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今年的房地产调控,让人明显感觉到一种激荡在地产界的焦虑与不安。尤其当刘志华、刘晓光和刘军三位曾经在京城地产圈风光无限的大腕,在一个多月里先后被反腐风暴卷入法网时,整个房地产界已然风声鹤唳。
    房地产问题之所以牵动上下的神经,扶摇而上的房价居功至伟。尽管历经了两年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却迄今没有看到任何正面效果。不仅房地产的投资在飞速增长、房价在快速上涨,民众与房地产商的对立情绪也在一日日高涨。民众对房地产商的谴责、谩骂在街头、媒体蔓延,构成2006年公共生活中一道令人难忘的景观。
    “黑幕”、“炒房”、“欺瞒”、“强迁”、“骗取”、“侵占”、“哄抬”……这些生动的词语拼凑起来,拼凑出的是国内房地产繁华外表下的斑驳内幕。随着房价的暴涨,房地产商近年已经成为千夫所指,成为公众心目中贪婪和暴利的代名词。
    应该说,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中,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低从来就不是问题。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症结在于,住房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发商利用全民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垄断性定价,试图以合法方式让社会财富快速向少数人聚集。这样,高房价也就成了大问题了。
    从计划经济土壤上诞生的房地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通过土地增值收益来足以赚取高额利润。甚至在2004年以前,中国房产企业的主要收益仍然是土地收益,通过精致的产品营造并以此产生利润空间的做法并不多见。
    这种依靠土地增值的土地利用方式,虽然也造就了房地产业2002年到2004年前的空前繁荣,但只是到了2004年,加之市场炒作等诸多原因,房价至此开始扶摇直上,从而变成了2004年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直接导致了2005年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
    当然,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莺歌燕舞,地方政府可以业绩高照,银行利润可以在短期内上升到历史最好的水平,但是,国内绝大多数民众正在离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远。这个市场不仅社会公平性荡然无存,而且也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其经济风险也就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当房地产商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猛然惊醒,曾经的意气风发似乎也瞬时变为怨天尤人。一向高调的潘石屹,在博鳌被巴曙松描述成“像个受惊吓的小孩”;一向敢于狂言的任志强也一反常态说“我们是弱势群体”。当中国的房地产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沦落到和股评人差不多时,地产商们自然也很难得到完美的结局。
    只是,作为市场供给一方的开发商,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对高企的房价负责呢?
    即使以“唱衰”房地产业闻名的易宪容也认为,目前国内的高房价是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和炒房者一起炒作的结果,首先是政府政策误导的结果。在他看来,政府宏观调控以稳定房价为目的,就是让房价不往下跌。这等于向房地产市场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既有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与规则、利益关系、运作方式等,都可以继续维持。
    对于政府依靠税收、利率等政策调控房价的长期效果,也有专家持怀疑态度。
    茅于轼认为,“高储蓄加高增长、收入分配差距大、资本市场没有效率,这三点是造成房地产业泡沫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政府出台增加某些购房环节的税收,减少期房的销售,提高购房贷款的利率等,可能会有短期效应,但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房地产业的形势,高收入人们手中的钱没有别的出路,最后还得回到房地产业中来。
    事实上,高增长、高储蓄和贫富差距都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唯一的变数就是资本市场的改革。不难回忆,五年前股市牛市时,游资都进入了股市,房地产就相安无事;后来股票市场动荡,游资纷纷撤出,房地产则应声上涨。
    如果股市能够恢复正常,资金有了别的更好的出路,房地产业缺乏热钱的支撑,中央政府屡控不止的炒作和泡沫,还能掀起多大的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