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初一
国泰君安上周六发布公告称,增持G沪大众属正常市场投资行为。然而,处在G沪大众第二大股东的位置上,持股比例又与第一大股东相距咫尺,国泰君安此举远非那么简单。
作为上市公司大股东,国泰君安在G沪大众这只股票上的进出受到短线交易收益归入制度的制约。 证券法第47条规定,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股票在买入后6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
公司所有。这就是说,国泰君安投资G沪大众这只股票,流动性是要打折扣的。因此可以推测,国泰君安此举应该不是短线的股票投资行为。
实际上,对于手中原有的11357.818万股(股改支付对价后为10082.8792万股)G沪大众国有法人股,国泰君安一直在谋求出让。要知道,5年前国泰君安是被动当上G沪大众第二大股东的。2001年,为了支持国泰君安提高资产质量,上海国资公司购买了国泰君安部分债权性资产,作为购买债权性资产的一部分对价,上海国资公司将G沪大众国有股11357.818万股转让给国泰君安。国泰君安当时就承诺,除国家政策法规另有规定外,持有上述股权的时间不超过5年。受让股权后,国泰君安并没有参与G沪大众的管理,没有提名董事。G沪大众现任董事会的6名非独立董事,也无一人来自国泰君安。
据悉,早在2004年底,国泰君安就已经开始和多方接触,计划出让所持股权。但由于持股成本过高,当初与上海国资公司以资产换资产是按评估值折算的,这部分股权总价值68168万元,每股价格达到6.002元。而G沪大众2004年末和2005年末的每股净资产分别为4.18元、4.33元,这给国泰君安转让股权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既然退意早定,国泰君安为何还要增持G沪大众呢?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更高的持股比例乃至占有控股权,可以让股权卖出更好的价钱。进一步,退时便可更从容。此次国泰君安从二级市场增持600多万股后,与G沪大众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仅相差2.89个百分点。若国泰君安进一步增持,无需举牌,就可撼动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今年3月,一度传出高盛欲收购国泰君安所持G沪大众法人股的消息,最终高盛没来。但随着全流通时代的到来,G沪大众前两大股东持股相差无几的股权结构,已经成为二级市场收购的温床。国泰君安或许只是扮演了一个中间人的角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过,国泰君安的上海国资背景已经决定,G沪大众即便发生收购战,也将是上海市政府可控范围内的收购战。
当了5年的大股东,对G沪大众资产质量的了解,也使国泰君安有足够的信心做到进退自如。G沪大众的数千张出租车牌照市场价格超过20亿元,而其2005年年报上的账面价值不过6亿多元;此外,G沪大众拥有包括G昂立、G沪巴士等多家上市公司为数不少的法人股,流通上市后可带来不菲的收益。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