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云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初步预计上半年云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38.13亿元,可比增长7.9%;农业增加值达196.6亿元,可比增长6.2%;夏粮产量241.07万吨,同比增长8.4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130元,同比增长12%。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增产,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将达6%以上。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2006年上半年,预计云南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38.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9%,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7.9%,牧业产值增长6.9%,林业产值增长14%,渔业产值增长1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9.2%。农业增加值196.6亿元,增长6.2%。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1、冬季农业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各地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了云南省冬季农业开发。据省农业厅统计,2006年全省冬季农业开发完成面积为1709.43万亩,同比增加267万亩,增长18.5%。其中,冬早蔬菜429.35万亩,同比增加28.76万亩,增长8.6%;冬马铃薯198.21万亩,同比增加11.74万亩,增长6.3%;油菜263.42万亩,同比增加1.91万亩,增长0.7%;冬玉米67.27万亩,同比增加8.55万亩,增长14.5%;冬大豆60.53万亩,增加6.03万亩,增长11%;啤饲大麦220.35万亩,增加28.45万亩,增长14.8%。冬农产品总量达到1035.39万吨。
    2、夏粮喜获丰收。根据云南调查总队对2006年全省夏粮作物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今年云南省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09.8万亩,比上年增加26.4万亩,增长1.5%;粮食总产量240万吨,增长8%。
    今年云南省夏粮生产特点:一是去冬今春以来,全省农业气候属正常年景。2005年11月―2006年5月,全省平均气温14.6℃,属同期高温年;降水量265.6mm,属正常稍少年;日照时数1355.1小时,属正常略少年。2005年10月―12月,夏粮播种期和小春苗期,气候适宜,土壤墒情好,降水量较多,小春苗情较好,有效株数和有效穗数均有所提高。在小春生产后期,虽然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干旱现象,但没有发生大面积和高强度的灾害,对小春生产没有造成巨大影响,各品种平均亩产均比上年提高;二是全省各地重视粮食生产,2006年延续了2005年一系列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农业的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的实施使农户能够更大限度地增加生产投入,确保了粮食生产的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措施和农业技术服务不断加强,进一步加大优良品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和提高农民科技种田的能力。
    3、全省小春油菜生产好于往年。由于今年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高,全省优质油菜面积增加,加之去冬今春气温比较稳定,低温对油菜的影响较小,气候对油菜长势有利。据统计,2006年全省小春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70万亩,比上年增加18万亩。预计全省小春油菜总产将达到33.1万吨,首次超过30万吨大关,比上年增产5.1万吨,增长18.2%。
    4、大春生产进展顺利。5月中旬以来,全省先后进入雨季,春播进度进一步加快。据省农业厅的农情统计,截止6月10日,全省共完成春播总面积为5668.9万亩,完成计划的98%。其中粮食完成播种面积3954.4万亩,完成98%,其中,玉米完成1550万亩,完成102%;早稻完成70.2万亩,完成100%;中稻、一季稻完成1402万亩,完成93%;其他谷物完成180万亩,完成94%;豆类完成222万亩,完成100%;薯类完成530万亩,完成101%,其中马铃薯完成407万亩,完成100%。经济作物中,春播油料完成78万亩,完成100%,其中花生完成62万亩,完成102%;糖料完成420万亩,蔬菜完成420万亩,糖料、蔬菜均按计划全部完成;其他春播作物完成面积795万亩,完成计划的95%。从播种节令较晚的德宏、临沧等州市的情况看,全省在芒种节令期间,能够完成全部播种计划,预计比上年提前近一个节令。
    5、优势特色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农业和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传统的甘蔗、茶叶、橡胶等产业受价格拉动影响,发展势头强劲,蔬菜、马铃薯等新兴优势产业稳步发展。
    甘蔗:05/06榨季甘蔗行业的一个特点是减产增收,全省实际种蔗面积382万亩,总产蔗1415万吨,分别较上年减8.9%和16%。省内甘蔗收购加权平均价为每吨197元,较上年提高31%;产值27.88亿元,增加2.88亿元,蔗农人均现金收入460元,同比增收50元以上。蔗糖企业加工产值75亿元,行业利润约7亿元,税费达6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值、利润、税费的同步增长。
    茶叶:截至2006年5月20日,全省春茶产量预计达4.5万吨左右,比上年同期增加0.3万吨,增长7.1%,实现产值11.3亿元,增加1.8亿元,增长18.9%。今年春茶生产呈现4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云南传统产品普洱茶产量大幅增加,预计达3万吨,同比增加1万吨,增长50%。二是茶叶质量普遍提高,高、中、低档茶叶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别是中、高档茶比重增加。三是春茶价格上涨。受普洱茶热销的拉动,全省茶叶收购价格比上年同期平均增长11%。有些茶区茶叶涨幅达25%。其中高档茶涨幅尤其突出。四是由于前期干旱,影响春茶萌发,对春茶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橡胶: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继续不断上涨,5月底达到2.8万元/吨,极大刺激了胶民及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据初步统计,全省今年橡胶面积预计可达458万亩,较上年同期新增10万亩,产量13万吨,增加1万吨,天然橡胶可为胶农实现人均增收500元,同比增长38%。
    蔬菜:今年冬季农业开发取得明显的成效,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加。其中,冬早蔬菜面积达429.35万亩,是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同比增加28.76万亩,增长8.6%,实现农业产值42.2亿元,其中200万亩实现订单生产。入春以来,根据省农业厅的农情统计,蔬菜种植为365.7万亩,同比增加24万亩,扣除冬季农业开发中去冬的种植面积,预计上半年的蔬菜种植面积为420万亩,同比增加20万亩。
    马铃薯:今年冬季农业开发中,冬马铃薯购销两旺,产量、面积、效益同步增加。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冬马铃薯面积达198.21万亩,同比增加11.74万亩,增长6.3%,实现产值14.01亿元,亩均产值达832元,其中订单生产面积达135万亩。
    (三)植树造林取得较好成绩
    截至5月底,全省共准备各类苗木6亿多株,籽种479吨,完成预整地49万亩,完成造林121.1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0.58万亩,封山育林29.75万亩,天保工程飞播造林10.84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021万株。
    (四)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省各地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畜牧业为目的,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据调查,上半年全省肉类产量达140.9万吨,同比增长6.5%;牛奶产量和禽蛋产量也稳定增长,增幅分别达13.3%和12.2%。
