确项目目标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项目也会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开始没有非常明确的或者说没有定义我们的目标。同济经管学院开展国际合作有一个目的,就是博采众长、祝我发展,把大家的资源利用起来,对我们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体会经管类的学院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国际性,不是我们自己想要国际性,而是人才市场的需求迫使 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特别是我国重点院校管理学院更要认识这种需求。

  在明确目标以后,给自己国际合作明确合理的定位,帮助我们制订自己的管理教育国际化战略。因为这是一个长跑,不是百米冲刺,要有持续性。如果我们缺乏目标,就很难持续。所以这对我们制订战略和确定国际合作的模式很有帮助。以本科教育为例,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定位是支持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服务。我们要支持本科教育就要看看本科教育怎么定位。我们看一下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定位:培养适合时代要求,有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国际化、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人才。我们有国际化的概念在里面,所以经管学院必须要开展国际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这样对我们本科教育的发展会带来积极的支持,当然对硕士研究生或者MBA我们同样有类似的目标。

  如何选择国际合作项目?我们说选择双方需要的项目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在这之中,我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国际合作中不要迁就,有时候为了做成一个国际项目,会彼此迁就,无论哪方迁就,另外一方都会使得我们这个项目不能持续,合作应该是对双方都有利,这样我们的合作才会比较轻松、愉快。选择国际合作项目,应该注意到合作是双向的、平等和愉快的,友好是国际合作能够长期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友好协商,不能勉强死板。国际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双方的教学计划如何协调,有的课程名称和内容会有不同地方,我们可能要进行一些协调和调整。同济经管学院在做的过程中坚持了一点,就是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有MIT合作的情况,缺乏经费,往往希望对方支持。但对方支持比较难,他要求长期发展,我们缺乏像MIT这样一个很好的条件。短期来讲支持一下是行的,你让他一直支持你很多商学院会觉得是负担,所以我们采取了一种办法,双方互免学费,在此基础上我们灵活采取学位、学期交流等多种方式,我们的目的是满足人才的培养。

  如何规范国际合作项目的运作?国际合作项目开始规模比较小,问题不大,但当规模扩大以后,我们发现规范运作是国际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推动合作的顺利运行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学生服务的理念,刚刚有院长提到以前你到我们这儿来是学习的,我们的部门是管你的。现在我们发现这个理念,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深入我们的管理中。并且由这样理念推动我们国际合作教育项目运作管理的变革和规范化进程。这个很好,不仅规范了国际合作项目运作,同时带动了国内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运作的规范化。合作各方在培养计划和课程上还有衔接和融通的问题,处理好这个环节有助于学分互认和减少国际交流中的障碍,这项工作应该在国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之前谈好,而且不仅和合作方谈,还要和我们的研究生院、教务处谈,避免后面要打很多报告。

  资源建设有三个很重要的内容,一个是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是课余活动建设,还有完善对学生的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很重要,我们要用英语上课开始是瓶颈,但是现在发现不是外语的问题,现在的瓶颈是我们教师的授课方法,外语很容易就掌握了,但是要让他在上课的时候改变一下他们授课的方法,比学外语还难。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于照本宣科,非常不适合合作中的一些教学方式。所以我们必须在这方面能够推动建设的一项工作。第二课余活动建设,我们如果去过国外管理学院会发现他们的学生活动场地很多,有各种各样的项目,包括社会活动。我们讲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不是在课堂里可以培养出来的,要让他们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我们管理学院这方面的空间提供得太少,提供的服务也太少。第三方面完善对学生的服务,我们在组织结构、空间上、人力资源上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我们经管学院除了校部的外事办公室之外,我们院有一个外事办公室,最近在学习我们经管学院的方法,要求其他学院也要设立外事办,其他学院要编制、要经费,校方说经管学院没有要经费。我说我们事实上也想要,但你开始不支持,我们能做起来就不错了。随着发展,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现在长期留学生大概每年有一百多人。今年9月份要报道的留学生就有15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要拿学位的学生。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机构和人员来支持这样一个项目。

