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源远流长,上自轩歧,下至当代,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到明代的《本草纲目》,无一不对中国传统中药瑰宝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普及,数据库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信息的保存和查询。 加强中药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速中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已成为中药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尚未充分应用于中药领域,中药科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尚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大量有用的中药信息湮没在浩瀚的古籍中,严重影响了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因而,建设中药科技信息数据库,实现“数字中药”,显得尤为迫切。
    现状:分类建成 尚不完善
    中药数据库是数据库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领域的运用,是在中药信息研究过程中,对大量不规范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补充和完善而建立起来的。中药数据库与其他数据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内容考虑了中药理论语言以及概念的特殊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的使用经验、各种方剂组成、药物来源、使用方法、适应病症等,此外,还需加强它们的药用有效成分、药理、毒理、性味归经等内容的研究。目前,有关中药信息的数据库还很不完善,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尽快建立符合信息全面、更新更快、资源共享等现代要求的数据库。
    根据数据库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可以大致分为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数值数据库、事实数据库等几种类型。我国的中药数据库建设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果。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近百个规模不同的中药数据库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中药信息数字化。目前建成的数据库主要有: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药文献数据库、中成药商品与企业数据库、中医药保健品专利数据库、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中药联机检索系统、中国草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中药学图像和文字数据库、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晶体结构图谱库系统、中药基本信息数据库、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中国中成药数据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库、中草药植物数据库、《本草纲目》数据库系统、《中国本草全书》数据库系统等等。
    1.中药文献型数据库
    此类数据库主要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现在已经形成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药文献检索中心及其分中心为主体的中药文献型和事实型数据库群,这些数据库均已投入使用。主要有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TCMAR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等。
    2.中药成果类数据库
    此类数据库在数量上少于文献型数据库,没有文献型数据库使用那么频繁,但是也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十几年开发的数据库主要有广西医药信息中心站开发的全国医药卫生成果数据库、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成果数据库、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河北省医药卫生成果数据库、吉林省卫生信息研究所研制的吉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记录了我国在特定阶段获得的各类中医药科技成果,适用于医药行业各部门对中医药成果的查询和检索。
    3.中药专利类数据库
    国家知识产权局咨询检索中心建立的中药专利文献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产权局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深度标引的中药专利数据库。除此之外,我国的专利数据库还有中国医药发明专利数据库、中国药科大学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世界药品专利资料数据库、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开发的药品数据库等。医药界人士可以通过数据库查寻,获得世界上最新上市的新化学体、原料药、制剂、医疗器械等各类发明的专利资料,还可以通过查新,避免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
    4.中药进出口信息类数据库
    此类数据库主要有医药进出口数据库、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开发的卫生部批准进口药品数据库、进口药品数据库等。
    5.中药信息类数据库
    此类数据库可以提供一些中药的基本信息,对医药行业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开发的中草药数据库、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制的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开发的中国500所大型医院信息数据库、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开发的英汉汉英药名词汇数据库、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谱学开放实验室研制的对照中药材红外光谱数据库、天津药物研究院研制的植物活性成分数据库、辽宁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辽宁中医学院基础部研制的中药材粉末X衍射Fourier图谱数据库等。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云南昆明植物园将展开一项植物化学组分的研究,并拟建立一个全球最大规模的中药天然成分化合物样品库和数据库。
    问题:重复建设 利用率低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近百个中药相关数据库中,主要以文字描述性数据库为主;数据库形式从单表型数据库向关联型数据库方向发展;多库融合共享平台、数据库关联检索、数据挖掘等技术已开始应用。由此看来,中药现代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几乎涉及中药信息的各个方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持续性建设不好,相当一批数据库没有能够保持维护。一些数据库盲目上马,没有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些建好了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信息陈旧,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专题数据库多,综合数据库少;一次信息多,二次信息少。我国的数据库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中药行业不仅需要专题性的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也在行业和学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查询出的信息多为二次信息,重复现象严重。
    3.无影响的数据库多,有影响的少。数据库利用率低,市场推广与销售情况不容乐观,没有建立相应的共享机制。到目前为止,许多数据库联网融合的应用情况不多,仍然存在着各自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
    4.全文数据库检索不便。获得原始文献是资料查询的最终目标,可是国内只有少数几个数据库才可查到文献的全文,而且不是很全面,一般只能查到相关文摘,无法给科研人员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
    5.缺乏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当前已经建成或在建的数据库中尚缺乏统一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标准。即在建设过程中对资料采集的范围和规范、用词术语的规范、编码的规则规范、词表的规范、数据结构规范等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不仅给设计者带来了麻烦,也不利于使用者有效查找文献。
    目标:数字中药 资源共享
    目前,中药数据库在原有文字描述性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已有的大量实验数据,建立起了数据仓库和挖掘平台,充分应用多库融合共享平台、数据库关联检索、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形成“数字中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中药信息数字化程度,更好地为中药研究开发服务,中药数据库还需进一步完善:
    1.建立和完善中药研究开发信息系统。在全国中药数据库规划以及中药基本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对中药行业已建成的重点中药数据库及急需新建的数据库进行完善与建立,包括中药现代期刊文献数据库、中药报刊文献数据库、中药古代文献数据库、中药现代图书文献数据库、中药术语中外文译释数据库、中药引文数据库、中药单味药数据库、中药复方数据库、中药机构数据库、中药法规数据库等一批数据库。
    2.完善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的中药基本数据库共享平台:在Internet异质异构的中药多数据库系统的有限数据库建设实践基础上,扩大数据库建设规模和支持数据库类型;开发电子商务应用原型系统;在大容量的异质异构的中药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基础上,开发完成一个基于数据仓库的中药信息的数据分析与统计系统。
    3.完善与建立中药市场信息系统。继续完善现有的中药材市场数据库、中药生产企业数据库、中成药数据库等一批中药市场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设国外医药法规、国外中药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经营程序等一批数据库。
    4.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为手段创建对中药学术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系统,并实施智能化、个性化的用户服务策略,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开发智能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系统。生产企业亦可通过提供使用统计报告、事项通知及在线服务等方式进行实时、动态的数据库在线管理。
    5.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协调机构,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解决中药数据库建设的无序状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承认数据库开发者的智力劳动和信息加工价值,引入数据库的商品化建设,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与国际接轨,使国内外的数据库资源能够达到资源共享。整合现有的数据库资源,一些信息重复的数据库应进行合并,对一些信息陈旧的数据库还应及时更新。
    中药数据库研究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应站在主导位置,扮演整合的角色,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中药研究组合起来,建立一个中药数据库,类似美国政府建立的医药数据库Medline。政府若能提供一个官方网站,免费为世界各地不懂中文的人士提供可靠的中药信息,将为传统中医药推广到世界各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6.借鉴国外数据库发展的经验。和国外数据库产业相比,国内数据库特别是中药数据库的差距极为明显。为使数据库建设领先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内中药数据库建设应以国外数据库为参照,在开发和引进相关技术时,应以能否满足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管理,对所有相关资源进行符合信息用户需要的资源整合为导向。数据库生产者应致力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系统进行功能改造,提升数据库的资源管理功能与检索功能,吸收国外数据库在用户服务策略上的先进做法。
    数据库产业无疑是最能见证现代技术的新兴产业。从最初以光盘为载体的数据库,已逐渐过渡到以网络数据库为主,光盘数据库与网络数据库并存的局面。科学、全面、系统的中药数据库,不仅能为中药科研工作提供便利的文献检索途径,而且能为中药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促进中药信息和国际的接轨,从而使世界更了解中药。(中国医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