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海慧 发自上海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7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报告,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总体形势良好”。
10%增速并未超出常规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680亿元,同比增长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
另外,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市场价格温和上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8亿元,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6%,涨幅回落3.3个百分点。
出口增幅高位回落,进口增速明显加快。上半年,进出口总额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出口4286亿美元,增长25.2%,回落7.5个百分点;进口3671亿美元,增长21.3%,加快7.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614亿美元。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97元,实际增长11.9%,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综合此前央行发布的上半年货币信贷数据,专家认为,对我国总体经济运行作出“平稳快速增长”的判断是客观的。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谈儒勇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GDP增长速度多年来一直较快,因此10%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不属于超常规的过快增长,不致引起经济过热的担心。
消费不足重复建设仍是难点
但统计数据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谈儒勇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虽然都增长了,可是消费增长的速度远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长速度,这就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出口持续增长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和过多的外汇储备,导致外部经济失衡,与其他国家外部关系紧张,最终也会损害到内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盲目投资,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生低水平重复建设、社会资源浪费问题。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报告也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部分行业受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的影响,利润空间缩小。并指出,下半年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宏观调控应制度化常规化
也有专家指出,央行可以考虑的货币政策除去加息外,还可是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定向发行票据、窗口指导等。不过,这些措施相对而言都有些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
谈儒勇向记者表示,更主动、更关键的方法是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例如,在产业政策上根据不同产业的性质、状况、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引导和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考虑转变财政政策,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化的背景下,政府支出会相应减少,从财政预算平衡的角度考虑,政府应采取减税政策,降低部分税率、取消某些税种,如取消利息税。扩大进口,降低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占款,货币供应量就会自动减少。
现在,市场的目光也总是聚集于货币政策,热衷于揣测是否会再加息,是否会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但事实上,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仅靠货币政策调控难有明显的效果,需要中央全盘考虑,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提出综合调控方案,实施也需要央行和各部委相互协调。
因此,不论是决策层还是普通百姓,人们是否可以不再紧盯着央行,不再紧盯着货币政策,而能够从行为上、观念上接受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将宏观调控制度化、常规化的理念?这也许值得反思。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