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以来,国内最大的轴承制造商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轴集团)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在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德国舍弗勒集团与洛轴集团签订一纸意向性并购协议尚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又一个竞争者杀出,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天马)7月7日上午给洛阳市国资委发来传真,表示愿意以10亿元价格“整体收购洛轴”。
至此,已经先后有永煤集团、德国舍弗勒集团、浙江天马、国机集团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等中外资本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参与洛轴集团的并购重组,洛轴集团的命运再添变数。
煤企提案 永煤重组洛轴要“三步走”
洛轴集团曾经是“一五”期间兴建的全国156家重点项目之一,经过50余年的发展,洛轴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轴承制造商,在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都有洛轴集团的轴承在运转,洛轴集团还承担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飞船的轴承配套任务。
作为一个“一五”期间由新中国从无到有、平地建设起来的原我国轴承行业长期的龙头企业,洛轴集团一直以共和国的“亲儿子”和老大自居,一直封闭地自我发展,到了2004年下半年,洛轴集团其实成了一个事实上濒临破产的企业。
为挽救颓局,洛轴集团曾广泛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比如他们曾与日本NTN公司广泛接触,但他们最终发现,这些合作伙伴都不肯施援手,有的甚至做好了等洛轴破产后低价将其收购的准备。
最终,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河南省政府对洛轴集团出手相救——做工作使永煤集团出手拿钱,救洛轴集团一命。之后,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在2004年11月26日,永煤重组洛轴形成的新公司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YC公司)注册成立,12月18日正式挂牌。新公司永煤集团股份占62.5%,洛轴集团占37.5%。
由于永煤集团直接注入的2.5亿元现金作为合资公司股本,又拿出2亿元作为新公司的流动资金,洛轴集团免于破产的命运。
LYC公司从重组前的停产半停产、2004年亏损8000多万元开始起步,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便在2005年5月份以原集团80%的资产、1/3的人员,达到了洛轴历史最好水平——月回现款超过7000万元。此后月月屡创历史新高,更在重组一年后的2005年底,实现了洛轴人50年来想都不敢想的目标:月回现款1.05亿元。2005年,LYC实现盈利近3000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超过重组前洛轴集团的历史最高水平,工人工资平均增长45%,告别了10年工资基本不动的尴尬境地,突破了平均每月千元。
进入2006年,LYC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势持续向好。今年1——5月,完成内部产值6.0748亿元;实现轴承产值4.1488亿元,同比增长44.17%;实现销售产值5.8509亿元,同比增长43.5%。
在这种生产经营现状下,6月9日,洛阳市国资委主任唐超代表洛阳市政府,在洛轴集团(包括现洛阳轴承集团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会上通报了德国舍弗勒公司整体收购洛轴集团的框架协议签订一事。
7月14日,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LYC公司的控股股东永煤集团已于7月10日向河南省国资委发去文件,表示愿以LYC公司为基础整合洛轴集团。
永煤的重组方案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保证洛轴集团1.5亿元出资到位、LYC公司合法存续的前提下,继续去年以来未完成的资产移交,由洛轴集团将持有的东升公司、铁路轴承公司等公司的股权移交LYC。
第二步,除LYC外,洛轴集团实施破产减债。
第三步,在洛轴集团破产清算过程中,由LYC公司托管经营其价值3.37亿元的有效资产。经核实后,由永煤集团通过增资LYC公司的方式收购。
如此一来,永煤集团通过LYC公司,可以顺利实现新老公司一体化,完成重组洛轴集团工作。未来,由LYC公司成为洛轴集团承继者,LYC品牌随之无偿转让给LYC公司。
“洋重组”启动 LYC品牌要归跨国公司?
