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份以来,在黎巴嫩和以色列军事冲突不断升级、尼日利亚石油管道遭到破坏、圣彼得堡八国峰会期间伊朗核问题可能激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际石油市场再次表现出对政治事件的超强敏感性,几种石油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再次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国际市场上的布伦特石油8月份期货价格迅速上涨至每桶78.03美元,纽约期货市场轻质低硫原油价格一天之内涨到创纪录的每桶78.4美元的高位,俄罗斯乌拉尔石油价格也涨至每桶71.67美元。
1、高油价引发“煤制油”的“商机”
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似乎让中国的煤炭巨头看到了商机,也让众多拥有“煤变油”技术的外国机构看到了机遇。“煤变油”即煤炭的液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制取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技术。这项技术耗资很大,南非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投入70亿美元建成了3座“煤变油”企业。煤炭液化工厂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成本高昂。
2002年9月,我国有关部门批准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2月,神华集团与美国ABB鲁玛公司签订煤液化项目联合管理合同,标志着煤液化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分两期建设的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80亿元,生产成品油500万吨。二期工程建5条生产线,使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吨,总投资约600亿元以上。
壳牌石油公司和神华集团2006年7月12日宣布,双方将共同进行在宁夏自治区建设一座煤液化工厂的先期研究工作。如果这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进展顺利,那么这家预计需投资50亿至60亿美元的工厂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之一。拟议的宁夏壳牌神华工厂产量,将相当于每天7万桶石油,约等于我国石油需求的1%。目前我国的石油需求约每天700万桶。预计该工厂需要投资50亿至60亿美元。
南非沙索公司(NYSE:SSL)2006年6月也宣布,将和神华开展合作,旨在确定陕西省一个日产8万桶油的煤变油项目的可行性。此外,双方还为宁夏另外一个日产8万桶油的煤变油项目签署了协议。
目前,除了神华在内蒙古的项目外,陕西、山西和云南等地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煤变油”项目。
2、冷静对待“煤变油”项目
我们认为,即便外国公司表现出空前“热情”,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公司依然要保持冷静,避免错误投资使我国的能源安全状况更加恶化。目前,世界上拥有煤制油技术的国家有德国、日本、美国和南非。但目前真正实施该项目商业运行的只有南非,其他三国只限于研究、试验阶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煤制油的投资巨大,成本过高,风险过大。
虽然“煤变油”项目是能源替代上的一大突破,但一旦中国大举上马煤变油项目,这些公司也将时刻面临着油价下跌,煤炭稀缺、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风险,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包括美国和日本不愿意在自己国家开展煤变油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将“煤变油”大批量用作石油替代品还不现实。
中国许多公司正在如火如荼地兴起煤制油项目,这可能是机遇,但也可能是陷阱。对于“煤变油”项目,不仅仅需要煤,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和水资源。对于一个年产100万吨的“煤变油”项目,年需用水约在1000万立方米左右。这对于电力不算富余和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内蒙、陕西、山西、宁夏来说,是两项重要的资源消耗。目前,这些地区水资源的成本还不能真正反映其资源稀缺性,而“煤制油”项目的大量上马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水资源的缺乏。
实际上,“煤制油”是用一种稀缺资源去换另一种稀缺资源的行为,转换之间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如果用4吨每吨比热5000-5500大卡的煤炭,转化成1吨11000大卡/千克的石油,可以计算出,其间会浪费近一半的能源。
3、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从长远来说“煤制油”项目可以减少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应该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一个补充,短期内不应该是能源发展的主流。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说,“煤制油”在我国也只是试验阶段,政府只可能在小范围内,设立或支持个别企业进行试验生产,而不可能放开任其发展。因此,重点关注资金实力雄厚,政府支持的大型煤炭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