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中国产业中的布局
自从中国宣布加入WTO以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带有很强的战略性,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因行业而异,对流通业、汽车业、部分制造业等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对电信、家电、化工等产业,其阶段性影响力却比较有限。
零售业
2005年是中国的“零售元年”,也是中国零售业开始全面对外资开放的第一年。由于国家对零售业外资市场准入政策的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大幅度飞跃。从1992年中国商业领域开放以来,截止到2004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14家,开设3997家店铺,营业面积为920万平方米。从2005年1至9月,商务部已批准新设554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设店铺1130个,营业面积约为333.8万平方米。换句话说,2005年的前9个月走完了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以前13年业绩的1/3。目前,全球零售企业50强基本上都已在中国本土设立了经营网点,其表现为店铺网络建设、独资化运动及收购兼并等。
大幅增加店铺网络。2004年,易初莲花新开24家分店,比2003年翻了一倍,达到46家。麦德龙由2003年的8家一年之后增加到20家。2004年底,沃尔玛在中国开店50家,雇员3万人,并计划在5年内新募15万员工,将店铺增加到200家。2005年,家乐福中国的零售收入达到174亿元,计划在2006-2008年斥资100亿欧元推进一项旨在中国市场的“有史以来最快的店铺增长”战略。
独资化运动。2005年2月,易初莲花在山东济南开始了一家独资超市。2005年9月,易初莲花以近1亿港元的代价实现了京津地区的独资化,2005年12月实现了上海地区的独资化。2005年10月25日,家乐福以4171.5万元人民币的代价实现昆明家乐福店独资,后又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将新疆、长沙的门店独资。而其温州店、海口店从一开始注册时就是独资经营。2005年,麦德龙将其在中国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中的股权比例从60%上涨到90%。
收购运作。2005年初,百安居收购借牌运营倒闭的普尔斯马特,4月,又收购了欧倍德在中国的所有零售资产;2005年9月,华润以2.8亿元收购宁波慈客隆超市100%的股权;11月,英国Ashmore投资管理公司以3亿元收购了深圳民润农产品连锁商业有限公司52.24%的股份。12月初,家乐福接收了乐克多大卖场的上海七宝店。而乐客多的上海大华店和浙江的4家店则由乐购包揽。
金融业
近年来,外资在中国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基金业等领域也进行全面的战略布局。
银行业。2004年,新桥收购深发展。同年,汇丰入股交通银行。2005年6月以来,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新加坡淡马锡以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同年8月,苏格兰银行以31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另外,外资通过拍卖方式取得了华夏银行20.86%的股权。
保险业。目前,在中国已批准设立了中美、中英、中加、中意等国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保险机构,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外资对中国保险公司的收购动作也开始强化。汇丰保险斥资81.04亿港元收购平安保险9.91%的股权。
证券业。中国对外国投资者开放了B市场,同时对合格的境外投资者QFII开始开放A股市场。在证券业经营机构方面,也开始加大开放外资的市场进入力度。瑞士瑞银集团出资17亿元人民币收购北京证券20%的股权,已成为北京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基金业。目前,摩根、美林、AIA集团、UBS集团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已设立了合资的基金公司,尽管外资的持股一般不超过49%,在实际的基金运作中,外资在资产投资决策中,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饮料行业
在饮料业,可口可乐已占据了中国市场份额的50%以上。加上百事可乐所占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的饮料品牌已基本上是处于行业的从属地位,这种行业的市场格局已定。换句话说,外资在饮料市场格局的垄断已基本形成。在啤酒行业,以外资力量为主导的行业整合也已基本完成。目前,除了燕京啤酒还在坚持本土品牌以外,其他啤酒品牌已基本上处于被外资控制或半控制的状态。
华润啤酒。近年来,它先后整合了40多家中国啤酒企业,掌握了中国啤酒业大量的资源,在市场中的地位已进入前三位,华润创业持股51%,SAB持股49%,而SAB是世界啤酒业的巨头。
青岛啤酒。AB公司是世界一等的啤酒跨国巨头,它在中国拥有百威啤酒、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等品牌,其中持有哈啤90%的股权,该品牌占中国市场销售总量已超过8%。其持有青岛啤酒股份为27%,而青岛国资委持有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还不到31%。目前,青岛啤酒控制啤酒资源总量占行业的15%左右。