今年5月底,洛阳市国资委出面与德国舍弗勒签订整体收购洛轴集团的框架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洛轴集团(含洛轴集团与LYC公司)大院内,除军工分厂、众诚金切和钢材制品这三个分厂以外,所有资产,主要是房产、设备、土地资产,不包括库存和流动资金、有效债权,以1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由舍弗勒收购,这其中还包括LYC品牌。
二、舍弗勒将在洛阳龙区开发区投资4亿——5亿元人民币,在5年之内建一个新厂,有40万平方米。
三、舍弗勒整体收购洛轴后,雇用职工人数不低于6000——7000人。
根据这个协议,洛轴集团从此在中国就将不复存在,LYC品牌(除军工部分外)也“魂”归跨国公司,洛轴集团在与永煤集团第一次合作中大量工人已经下岗的基础上还将有大量工人下岗。
据了解,德国舍弗勒集团是世界500强之一、全球第二大轴承制造商。
记者致电洛轴集团宣传部,该部的冷部长在电话中向记者证实,这次收购方是德国的舍弗勒集团,但是因为各方对此事的态度不统一,收购处于“一天一变”的状态。目前双方签的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意向协议。
知情人士透露,洛轴集团生产的铁路轴承在国内占有极大份额,2005年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就达到了30%。而目前,德国舍弗勒已通过和西北轴承合资,控制了中国铁路轴承25%的市场。如果德国舍弗勒再把洛轴铁路轴承30%的市场份额拿下,在国内铁路轴承市场上,德国舍弗勒将会“独大”。
天马半路杀出 拟出资10亿竞购洛轴
浙江天马的半路杀出,使洛轴集团的命运再添变数。
洛阳市国资委方面透露,浙江天马7月7日上午向洛阳市国资委发来传真,表示愿意以10亿元价格“整体收购洛轴”。
据了解,浙江天马创建于1987年,是一家专门生产轴承的民营企业,在轴承业算是后起之秀,公司目前固定资产2亿元人民币,有员工1300余人。
据洛阳市国资委方面向媒体介绍,从去年开始,洛轴集团就已开始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谈判,除永煤集团、德国舍弗勒外,还有美国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铁姆肯公司、国机集团,以及国内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和浙江天马。
在谈判企业中,铁姆肯、万向和天马的出价都在4亿-5亿元人民币左右,舍弗勒11亿元的收购价格是最高的。
同时,洛阳市国资委将继续与其他有意向的企业进行接触和谈判,在有了明确意向之后,再进行公开挂牌竞购。
该负责人说,在与外资谈判之前,洛阳市国资委已研究过《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他们认为,轴承只是精密基础件,而非大型机械装备,国家大力振兴的16个产业中并不包括轴承产业,对外资的进入并没有限制条款。
“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我们都公平对待。只要能满足安置好职工、促进产业发展和保护债权人利益这三个条件,我们就愿意和他们合作。”该负责人说。
观点不一:中轴协和洛阳市政府各有说法
据了解,7月3日,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轴协)通过一家媒体对外高调声明,反对舍弗勒对洛轴的并购。
当天,中轴协代秘书长郑如辰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态度鲜明地说:“对于外资整体收购洛轴集团,我们不赞成!”他表示,在看到相关报道后,中轴协就紧急上书其上一级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表明了对整体收购一事的反对态度。
中轴协反对的原因是,洛轴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轴承生产企业,其产品是我国轴承业的代表,其核心技术事关我国制造业的前途命运。如果被外资并购,这些关键技术将落入外资企业手中,必将影响国家的产业安全。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并购洛轴集团成功,舍弗勒将拥有全国铁路轴承的定价权,形成垄断格局。这也是中轴协强烈反对舍弗勒集团并购洛轴集团的原因之一。
2001年,舍弗勒集团与国内轴承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轴承)成立了合资公司,生产铁路轴承。2004年,因为亏损,西北轴承被迫退出合资公司,该公司成了舍弗勒集团的独资公司,以至于西北轴承不得不把自己的品牌资源拱手让人。这前车之鉴,也是中轴协反对并购的原因。
针对中轴协的表态,7月6日,洛阳市国资委纪委书记、驻洛轴工作组负责人张耀民表现出了明显的抱怨:“(中轴协的表态)不客观。”
据了解,舍弗勒集团并购洛轴方案,是在国资委主导下运作的,舍弗勒集团前来洛阳考察洛轴也是国资委牵线的。自己精心运作的项目遭到别人的反对,从情感因素考虑,谁都不容易接受。
张耀民分析,中轴协表态不客观的原因,是中轴协没有看到洛轴集团目前的困境,现在很多债权人找上门来,生产无法正常运营,基于洛轴集团积重难返的现实考虑,洛阳市政府才下定决心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洛轴进行破产改制。
张耀民表示,市政府为了重组洛轴,两年前就组建了由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组,他们对待洛轴的态度,是从整体战略上考虑洛轴何去何从。
据了解,在与洛轴集团谈判的企业中,只有舍弗勒出价最高,达到11亿元,并承诺将再投资10亿元建设新厂、更新设备。
国家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也表示,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序幕刚刚拉开,中国企业一定要有国家的安全意识,但也不必过于敏感和过于政治化,只要遵守商业规则,这种并购行为是认可的。
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把中国纳入跨国轴承产业链,对于我国轴承企业来说,竞争优势不再,产业自主地位也会面临严重的挑战。
那么,在这场有永煤集团、德国舍弗勒集团、浙江天马、国机集团参与重组、并购的争夺战中,洛轴集团最终将花落谁家?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经理日报驻河南首席记者 李代广)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