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第18次药品“降价令”首次大刀阔斧地“砍”向昂贵的抗肿瘤药物。然而,同以往药品降价一样,患者并未感到医疗负担明显减轻。记者在近一个月的追踪调查中发现,因为医患信息的极不对称、患者无法操控的多种因素,药品降价实惠在经过药厂、经销商、医院、医生的重重关卡后,最终能有多少落到患者头上,实在是个未知数。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没有医疗体制的彻底改革,没有药品流通体制的根本改变,没 有药品生产上市的更细化的“游戏规则”,单凭药品“降价令”难以根治医疗“体制病”。
    降价令能减多少负担?
    “家里有一个肿瘤病人,就意味着从此将必须向一个’吃钱黑洞’无止境地抛撒金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如此总结肿瘤患者的“药费不能承受之重”。据介绍,在我国,肿瘤患者如坚持治疗,最保守估计都要花费10万到30万元。
    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广大患者对抗肿瘤药品价格高的问题反映强烈。6月12日,国家发改委第18次药品降价令首次“砍”向昂贵的抗肿瘤药物。67种降价肿瘤药物涉及3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23%,最大降幅达57%,降价金额达23亿元。
    记者采访的肿瘤专科医生大多认为,此次降价幅度较大、涵盖范围较广,一定程度上的确能使肿瘤患者的医疗费用有所降低。降价使得一些药物进入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化疗的标准化实施。
    以一位早期乳腺癌患者为例,在六个疗程的化疗中,使用国产药艾素,降价前780元/20毫克,降价后713元/20毫克。按患者每次使用120毫克计算,降价后化疗每疗程可节省402元,六个疗程合计可省2412元。而在后期治疗中,服用来唑,降价前22.6元/粒,降价后19.3元/粒,每天一粒,连续服用5年,降价后累计可省6000多元。
    药价降能否真的减负?
    然而同以往的降价一样,患者并未感到医疗负担明显减轻。一位特地从湖南农村赶到广州治疗的患者告诉记者:“一入院就交了一万元,才住了五天,账上就只剩不到千元了,不知道家里不多的积蓄还能撑多久!听说药降价了,可没感到看病便宜多少。”
    记者在追踪调查中发现,药价并非是导致肿瘤治疗费用高昂的惟一因素。
    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主任喻庆薇认为,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治疗费用由诊断、治疗和后期康复等环节构成。由于所有治疗方法都不是肿瘤治疗惟一有效的方法,如果医生给患者使用一种药物或一种方法后,疗效不好,那就要换另一种方法。客观而言,在这个不断变换的过程中,病人的治疗费用也会随之增加。又如早期癌症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对低于晚期患者。
    不少医生们也承认,目前我国肿瘤治疗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有些医院非肿瘤专科医生给患者治疗,医治往往难以有的放矢,重复检查、重复用药、重复治疗等现象比比皆是。还有个别医德不佳的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滥开“大验单”,导致病人尚未开始治疗,就先花去大笔费用。
    业内人士认为,因为构成医治负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光是降低药价不足以减轻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病人病急乱投医等多种因素支撑着肿瘤治疗高昂的费用。
    有多少“损招”抵制降价?
    尽管肿瘤治疗费用高昂有着一些客观因素,然而,记者在追踪调查中发现,政府降价令前仍有一股暗流在抵制降价,其动向值得关注。
    ——药厂生产规避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据业内人士透露,每次降价都会遭遇降价药品停止生产、换个包装登场的“对策”,这次新规定虽然把住了“类别”、“剂量”关,但仍可能留下漏洞。如此次降价按照药品类别调整价格,可防止同类药品间替代现象的发生,但生产商仍有换个类别来提价的可能。如本身是注射液,改头换面成注射用的粉针剂,就可以钻按类别限制药品价格的空子。如降价的是剂量为一克的药物,那么厂家将剂量改成两克,就能让药品跳出限价范围了。
    ——医生下笔避廉就贵。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每一种肿瘤治疗专门设计的治疗指南,因而医生临床如何用药是没有明文规定的。业内人士担忧地指出,不排除黑心医生与经销商联合,放弃使用降价药而向患者推荐使用其他的昂贵药。在目前患者与医生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医生笔下“避廉就贵”的处方大有大行其道的空间。
    ——药店遭遇停货威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附近一家专业肿瘤药店的经理告诉记者,医院是厂家销售的大头客户,厂家自然得罪不起,于是厂家便向药店施加压力。“降价令后,我们一调低价格,就立马遭到经销商和厂家停止供货的威胁。刚开始调价那几天,我每天都要接到十几个这样的威胁电话。”记者在附近几家肿瘤药专业药店看到,虽然都已执行新药价,不过都是按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来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