其他啤酒厂。2003年5月,嘉士伯斥资2.2亿元收购云南大理啤酒。2004年,嘉士伯与西藏银河科技股份公司各出资3.8亿元重组拉萨啤酒厂。2004年7月,嘉士伯收购兰州黄河50%的股权。2004年8月,嘉士伯收购新疆乌苏啤酒34.5%的股权。2006年1月,英博收购福建啤酒100%的股权,收购价格为58.86亿元人民币。
汽车业
中国汽车业的主要企业都是与外资有关系的,换句话说,汽车业的市场份额受三大汽车公司的影响,即上汽、一汽、东风的外方合作伙伴分别占据着50%的股权比例。
上海汽车。1997年,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合资成立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权比例。此后,在发展中,通用汽车与中方合作整合了多家汽车厂家。通用汽车又联手上汽集团与柳州五菱成立上海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联合收购山东烟台车身有限公司;2004年3月,通用又携手上汽集团拿下了山东大宇发动机有限公司;同年携手上汽,重组了金杯通用汽车公司;上海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收购了青岛颐中汽车。
一汽集团。1991年,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奥迪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该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2002年,一汽集团与丰田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权,开始从事整车、发动机及汽车销售等业务。
东风汽车。在多年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基础上,2003年6月,东风、日产合资成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合资金额为167亿元人民币,股权比例为50:50,这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合资汽车项目。
医药行业
跨国公司在中国医药产业,从最初设立药品生产基地,再到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经营整体转移,到近来开始蚕食中国的中医行业、进入中国医疗体系的市场竞争,使其在中国的投资布局逐渐深化。
设立工厂。2001年4月,阿斯利康投资1亿美元在无锡设立工厂。2004年10月,葛兰素史克在天津投资注册资本达9200万美元的工厂,投资金额达到1.36亿美元。2005年,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国际集团在上海浦东张江成立新工厂。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医药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工厂。
控股运作。列入中国外资500强名单的医药企业共有14家,其中,外方控股的医药企业有13家,如西安杨森外方控股52%,天津中美史克外方控股55%。而近年来,外资新设立的合资企业,外方往往要求控股90%以上。
设立研发基地。在早期,外资在中国设立的主要是生产基地和营销基地,主要把研发基地放在海外市场。近年来,由于中国医药领域的市场变化,外资在中国设立研发基地的趋势在增长。瑞士罗氏在2005年1月宣布在中国设立全球第五家研发机构,有50名中国科学家在其中工作。另外,诺德、阿斯利康、施维雅风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切入医院。2004年3月,美国美中互利公司与上海长宁区中心医院合作建立营利性医院——和睦医院。以上海为例,有200家公立医院与外资进行合作建立医院、门诊、医药中心等,占公立医院总数的30%。这些外资包括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机构。
中医领域。在国际市场上,中草药市场销售总量为250亿美元,大部分为日韩企业所占领。他们把中医药产业的名称定义为“汉方药”或“植物药”。近年来,这些打着“汉方”或“植物药”的外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本土市场。
化工行业
最初,外资在中国主要是建立生产基地,到后来,逐步依托其资本、资源、技术等优势,通过资本运作、股权投资等方式,搞产业链延伸或称上下游整合,特别是通过切入加油站等市场终端,求分享石油化工等产业一体化领域的利润。
生产领域。中石化与BP在南京合资建设年产50万吨醋酸项目、BP与珠海富华一期建设和二期建设苯二甲酸项目、BP与中国合作氢燃料汽车开发项目。
产业一体化领域的进入。2006年1月25日,库珀轮胎和橡胶公司收购中国-成山汽车轮胎公司51%的股权,后者2005年的销售额为5亿美元。2月,加拿大PCS公司宣布收购中化香港控股公司的10.01%股份,使PCS持有该公司的股权增加到20%。阿曼石油公司从LG芳烃(新加坡)公司手中收购芳烃生产商青岛利东化学公司30%的股份,使总的持股份额占到了60%,已经成为第一大股东。2000年,中石油在美国和香港上市,BP成为独家战略投资者,买进了中石油总值约6.2亿美元的股权,约占中石油流通股权的20%。
终端渗透。2004年BP与中石化、中石油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合资各建立500座加油站,而埃克森和壳牌同年被批准与中石化在广东省、江苏省各合资建立500座加油站。2005年8月,中石化与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合作,总投资为15.5亿元,壳牌的持股比例为40%。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