  国际合作中的几个误区

  赶时髦,就是你们有我也要有。没有正确地认识国际合作的需求和目的,其结果会弊大于利,给双方都带来合作风险,降低管理教育国际合作风险的一个要点就是适合需求和恰当的合作伙伴、合作项目。我们教课的时候告诉老总什么是适合,但往往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把这点忘记了。第二扮演一个洋买办的角色,为他人做嫁衣,国际合作要是双向的,否则很容易偏离原来的目的,成为合作方的买办机构。高等学校不应该扮演买办角色。第三是摇钱树,把它看作是一个赚钱机器,国际合作不能以赚钱为目的,要正式认识管理教育的责任。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管理教育虽然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人才需求,但不应该成为商业化赚钱的工具,要满足市场的游戏规则。第四个误区是投机观,确保诚信和耐力。我们说国际合作不是一次性买卖,必须要强调诚信、保证质量、履行和约,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规范化的运作,否则这个项目会短命。

  对国际合作的发展展望我有这样几个观点,合作模式将随着需求的发展而创新,由于专业特点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将在中国迅速发展,并不断创新,这个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一种模式。合作部应该只是走进来,还应该走出去,而事实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我知道有部分高校已经走出去了,在新加坡比较多一点,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再走到欧美国家。来推动国际合作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国际合作中的风险,如果我们走出去的话这个风险会更大,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从思想上和具体的工作中做好准备。国际合作教育将推动跨文化的研究,这里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环境背景,我们有一门课程叫跨文化,事实上我们在管理教育本身也要注意跨文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有各种各样国家的学生,包括中国的学生在一个班里我们怎么实施这样一个教育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应该对跨文化问题有足够的认识,有时老师会抱怨,我讲的东西有学生认为很好,有学生认为不好,如何组织班级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把各个国家的学生分开,这个国际化就没有很好实现了,还是需要大家坐在一个课堂里。

  最后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汉语,现在课程中我们主要用英语,应该逐步发展为双语。我们所说的双语不是以往讲的双语,投影打出的是英文,嘴巴讲的是汉语,我们课堂里或者用英语、或者用汉语。汉语对外国学生进入中国、了解中国,加强相互认识非常重要。这是国际交流中很重要的任务。非常可惜的是我们的准备不充分,虽然国外设立了一些孔子学院,但还是不够的,对交流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管理教育的国际合作方兴未艾,对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来说,我们目前的主要合作在欧洲,有二十多个,在北美我们的合作伙伴少一些,现在我们选择的合作对象,差不多跟同济大学在各方面的交流层次都比较相当。同济大学原来由德国人建造,所以有良好的跟欧洲高校合作的基础。希望我们的国际合作有益各方利益,共同发展。

  最后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明确目的、满足需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推动变革,助我发展,为了帮助自己的发展,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我们的管理教育变革帮助我们很好发展。诚信友好、平等互利。在合作当中只有平等项目才是长久的,如果我们一开始相互迁就可能这个项目就不会很长久。最后持续共赢,放眼长远,这是一个长跑,而不是短跑。谢谢大家。

  杨斌:

  接下来有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员院长张新民教授。

  张新民: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对我的邀请,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主要的项目。目前为止我们主要的项目有两个,一个是和法国合作的MBA项目,另外是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的MBA项目。美国的项目进行了四年,法国的项目我们进行了14年。这两个项目都有中国老师参加,每门课都有参加。目前为止这个项目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使我们可以动态观察他对商学院的管理动态,目前我学院80%管理类课程80%用原版,50%用双语,20%全英文授课。刚刚尤院长讲话提醒了我一下,目前为止留学生占到我们学院在校生20%。今年1月份我们试招全英文的MBA,第一期八人,第二期进展非常好,上了五十多个学生。全英文的MBA项目都是我们自己的老师来解决,现在感觉相当好。在国际合作中我们真正应该得到一些东西。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今天跟我们的论题有关的内容,管理教育的国际合作我想强调的是最终提升的应该是整体教育质量,既包括中方也包括外方。谈中国管理教育的国际合作我感觉基本格局是这样的。最近我在网上搜索国内开设工商管理课程的学院有297所,在这近300所里我有一个划分,应该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在40所左右,基本上经过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探索,已经完成了师资储备、课程体系建设、商业探索,在这些方面都应该做得不错了,除了承办MBA以外,还有能力承办EMBA的课程。整体这40所左右的学校应该可以代表中国MBA(商学教育)的质量。第二梯队目前为止有MBA授予权时间不是特别长,能够承担地区或者行业管理教育的机构,有50-100所。另外200所学院根据我的观察,基本上是处于了解了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建立相应机构也有相应的人员配备,但从师资储备、课程体系建设、教育规律探索等各方面仍处于探索期,对商学院规律本身的了解很难在学校里形成气侯包括在学校里的位置,这类学校数量比较多,但不应该代表中国商学院教育或者管理教育的基本主力。

