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
热还是不热,这是一个问题。
一方面,上半年GDP增长10.9%,其中第二季度增速达到11.3%,这是继1994年-1995年经济过热以来的最高经济增速。 但另一方面,和10年前物价狂飙20%以上不同,CPI上涨只有区区1.3%。
有人认为偏冷,有人认为偏热,有人认为是“完美的增长”。
更多的人关心,接下来会怎样?
祝宝良的看法很乐观。祝是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特聘专家,中央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智囊之一。
去年,他曾预计今年的增长数字是8.8%左右。
但7月19日,祝宝良接受本报采访时,他一改去年的保守态度:“三季度增长还会很快。”
三季度经济增速还会很快
《21世纪》:目前GDP增速创近10年新高,是工业增长推动?还是投资推动?
祝宝良:是需求拉动太快。这一轮经济增长是有合理性的。中国的加工工业很强,这带动了短缺的能源、原材料产能快速增长,这个是很正常的。再比如,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又进一步拉动工业。汽车和住房消费升级就拉动了重化工业。但是投资一是需求要结构合理,二是不能超过潜在增长率,否则就不可持续了。
现在应该适当控制一下汽车和房地产这两个增长极。汽车前几年消费增长90%,现在油价上涨,消费平稳了一些。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可以压死。但投资增长20%多,显然太快,前几年才10%多一点。
《21世纪》:目前需求拉动较快的集中在上游。石油、煤炭、电力5大行业集中整个工业利润的80%,是不是对整个工业有危险?
祝宝良:这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一旦经济速度下来,其利润也会下来,另外这个领域存在垄断性,利润没有均衡化。当然原材料具有投资投机性的特征,比如黄金、石油等,不会非常简单。
《21世纪》:三季度的情况会怎样?
祝宝良:我觉得,三季度经济增速还会很快,会比第一季度快。
资金太宽松了
《21世纪》:你认为现在的经济增长是合理的形势?但很多人认为过热。
祝宝良:虽然现在是很好的增长时期,但问题是不小。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较多,因此支持信贷较快。总体来说,是资金过剩。
《21世纪》:央行采取了很多措施,近段时间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但作用并不大。
祝宝良:我认为不是效果不好,是前期的外汇储备增长太快,资金太宽松。现在提高利率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但如果货币供应增长还是这么快。那就需要进行必要的限制。比如管住土地,控制投资。
《21世纪》:问题似乎不仅仅存在于资金方面。电力、煤炭上半年增长高于GDP增幅。是否说明能耗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改善?
祝宝良:这还是一个总量不平衡的问题。投资与总的需求,比如与消费的关系没有改善。资金太宽松了。
不过,应该看到,单位能耗虽然完不成年降4%的任务,但工业的投资结构在改善,高污染、高能耗的投资减少。投资过剩的行业已有很大的调整。
现在市场失灵
《21世纪》:可否这样说,目前外贸顺差——国内资金过剩——贷款多——产能大——出口多——外贸顺差大,形成了内部的恶性循环,这个结很难解开?
祝宝良:这个循环对我们是一个风险。国外的需求我们控制不住。只能监测美国、日本、欧洲经济怎么样。如果世界经济下滑,中国必然要发生风险。所以要保持贸易平衡,扩大内需。
但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国外的贸易摩擦,世界经济的下降,可以把这个循环打破。
《21世纪》:消费不振,是不是与这个循环有关?
祝宝良:消费不是起不来,如果把住房当作消费,消费本身不低,只是与投资比,与经济增长速度比有点低。这个里面涉及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为何不平衡?是因为消费结构有问题。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一部分有钱的人储蓄,把储蓄变成投资了,消费就慢了。这就要调整收入结构。
《21世纪》:这个已经在做,好像作用不是很大?
祝宝良:有一个过程,效果慢慢地会显现。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调整,再来调整供求关系。
《21世纪》:世界银行建议把央企利润上缴国家注入社保,是不是可以启动消费?
祝宝良:这是一个思路。垄断行业收入调节、高收入阶层纳税补低收入阶层等方法可以帮助启动消费。
其实最好是市场调整,但是现在市场失灵了,所以要政府发挥作用。
利率是调控的重要工具
《21世纪》:政府此次仍然强调使用行政手段调控?
祝宝良:行政手段一直在用。但什么是行政手段不太好界定。比如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召集大家开会,本身属于行政手段。调控土地的手段,算不算?像执行《土地法》,本身是法律手段。环保手段,像执行《环保法》,也是法律手段。如果说限制一个项目,不让批,那就是行政手段。
但是现在的行政手段已经与过去不同,实际上是过去的法律手段固定下来的一些手段。
《21世纪》:有观点说,目前一些地方的投资,民间资金占到一半以上。这是否意味着,调控会很难发挥作用?
祝宝良:民间资金的投资也在银行有反映,因为资金会存到银行,在M2上会有体现。而且越是民间资金,对利率会越敏感,不能说调控手段不起作用。但下一步是要组合拳,适度微调。我们的根本点还是要控制需求,特别是对房地产的需求,利率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