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中新网7月25日电 据中央政府门户网消息,5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正式印发。 为便于大家准确理解《意见》的有关规定及政策背景,中国政府网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
问: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答: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1994年至2005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6%的速度增长,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8.63亿元(是浦东的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重视滨海新区发展,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的荒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对滨海新区的发展作过重要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问:新时期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新时期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经验。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方面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了一个基本框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对外开放中也面临不少新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仍是今后的重点任务。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探索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可以为全国提供有益的经验。
二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提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背靠京津,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北方大陆桥的重要出海口,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海上门户,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促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有效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关键是要促进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开放条件优越,是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天津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必将带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沿海地区优化开发,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四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入世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并将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原来特区和开发区等实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逐步淡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扩大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高起点和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五是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发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特有的优势。滨海区位条件良好,交通设施健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近海油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同时,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特大城市,发展的潜力巨大。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可以进一步发挥天津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的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
问: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如何确定的?
答:《意见》中提出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滨海新区可以发展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北方经济密集度和投资强度最高、交通网络最发达的地区,未来将形成强大的北京—天津—滨海新区发展轴,成为京津冀的经济核心区。滨海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撑条件相对成熟,具有港口吞吐量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等发展经济的先天优势。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滨海新区将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发挥窗口和辐射作用。
二是滨海新区要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十多年来,天津滨海新区承接了国内外大量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较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滨海新区可以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研发转化基地。同时,滨海新区也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与优势产业相适应的自主研发体系。
三是滨海新区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滨海新区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已发展为我国北方地区集港口、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并客观上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往来的前沿地带。随着综合运输网的不断完善,其服务范围可延伸至华北和西北地区。天津港是我国沿海综合性港口之一,也是集装箱的干线港,是京津两市的共同出海口。利用现有的发展基础,通过港口改造、功能完善等,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天津港可以逐步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问: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请问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设想是什么?
答: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天津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一方面赋予了天津滨海新区很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对天津滨海新区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更是对天津滨海新区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快天津滨海新区整体上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对于贯彻中央加快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带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周密设计方案,不仅要有利于解决其自身面临的问题,而且要为全国改革提供示范。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是进一步提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层次,形成自主创新的微观体制基础。通过积极推行股份制,将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引进外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的微观体制基础;通过不断完善引导外资的政策体系,将引进外资与促进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与增强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保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眼于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着眼于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长效机制,促进城区、功能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一体化发展;着眼于打破城乡分治的管理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
三是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全面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金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制度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要素市场能级。进一步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对环渤海和北方地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进行土地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土地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发展石油和石化产品交易市场、煤炭交易市场、优质钢材交易市场、航运市场,完善商品(服务)市场体系。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公共服务事业。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为重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为重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重组改造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探索建立新型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为重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完善医疗卫生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为重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五是推进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要科学界定职能,理清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要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理顺政府机构和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除上述重点改革任务外,为更好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还应着力研究和推进以下相关改革:
加快建立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环境。深化外贸、外汇体制和口岸体制改革,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完善利用外资的政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
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改革。着眼于完善各类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探索建立公平保障和有效减少收入差距的机制;着眼于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层次和水平;着眼于建立起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健全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通过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金融政策、健全资源节约监管制度,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区,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经济调节机制、环境监管体制、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有利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