  以这样的基本框架和结构,我们谈合作应该考虑到中外双方合作者发展阶段的差异,根据我的了解和观察基本合作模式有几种,我将其按梯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高的是科研教学互动型。第二类是教学互动型,这类合作目前是大多数,比较好的学校可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三类是教学单方面促进型。在这个过程里,我想特别强调中国管理教育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中方的目标和心态,可以归为三方面,一是促进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就是说通过这样的合作,对我们自身促进,对我们长期发展有所贡献。在教学、科研方面尤其是在国际科研合作中,我们现在确实需要这样一种合作。另外一方面是发展过程中自己品牌没有建立起来,希望借助外方合作者展示自己的力量。外方合作者寻找中方合作者的时候,也是找与相当的,这样也利于自身品牌的提升,利用合作展示自己的质量也是一种心态。还有一种是比较糟糕的,以概念为基础,谋求盈利。我确实考察过一些项目,从其目标来讲主要是盈利。因为从他的项目运作来讲跟这个学校的管理教育没关系,参与度非常低,更多的是盈利需求,这种不太可取。

  最终我想谈一下站在双方共同立场来看待管理教育问题,应强调整体管理教育的提高。以国际合作来促进本地教育质量的提高,必须强调我们中国管理教育能够在短短二十几年发展到今天有这样的成果,应该说国际合作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通过合作促进自身的教育质量提高。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促进外方合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外方合作者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际上从我们现在跟国外交往的情况看,中外双方的心态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我们在合作中并不简单是教育被动输入者,也不简单是被帮助者,我们现在逐渐有条件和能力使中外双方合作者对对方都有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的学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除了外方向我们输出外,我们也向他输出一些东西,应该对他有所贡献,促进他的教学和科研。第三强调在国际合作中促进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创新、整理和挖掘,丰富管理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中国很多方面管理的东西应该能够被整体挖掘出来,应该对世界有所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加速我们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的整理和挖掘。

  最后在国际合作中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管理在世界中占的比重和重要性越来越表现出来了,在研究过程中,没有中国的声音也好或者没有中国的案例也好或者没有中国的内容也好,恐怕都是不完整的,或者说需要完善的研究。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觉得在国际合作里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是更重要的目的。谢谢大家。

  杨斌:

  接下来有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黄丽华教授发言。有请黄教授。

  黄丽华:

  非常感谢清华经管学院的邀请,代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向在座的各位院长汇报一个case供大家进行讨论。这里主要跟大家汇报复旦大学跟华盛顿大学共同合作的一个EMBA项目,这个项目在2001年开始,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寻求如何开展中国的EMBA教育,所以借助于我们以前跟MBA教学方面的经验,如果要办好一个真正的EMBA项目有必要借助西方一些经验,所以我们想透过一个项目学习人家的经验形成我们自己所特有的管理。当时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在美国寻找合作伙伴,由于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有着十多年的科研合作,所以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基础,在这方面为我们下一步的合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跟各位汇报三方面,第一是项目的历史和现状,第二我们是怎么做的,第三我们从这个项目中得到了什么以及我们未来的挑战在哪里,供大家来讨论。

