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或家属心急火燎地叫来救护车,可负责抢救的“医师”连医师证都没有。这就如同病人把身家性命在最关键时,交给了“假医生”。这样的情景,想起来让人恐惧(7月25日《新京报》)。 其实,无证医生能够公然参与急救,并非孤立事件。 央视日前报道: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在某医院检查,当时诊断为“有轻度的高血压,没有大问题”。可就在患者准备出院时,突然猝死,虽经全力抢救,患者还是进入植物人状态,在几个月后去世。调查发现,该院有许多参与此次医疗活动的医生没有执业资格……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卫生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孙东东告诉记者,据他所知,“不少急救人员都没有医师资格证”。 《健康报》为此曾发表一位急救医生的评论指出,“当前在各医院中暂时没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参与诊疗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非常正常。可以说全国任何一家医院都存在这种情况”。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得知:一个在外人看来非常意外和恐惧的事情,在圈内人看来,可能是“家常便饭”。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无证医师上岗折射的是有证医师的不足。和国外医院实行标准化管理不一样,我国对医院的人员配备规定还不尽合理,在成本核算和人员的非正常流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医院人员配备紧张,医生只能勉强应付工作琐事,很难有基本的学习总结时间。在此情况下,刚毕业的学生、实习学生、刚进临床的研究生,这些不占编制的人力,就非常抢手,由他们分担一些基本的临床工作,可以减轻一线人员压力。当然,这些人力大多无证。 这样的问题在急救领域更突出。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水平最过硬的医生才能到急诊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一,由于急诊到目前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专业管理,从事急救专业的医生,在进行专业评定和晋升时,还需要挂靠到诸如麻醉、呼吸、普外等专业中,处境非常微妙。第二,因为急救只参与病人一段特殊的治疗过程,特别是在救护车这样的院前急救,很难得到病人的完整资料,极不方便撰写论文。在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中,这对个人发展非常不利。第三,急救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很少有人愿当急诊大夫,特别不愿到急救车上当大夫。因而,急救车的大夫来源十分庞杂,也很难形成稳定的团体,很多医生仅以类似“合同工”的身份从事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其用人标准只能下降。 不仅如此,过去人们从事医疗行业的门槛比较低,近来随着国家对医疗管理日益严格,如医师证制度的实施,导致一些已经在医疗岗位工作了若干年的人员,因考试不合格迟迟不能获得证书;但实际上,他们有的人确实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下岗或转岗都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暂时”留在原来的急救岗位上,也有某种不得已的成分。 当然,有关部门在此问题上的管理缺失,也是无证医生频频现身的原因之一。近来虽多次爆出无证医生行医事件,但当事医院多能平安过关,这种法不责众的心态,催生了医院对无证医生的纵容。此外,在实施医师凭证行医制度前,缺少对医疗供需状况的正确评估,对因证书问题被淘汰的医生留下的空缺,缺少应对办法,对失证医生的出路也没有合理的分流措施。这都为无证医生继续行医留下了空间。 □郑山海(北京医师)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