    (五)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继续增长
    据对24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云南省农民上半年人均现金收入1130.3元,同比增加121.4元,增长12%,是云南省近几年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较高的一年。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非经营性收入稳步提高,税费负担进一步降低。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1、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增长10.9%。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中从业和从事各种劳务活动得到的工资性收入234.1元,同比增长10.9%,增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在本乡地域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157.6元,同比增长11.9%,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人均36.2元,同比增长16.6%。
    2、农民家庭经营一产业现金收入增长。农民人均从家庭经营一产业现金收入达到654.5元,同比增加83.3元,增长14.6%,增加额占全部现金收入增加额的68.6%。其中,受小春粮食丰产、冬季农业开发成果、种植业产品市场购销活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334.5元,同比增长28.3%。
    3、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现金收入增加。农民人均来自第二产业现金收入21.2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建筑业收入人均10.9元,同比增长65.2%。农民来自批零贸易、餐饮业收入人均118.2元,同比增长4.2%,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人均53.1元,同比增长10.3%。
    4、农民家庭经营非经营性现金收入增多。农民人均从转移性和财产性得到的现金收入102.27元,同比增长7.4%,主要来自于土地征用补偿、房屋和土地租金以及集体分红、退耕还林还草等收入的增长。
    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气候好、小春丰产、政府支农资金落实到位,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成果在上半年表现明显。二是种植业产品价格总体上涨,除受猪价下跌的影响,人均出售畜牧产品现金减收22元外,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和收入均有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加83元,同比增长14.6%。三是特色经济作物价格上涨幅度大,促进农民增收。据统计,上半年云南省省农民出售甘蔗、茶叶、橡胶、松脂等农林业产品的价格继续呈增长的态势。
    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走势。今年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工作,以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实施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根据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继续增产,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将达6%以上。
    另据云南调查总队对40个县(市)队长农村经济运行动态调查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今年以来你对本县(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方面,87.5%认为会增长,其余的认为持平。对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分析,有92.5%的县(市)队长填写会增长,7.5%选择持平。对地方政府增加农民收入措施的评价,42.5%的县(市)队长填写效果较好,57.5%选择一般。同时,认为当前农业(种植业)生产形势好于上年的占77.5%;按照当前情况,对全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的预期增产的占85%;预期当前畜牧业生产形势好于上年、全年主要畜产品产量预期增产的分别占47.5%和60%。
    (六)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上半年,据对全省2400户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和14299户住户调查点农户建房投资情况抽样调查测算,2006年上半年全省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66.76亿元,同比增长15.2%。在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农户非建房投资达到29.92亿元,同比增加15.26亿元,增长104.1%,农户建房投资完成36.84亿元,同比减少6.56亿元,减15.1%,其中,住宅投资33.25亿元,同比减少5.58亿元,减14.4%。
    二、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半年情况看,云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得到继续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但价格上涨过快,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支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今年以来,云南农资价格总水平各月均呈小幅上涨的态势。各月与上月相比,1―5月分别上涨0.5%、0.4%、1.7%、0.4%、2.7%,5个月累计上涨2.6%。近期,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偏高,特别是化肥价格自上年以来一直上涨,农民反映较大。如尿素80元/包,比上年同期70元/包,涨了10元。据南涧县调查队调查,国产复合肥平均价格88元/百斤,同比上涨16.6%,国产氯化钾平均价格135元/百斤,同比上涨7.6%,磷肥平均价格19元/百斤,同比上涨11.7%,(碳酸氢铵)碳酸氢氨平均价格33元/百斤,同比上涨20.0%,国产尿素平均价格93元/百斤,同比上涨8.4%,其它化肥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玉米种子价格涨幅较大。如会单4号种子公司价格9.5/公斤,同比上涨28.4%(且数量有限),市场价格15.0/公斤,同比上涨100.0%;海禾2号价格17.0/公斤,同比上涨45.0%,玉米种子平均价格同比上涨30%;薄膜、农药价格稳中有涨,平均每公斤价格同比上涨5.8%和4.2%。
    (二)部分畜产品价格走低,对牧业生产产生一定影响
    今年初云南省的生猪产业受猪价17个月的连速下滑的影响,猪价一度跌至6―7元/公斤,近期虽回升到8.7元/公斤的水平,但与上年同期10元/公斤相比,仍然下跌了15%。受猪价下跌的影响,第二季度人均出售畜产品现金收入下降,使上半年云南省人均出售畜牧产品现金减收22元。以牟定县新甸乡高平村委会罗家村为例,该村大力发展仔猪产业已经有多年,到2004年底罗家村有50户农户,养繁殖母猪107头,农户养殖率达100%,使大部分农户从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2005年10月以来,由于仔猪市场价格急降,由原来的每公斤8至12元降为每公斤3至4元,大大挫伤了农户养繁殖母猪的积极性,该村农户养繁殖母猪到目前仅存38头。
    (三)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较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据调查,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减弱,防洪抗旱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另外,在农业科技含量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要继续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增大。因此,农产品产量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贡献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农村发展制约因素多,农民增收有"三难"
