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18次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同比增长19.4%。其中,今年上半年网民总数增加了1200万,是去年下半年网民增长人数的1.5倍。
阅读这份报告,还有值得注意的几个信息:一是网民的低龄化态势没有改变,35岁以下未婚网民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又以网民中学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6.2%;二是网络已经取代电视和报纸,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三是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的上述特点,为我们解读其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大有裨益。
不可否认,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加快了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在信息共享中,分享了世界主流文明的成果。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以互联网为代表和载体的新经济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这从近年来一些搜索、门户、游戏等网站,在资本市场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以及这些网站的广告量大增可见一斑。
但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及网民的年轻化特点,使得互联网的经济意义大受影响,以中学生为主要网民群体的年龄层次,从商业结构而言并不成熟,而且,从未来的发展预测状况来看,学生依旧将是新增网民的主力。
对中国来说,互联网的影响力首先还不是经济上的,而是表现在信息、观念、言论、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上。网络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步入了一个全面的信息自由化时代,网民可以在网站里任意漫游、自由发言,这必将改变人们生活的价值观和模式,以及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在这些变化中,网络民意和公共生活的兴起,是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现象。
作为一个舆情表达和互相交流的平台,互联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当一种舆情以负面性、解构性的方式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甚至因为发泄私愤而产生语言暴力时,就有必要关注其下一步走向。互联网的舆情成为整个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这也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加强对其的疏解和引导。
正如一位美国母亲所忧虑的,互联网并非只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对于鉴别力不高的青年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中国网民的主体恰恰是青年学生。一方面,应肯定,网络能够催生青年学生网民的诸多现代观念,如全球合作观念、民主平等观念、学习创新意识等,有助于他们的思维活跃与拓展,追求自我表现,形成多元化知识等。这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网络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垃圾场、是一种电子海洛因、是一个传播色情和暴力的影剧院。
有关调查表明,现在上网的学生当中,真正进行学习的,只有2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更多的是在玩游戏,聊天交友等。根据心理学的“内模仿”理论,在网上玩游戏或发表言论,都要经历一个心理历程,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人们在进行网络行为的过程中,会形成某种道德意识,这种意识会对人们的网上行为与现实道德取向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把网络行为中形成的暴力、色情等不良道德意识内化为现实行为,就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可以说,这破坏的不只是网络秩序,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解构和颠覆。
因此,要过滤掉对青少年有害的色情、暴力以及其他不良信息,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特别是法律等手段,建立监管机制,规范网络秩序。目前,立法规范互联网服务业,是发达国家管理互联网的通用做法,也能体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方略。我们在这方面还较落后,应借鉴外国经验,加强对网络的立法管理。除此外,也要在网络世界以外,疏通和增加人们的表达渠道。
总之,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能够在短时间里赢得这么广大的用户。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位居世界第一。所以,我们有必要现在就认真思考,互联网一代与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