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司超峰
改革在很多时候是一场平衡和妥协的试验。
“强县扩权”,这项谋划于2003年8月的改革,在次年3月即获各界认同,至今运行两年有余,平稳得让人有些惊讶。在那次改革中,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被定位为“河南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享有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也就是说,一夜之间,这些县市取得了和其所在地级市领导“平起平坐”的权利,这让那些习惯了等级制度的官员们最初很不适应。
从省市县三级对扩权改革的一致拥护来看,这项改革对各方利益的平衡相当到位。
试点县实现了对省财政的直接结算(永城除外),地级市的损失也由省政府进行补贴。各个地级市经济指标的统计,继续包括试点县,没有因此而导致经济总量的下滑。更重要的是,作为行政权力的核心,扩权县的人事任命权还在所属省辖市的手中,省辖市的行政权力本身并没有明显缩小。而这一点,也是河南与江浙等地强县扩权的本质区别。
这很容易让人思考,这种高明的手法究竟是改革的最佳路径,还是改革不彻底的妥协表现。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项改革的初衷。应该说,“强县扩权”是现阶段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现实选择,也是向“省辖县”行政区划体制的一种过渡形态。经济自主权和财政体制的“扁平化”仅仅是强县扩权的开始,更长远的目的是行政体制的扁平化,行政成本的降低和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两年多来,扩权县在实际运行中所暴露的很多问题却有悖于这个改革方向,比如,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扩权县市事实上与原来隶属的省辖市管理脱钩,催生了与省辖市的矛盾。这些问题在我们的采访中显得非常普遍和突出,其中又以永城最具典型性。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商丘经济总量的50%以上来自永城,如果失去永城,商丘经济将一落千丈,甚至连公务员的工资都成问题。商丘方面当然不愿意将永城划出去,所以才会出现了永城这个强县中的另类,也客观上加重了永城和商丘之间的历史积怨。而类似的矛盾,在其他扩权县和其所属的地级市之间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成为扩权县快速发展中挥之不去的掣肘。
事实上,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不让人乐观,1992年的“十八罗汉闹中原”曾昙花一现,在其后的10年间,强县不强,弱县更弱,一边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很多县市伸手向省里要钱要项目,甚至争当贫困县,一边是鞭打快牛,越是发展得快的县市,省财政的转移支付反而越少。这种局面形成的后果是,在2005年12月公布的“中部百强县”中,河南独占39席,而在全国百强县中,河南多年来只有一个巩义。
看看今天极具爆发力的固始县吧,没错,是固始“县”,一个至今还因为顶着“县”的名头而被外商歧视的城市,它需要的是一次实实在在雷霆般的革命,而不是一场温柔的改革,谁敢保证,在不远的未来,它不会成为河南的温州?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