    云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拉动力减弱,2004年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2.1%,2005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则出现明显下降。二是工资性收入增收难。近两年,贫困地区十分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农民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但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从事低收入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三是政策性增收难。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良种补贴、农机购买补贴和粮食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退耕还林等政策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各级财政难于在较高基础上继续增加大量资金投入,支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依靠政策进一步增收的空间缩小。四是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难。2005年,云南省人均纯收入和全国相比差距为1213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相差86元,来自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纯收入相差228元,工资性纯收入相差827元。
    (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1986年以来,云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65.9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041.8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4.54倍。1980年云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85:1,1995年为4.02:1,2005年已经达到4.54:1的悬殊比例,高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2:1,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城乡收入1.5―2.0:1的比例。若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因素考虑在内,估计云南省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超过6倍以上。目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仍快于农村,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今年上半年,由于气候条件相对较好,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应该说是近几年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一年。下半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要继续围绕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的思路,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要加强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为不让国家惠农政策不被农资涨价吃掉,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农村价格监管。一是从源头做起,对原材料、生产厂家、流通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价格调控。二是要打击涉农价格(收费)违规违法行为,重点加强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三是要加强价格举报工作,建立价格举报管理机制,完善价格举报处置体系,保证价格举报受理和查办便民、及时、高效,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答复,及时化解价格矛盾。四是要着力建立农村价格监督网络,使价格监管职能向农村延伸,政府要落实农村价格监督网络的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转。
    (二)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发展农村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建好高稳产农田,努力解决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节水、蓄水为重点,大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源工程建设进度,并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及时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为此,建议要按照公共财政原则,采取财政投入、补贴、贴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有效投入机制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关键是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同时协调推进征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当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分散的农户面对大市场,获取各种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还可以为下一步转变县、乡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条件。云南省虽然在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据农业部门调查,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多年来,入社(会)农户仅105.6万户,占农户的7.4%,辐射带动农户324万户,占农户的22.6%,仍有77.4%的农户处在合作组织之外进行单打独斗。针对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速度较慢的状况,首先,应尽快制定和健全相应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使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实现管理与发展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其次,按市场经济原则和农民自愿原则,把其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民间组织,避免进行过多行政干预;第三,对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法律、法规上加以支持和保护,在管理和技术方面提供培训,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其健康发展,提高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
    (五)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
    重视科技工作,坚持科技兴农,让科技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服务。农民增收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群众科技意识薄弱,管理不善,造成生产效益低。因此,一是继续抓好良种产业化工程,加快主要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综合运用;三是加强农技推广网络建设,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兴农意识和科技致富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