  这个项目从2001年真正接触,在2001年6月份我们两个学院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2002年3月份合作协议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2002年5月份正式开始合作项目。到今年为止,我们这个项目已经有五个班的同学毕业,其中有两个班的同学已经毕业,有180位毕业生已经拿到了他们的毕业证书。前期的合同我们签了三年,基于双方合作到了2005年我们又续签到2010年,我们的合作不仅仅在教育,也不仅仅在EMBA上,将把重点移到教师的发展和培养以及科研合作、博士生交换教育。目前这个项目取得了蛮好的成绩,EMBA项目,Olin一直有很好的剩余,Olin商学院一直排前20位,最好的成绩能排到前14位。在上海跟我们合作的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外界机构的排名,初步来看非常好,排在第一、二位。据此我们也想看自己的实力,今年也将参与权威排名。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成为中国最好的项目之一。目前每个同学学习时间17个月,每年6月份开班,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12月份。所有的上课模式都是模块化,相信和所有MBA教学是一样的。这个项目每班最后两周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在华盛顿大学,一方面是学习课程,同时也在那里完成毕业典礼,回到复旦大学也会召开一个毕业典礼。所有的课程是全英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双方共同进行的。所有的课程在华盛顿大学EMBA基础上,经过适当的修正,特别是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我们中国企业实际的需求对某些课程包括课程的名称、内容以及课程的一些阅读材料进行了比较多的修正。当然我们也希望所有学生将来培养的重点是在战略思考、高层管理的管理技能,以及全球化、信息化视野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比较重要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培养他们leadership方面的管理课程。这个课程都是由我们两个学校比较好的老师来承担的。我们最主要的学生应该是来自中国大陆(71%),部分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当然也有部分来自于欧洲,所以应该这个班是比较全球化的。现在有25%的学生都是在公司里已担任了总经理或者营销总监。也有18%的同学来自于财务金融,还有部分来自HR、生产运作部门的同学。现在学生的平均年龄三十六点几,平均工作经验13年,管理工作平均在5年以上,84%的同学是在国外投资公司中做高层管理人员,四分之一(24%)同学是女性。我们这个项目从合作的模式上有两点,第一由Olin和我们的老师联合教学,所有的课程用英文进行,每门课都有复旦老师,如果这个课程完全由复旦老师承担的话,对方也会派一个老师过来,外方教的时候,复旦老师不仅仅是提供辅助,更多是补充中国情景的教学内容。现在有20%的课程由复旦老师承担的。同样我们复旦的老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基于全球化的背景,讲述中国的同时也由外方老师做一些补充。我们的学生最后如果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和必要的训练将会拿到华盛顿大学的EMBA学位。当然复旦大学是给予一个教学证书。应该讲,这个项目通过这几年,已经有近五年的发展,对我们复旦管理学院来讲,我们还是获得了很多的好处,这些好处最主要是使得我们老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在华盛顿派过来的老师,他们应该也是在那面EMBA教学中受到好评或者说在教学与科研上是非常强的。特别是在研究上,这些老师是非常厉害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国外老师来教的时候,我们通知相关专业的老师,你可以坐到教室里来听,通过教师来听,有助于他们加强交流,共同促进。我们的专业老师是来学的,当然我们还有共同承担课程的老师,他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第二个好处也增强了我们国际化的合作。应该说复旦大学经管学院在郑院长的倡导下,我们一直比较重视这块,从最早跟MIT的合作,现在我们不仅仅跟华盛顿Olin商学院合作,也在跟欧洲比如挪威商学院也有合作,已有十年的历程,跟香港大学也有MBA很好的合作基础,所以在跟Olin商学院的合作,应该说在国际化合作的经验方面使我们前进了一步。总体来讲通过这样的合作,让我们老师国际化的视野、让我们老师开展国际教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等这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是在复旦所得到的好处。

  应该说这个项目目前无论从学分反映还是从合作伙伴,华盛顿这方面的反映还是社会的反映来讲都是属于非常不错的项目。这样一个项目今天能够走到这一步我觉得最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第一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这几年来比较注重国际合作特别是跟MIT的MBA项目的合作,为我们如何管理好MBA教学,如果开展MBA教学,如何理解西方教学理念,如果理解西方教学管理以及他们的文化为我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在我们这个项目的进行中,冲突不是太多。不像早期要理解很多东西,所以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第二企事业是刚刚很多院长提到的,如果要合作好必须双方有共同的理念、目标和共同的使命。我们在开展这样的项目中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有共同的目标。在当前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在中国培养一个既有国际视野、既有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创业管理者,我们理解每个学院的使命是什么,这样的使命也要传递给每个老师。第二我们这个项目成功得益于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目标。target非常明确,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中国运作的国际化的公司里,他们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些人英语非常好,而且有非常好的管理背景,而且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他们的经验比较充分。所以这样一个市场,应该说还是存在的,我们这个项目正好适合这个市场,基于这样一个市场,我们在招生的时候,标准是什么?也就是针对这样一个市场设置了一系列的标准,我想这也是成功的要素。第四要素,我们联合教学、联合管理。刚刚我已经讲了,我们现在其实绝大部分课程有Olin商学院的教授来教,也有20%是我们自己教,相信随着我们项目不断的进行,复旦老师授课任务将越来越多,当然这取决于我们师资不断的进步。另外一方面我们是联合管理,我们成立一个项目组,这个项目住Olin派了一个工作人员长期驻在这里,帮助我们一起来做市场营销,一起来做教学的日常管理,一起来管理学生,甚至于一起跟学生进行沟通。所以这样一组联合的管理,使得我们彼此互相了解得更深刻,也使得我们在教学当中能够互相融合,真正理解我们大家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所以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是共同做市场,共同做营销,而这种市场和营销,基于我们的共同理念来开展,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觉得最主要的成功应该来自于比较好的教授,没有他们的贡献,没有他们对这个项目的投入,我们所有的成绩都不可能取得。

