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价值重估下的反收购
武汉大手笔:组建百亿商业国企
楼上的最后一只鞋子终于落了地。
7月26日,本报记者获悉,武汉市政府决定组建武汉商业集团,打包管理G武商(000501.SZ)、G中百(000759.SZ)和G中商(000785.SZ)三家本土商业上市公司,打造百亿商业航母。 若无变数,10月下旬,武汉商业集团将正式挂牌。
至此,悬念重重的武汉商业上市公司重组方案,在历经4年波折后,宣告水落石出。
打造百亿航母
这是一个蓄谋已久而又宏大的计划。
7月24日,在武汉市政府市长办公会上,武汉市商业局局长林肖滨和盘托出了商业集团思路:新组建的武汉商业集团,由多元投资主体组成,国有资本保持控股权和控制力,目标就是发挥三家商业上市公司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这是一家资本经营与商品经营相结合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市国资委下属的武汉国资公司系G武商、G中百和G中商三家公司的大股东,分别持有三家公司17.23%、11.04%和47.34%的股份。此外,武汉国资公司的关联公司亦持有三家商业公司的少量股份。武汉商业集团的组建,意味着武汉国资公司持有的股份将全部置换进集团。
截至2005年底,G武商、G中百和G中商三家公司总资产分别为33亿元、28亿元和23亿元。武汉商业集团的组建,将诞生一家总资产近百亿元的商业航母。
据记者了解,武汉商业集团组建工作,由武汉市委副书记叶金生、市长助理孙亚直接领导,市商业局、市国资委及三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参与筹建。今年6月中上旬,叶金生、孙亚率市职能部门负责人,并邀请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证监局的分管领导,分别到商务部、中央国资委、证监会,专题汇报了组建武汉商业集团的实施方案,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同意。
林肖滨透露,武汉市国资委已派驻中介机构对商业上市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和估值,评估报告及有关申报材料近期可上报中央国资委认定审批。武汉市金融办与市商业局、省证监局于今年7月中旬向证监会递交了申报函件。同时,武汉市领导正在组织出资方的资金落实。
颇有意思的是,参股G武商、G中商,并有意举牌G中百的银泰百货,这一次没有成为武汉商业集团的战略投资者。“这是一家纯国企,不考虑引进民营资本。”武汉市政府一名官员称。
拷贝“百联模式”
武汉商业集团浮出水面,武汉的想法就是拷贝“百联模式”,打造商业航母。
7月26日上午,武汉市国资委主任杨卫东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之所以将武汉国资公司的商业资产剥离出来,成立商业集团,就是为了做大做强武汉商业。
2003年4月,上海市一百、华联、友谊及物资四大集团合并,成立百联集团。百联集团注册资本10亿元,总资产规模近280亿元,年销售收入700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春季,武汉市有关部门专门到上海百联考察。2005年,百联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386亿元,比当年成立时增长了近100%。百联的跳跃式发展,令武汉方面羡慕不已。
反观武汉,三大商业上市公司同室操戈,在业态、购物环境方面竞相克隆,打折风屡禁不止。尽管三家公司归属一个股东,但武汉国资公司旗下还有医药等资产,国资公司对三家公司的经营干预较少,仅限于股权投资。由此形成的后果是,三家商业公司利润渐少,造成资源浪费。
对三家上市公司打包管理,成了武汉商业突围的必由之路。在武汉市委书记苗圩(苗圩新闻)的亲自过问下,武汉确立了商业重组的“百联模式”。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汪涛分析,三家公司大股东由国资公司变成了商业集团,虽然未涉及到公司重组,只是一小步变化,但这种变化对改变武汉商业生态环境有极大帮助。
价值重估下的反收购?
银泰系举牌武汉三家商业上市公司后,与武汉国资公司交恶,双方引发了控制权之争。有业内人士称,武汉商业集团的即将出世,某种程度上也打响了反收购之战。
去年以来,优质资产加上价值低估,商业百货类上市公司受到机构投资者偏爱。银泰系举牌百大集团、G武商、G中百,而站在银泰背后的则是美国华平基金;此前,金鹰国际举牌南京新百、雨润集团举牌南京中商,均是瞄准了商业价值重估。受并购影响,商业板块股价在二级市场一路高开高走。
汪涛认为,组建集团,也便于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境外零售大鳄。此前,由于单兵作战,未形成整体实力,与武汉三家商业上市公司接触的银泰百货、格林柯尔等,“总体实力并不是特别强大”。
事实上,苗圩亦在多个场合强调,武汉大型国企改制,应与世界500强对接。对于反收购一说,银泰百货一位高层予以否认,“(武汉商业集团)仍是国有性质,换汤不换药。百联刚刚把百货和超市分开经营。”
“2005年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即使银泰百货不进来,外资零售大鳄迟早也会染指武汉商业企业。组建商业集团,一方面可以与外资巨头抗衡,另一方面,也可使我们卖个好价钱。”武汉一商业上市公司高管意味深长地说。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