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不旺
    空调价格全面跳水
    大部分北京人都会觉得今年夏天“不算太热”,雨水接连不断,也没有出现连续多日的高温酷暑。 这样的天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然而对于空调厂家而言,凉爽的天气却令他们愁眉不展,因为这意味着销售情况将跌入“寒冬”。
    与6月份纷纷扬言涨价、跟卖场顶牛的气势不同,进入7月,空调企业“主动”祭出了降价旗,各大品牌几乎都推出了降价活动,打响了2006 冷冻年的销售保卫战。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个家电卖场,几乎每家的空调销售区都挂满了降价的条幅和宣传单,1匹和1.5匹的空调是这次降价的主流机型,平均降幅在20%左右。其中,志高空调1匹某型号报价1199元,创出了今年空调市场的最低价,另外,科龙、春兰、海信、美的、三洋、海尔、奥克斯等品牌也都推出了不同型号的特价机。海信空调北京方面表示,针对中高端机型已展开了全面的促销活动,优惠幅度从200元至600元不等;科龙方面也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价格攻势,挂机优惠100元至300元不等;柜机最高优惠幅度也达到了400元。记者看到,200元至600元是本次空调价格战的主要降幅。
    记者了解到,此次空调降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天气迟迟不热,空调需求明显下降,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另一点是空调厂家的库存包袱太重,仅就北京市场而言,知名空调品牌每家在北京的积压数字都在1.5万至2万套以上。甚至有人推算,北京空调市场将面临20万台至30万台的库存压力。从全国的数字看,目前我国空调的生产能力也已经大大超过需求量。2005年全国空调产量为9060万台,预计今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1290万台,而我国国内市场的需求只有5000万台。大量的库存占用了厂家大量的资金,因此甩库存、回笼资金也成为此次降价风潮的原因之一。
    2006冷冻年到7月31日就截止了,国美华北大区总经理王辉文表示,家电市场已经进入2006年度空调厂商争夺的最后阶段,各空调厂商都已准备打出最后的价格“底牌”。来自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巨头的资料显示,从5月份至今,北京的空调销量同比下降25%,此次降价无疑成为冷冻年结束前厂家“救市”的最后一招。
    标识风波
    屋漏偏遭连阴雨
    就在空调厂家大张旗鼓降价的同时,中消协和北京市消协在全国10个城市同时发布了一份《12款节能型家用空调器比较试验结果》,这个材料无疑给许多空调厂家当头一棒,使本就焦头烂额的空调业雪上加霜。
    根据这份比较试验结果,在涉及国内市场12个空调品牌中,竟有9个品牌在标注上夸大了能效比。很快,这则消息登上了北京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空调再次成为这个夏天的焦点话题。
    遭遇了这样一场“无妄之灾”,空调厂家纷纷“喊冤”。空调厂家表示,有的品牌标称值仅仅比实测值大0.01,这很可能是不同的设备测试出来的误差,并不能认为企业“误导消费者”;另外,按国际惯例,在空调能效比标识上允许有一定的误差范围,被抽检的一款格兰仕空调没有超出3%的误差范围,被指责“夸大”能效值实在“很冤枉”。被点到名的厂家表示,合格产品被扣上“夸大宣传”的帽子,将直接影响旺季的销售。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王前虎表示,此次比较试验不是为了揭短,而是为了全面发布信息,出发点一是要把国家推广能效标识这一工作普及下去,提高社会认知度,进而让消费者选择能效比高的产品;二是想看看空调企业给社会提供的产品的可信度;三是通过试验让消费者拿到结果后,比较性价比后进行购买。他强调,9家标高显然是行业普遍现象,企业在标注上有瑕疵,应该接受改进的建议。
    气温不高、销售不旺、库存难清,再加上消协发布的检验结果,2006年的空调市场真是不平静。“屋漏偏遭连阴雨”的空调业在旺季尾声最后的冲刺也多少显得有些凄凉。
    行业危机
    商用空调有望成为解困之路
    “空调业的冬天说到就到。”国内制冷行业资深分析师李韬如此感言。日前格兰仕空调高层连换三人,这是继美的、海尔、松下等所有征战中国市场的空调品牌在2006年冷冻年度开局之初集体换帅后的又一场“地震”。格兰仕高管集体请辞,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业绩不佳的结果。
    尽管格兰仕集团对此次换帅行为解释为集团内部的正常轮岗,今年整个空调行业的不景气却是不争的事实。格兰仕空调(中山)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吕海军认为,按照保守估计,今年国内空调市场整体下降了10%左右,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利润都将是负增长。加上海外市场利润率一直都不高,今年能实现盈利的恐怕少之又少。“退一步讲,今年空调销售能与去年持平就已经不错了。”有空调分析人士称:“未来几个月内,还会有不少厂家传出震荡消息。”
    今年年初,美的掌舵人方洪波曾公开预言,空调行业要真正走出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就必须期待更猛烈的市场竞争洗牌。“当市场只剩下三五个绝对主流品牌和三五个地方强势品牌的格局时,空调行业将迎来新的春天。”果然,2006冷冻年度对于所有的空调厂家而言都是充满了不利因素的艰难岁月,原材料飞涨、需求量下降、库存压力大……很多空调厂家都在盈利与亏损的边缘挣扎。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的陈远望认为,随着竞争趋于白热化,众多中小品牌已经被淘汰,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强势品牌集中。他预计,未来的空调市场,具有相应销售规模的品牌将进一步减少到25个左右;最后可能会像美国一样,只剩下10个左右的大品牌生产商。同时,中高端产品将是竞争的主战场。专家分析,空调行业的整合仍将继续,国内优势空调厂商的竞争将向高端战略转移。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相对于普通家用空调市场的饱和状态,商用空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空调产业新的效益增长点。数据显示,我国商用空调市场已出现高于12%的年增长速度,2005年我国商用空调市场就达到200亿元的市场容量,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可能高达350亿元至400亿元。而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商用空调的需求正以每年50%的速度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