  当然我们这个项目要进一步发展,同样要看到有很多挑战,第一个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学院、商学院在开展这种项目。国外不仅仅管理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还有欧洲甚至其他很多国家希望参与到中国的管理教育市场中来,所以我们也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EMBA项目进入到中国市场中,不管怎样,在合作过程中要想取得成功,一定是要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无论如何,其实还是在文化上我们认为还是有冲突。所以这种不同的文化也使得我们在很多东西上不断沟通。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教员,第二个是我们的学生,第三是我们在联合管理过程中如何来设置一些政策、如何来设置一些管理的办法,这些方面都会体现出文化上的差异,比如说如何来看待学生,我们中方的老师和外方老师其实差异蛮大的。当然这种差异,我相信还是存在的,并非通过一、两次沟通就可以解决,包括学生。中国的学生觉得我是进来听的,真正让他参与进来,真正让他适应参与式学习,还要一段时间才能真正接受。第三个挑战在于复旦的老师如何更快地成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缺少足够的高水平老师。刚刚我也讲了复旦现在提供20%的课程,其实最主要的约束条件也就在于这里。华盛顿也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到目前来讲还是不够,所以我们也希望在未来的教学、未来的发展当中,把最重要的精力集中于教师的培养上。

  谢谢各位。

  杨斌:

  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教授。

  陈国青:

  各位院长,非常高兴今天有时间跟大家一块儿来交流一下,我是代表清华经管学员讲一下国际化、合作办学的体会。我听了很多前面的发言和介绍很有启发,我的切入点是想说国际化给我们管理学院发展的变革。

  国际化与合作办学

  国际化与合作办学的动因,我想大背景是经济一体化,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对中国来讲,这些年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管理需求越来越多。从国外角度来看中国,中国经济变成了世界经济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非常活跃的一个经济体。另外中国的管理问题,也受到国际关注,变成了世界的学术新知,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知识的一部分,或者财富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的管理学院要通过国际化来建设一流的学院,国外的特别是国外一流的商学院要保持一流或者说国外的商学院保持自己的高水平必须要了解中国。因此,双方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出发点上就得到了一种融合,因此就导致了在内容、方法、师资、人才培养等等方面有了合作办学的动机。

  清华-MIT合作项目

  前面都提到了清华和MIT项目,我这里略叙一些,把简单情况用一两张幻灯片跟大家报告一下。清华和MIT项目97年开始,合作是96年,招生97年开始,是全时的英文授课,课程由清华经管学院和MIT斯隆管理学院共同设立的课程,学位是清华的学位,MIT的证书,目前有589名毕业生从这个项目毕业,深受社会欢迎。前两年每年招40人,后两年招六、七十人,目前每年招120人。通过这么一个IMBA项目,我想对清华经管学院带来的变化,跟清华过去相比,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同时这个课程体系也向清华其他学院的课程体系有所扩展,对除了IMBA项目之外的项目都有了扩展。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从96年开始派,目前我们已派了50人次到MIT访问,平均每人要在MIT待一个学期以上,他们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目的是建设课程、加强合作和研究。通过队伍的建设,我觉得带给清华经管的变化,是使我们老师的国际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老师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们和MIT项目的合作过程中,在培养环节上,也有了很多新的东西。一方面清华项目的培养比较规范化,同时通过引入Orientation和CDC,扩展了培养理念。现在是一个比较全过程的环节扩展,所以这对我们从理念上来讲是有帮助的。

  最后提一下国际学生,我们在国际项目上每年平均有二、三十个拿学位的留学生,整个清华经管学院有130多。是我们跟很多国际学校有交流,他们要到清华待一个学期以上,我们的学生也会到外面去,在国际MBA的项目上,去年我们有60位从海外来的国际学生到了这个班里,很多是欧美学生。我们去年有80位班里的学生,到世界各个合作学校,我们现在合作学校有50家,今年我们会出去100多,进来会有80多,因此对国际项目来讲,已经是40%到50%,是国际学生在上课。对这个项目本身带来的变化或者说带来的挑战有这么几个方面。因为我觉得好象交流学生很简单,我们派几个,他们来几个就完了。我觉得这个推动或者由这个国际化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深远的。第一,国际化的学生环境,你有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环境。语言环境逼着你必须在课堂用英文,过去都是自己的学生,老师讲讲英文也觉得别扭。现在里面有这么大比例的国际学生,使得你的教学讨论和所有的信息包括我们教学管理的文档,主页等等这些东西必须都要有适合国际化的语言环境,这带来很大的变化。再来我们老师的标准更高了,不管是语言,要求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很好的训练老师。这方面要求我们在队伍建设、人才引进、教师引进方面的力度要加强。再有,我们刚刚也有别的院长提到,除了基本设施以外,职员队伍建设很重要,比如日常的联络,你跟50多家学校进行交流,一百多个人出去,60-80人进来,有很多管理上或者服务上的要求,因此对职员队伍的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学院开始有几个留学生,但一旦开始,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

  国际化与合作办学思路

  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归纳一下我们在国际化与合作办学思路上的几方面。第一清华经管学院的办学是使命推动,因此我们在定义经管学院的使命上,觉得有三个基本元素,我们要培养、造就未来中国和世界范围的商业领袖和人才。跻身世界一流。我们的办学方针是“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我们的定位是根植中国,面向世界。我们跟一些学校的合作,特别是跟MIT的合作,比较成功的因素有几个。有的已经做得很好,有的认为很重要,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的国际合作已经渗透到大家办学的各个环节,不是过去的外办、见面、寒喧,现在各个部门都有很多的国际元素,因此如果提升我们的质量,我们要加强实质性。就是说要真正地有共同利益。目标要比较明确,到底想干什么,是想构建一个品牌来提升整体学院,或是提升学院的某一方面,就是说不同项目的定位,要比较清楚,而且从清华经管本身来讲,对质量的要求、对品质的要求比较高。另外我们跟不同的学校合作,合作过程中我们希望是互补。刚刚说到了,你是双赢或者共赢的局面。最后我觉得也很重要,所有的合作要有一个可行的财务模式,这件事如何干下去,从财务的角度来讲,怎么做好,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跟MIT的合作有一个顾问委员会提供了一笔基金支持,当然各个学校和学院也都提供了学校和学院方面的支持。要使得国际化办学成功,学院在整个决策上要也比较长远的远见,前任、现任几届领导在国际化的远见使清华经管学院的视野不断得到提升。另外执行力很重要,有时候谈得很好,但没有人跟进,这事也干不成,所以执行力我们的体会也是比较深。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是提升我们的老师和职员队伍,当然最后是为了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因此我想从办学的思路或者理念上,这个体会就是这么几条。

  我们现在正在探讨和MIT进一步的合作,因为我们想在三个领域上,我想是五年,使我们IMBA项目更国际化,使得老师的交流更集中在研究方面或者更深入的接触方面,校际之间的学生交流更密切,主要是这三个领域我们希望有更深入的探讨。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单秀巧)



共找到 35964315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 精华区 辩论区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发帖子,体验更流畅的中文输入>>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财经特别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上证 沪B 中300 深成 深B

股票查询


频道精彩推荐

·印度孟买发生连环爆炸
·车臣匪首巴萨耶夫被击毙
·俄罗斯客机A-310失事
·2008奥运会 NBA 科比 F1
·2006世界杯 姚明 王治郅
·2006年德国世界杯
·世界杯赛程/电视转播表
·世界杯视频 积分榜
·世界杯精彩图片
·日产轩逸 奇瑞V5 s.h.e






约定
爱如空气
离歌
江湖笑
城里的月光
太委屈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财富八卦

·商品渐丰 走进真实朝鲜
·领导人获赠的外国珍宝
·啥是登峰造极的豪华房车
·叫价2.5亿中国第一别墅
·北京最早出现的美女广告
·领导车队出行的特殊待遇
·教师是怎么买得起别墅的
·最不要命的十种工作(图)
·中国公路奇观令人看傻了
·06最新版央视美女排行榜
·作呕的烧鸡加工全过程
财经专题推荐

·新农村建设 权证 油价
·深圳高峰会 人民币升值
·海外上市 股权分置改革
·重启IPO 医改方向之辩 

24小时点击排行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