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双顺差现状令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这与日本1970年代后进入了贸易顺差时代、1980年代后期开始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的状况颇为相似。
日本在1970年代后,进入了贸易顺差时代。其进口和出口可以这样划分为两个时期:1970年代以前的贸易平衡时期和以后的贸易顺差时期。 其贸易顺差迅速增加与日本整个七十年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例如,1973-1980年间,就GNP的年增长速度来看:美国与西德,均为2.3%,英国为0.9%,法国为2.5%,日本为4%。日本无疑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其GNP总值,日本在1970年时仅2042亿美元,到1979年底就达到了10085亿美元,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以日美贸易为例,从1960年代中期日本对美贸易开始出现顺差,1965年顺差仅为4.4亿美元,1972年迅速增加到49亿美元,占美国当年逆差的53%(美国商务省数字),1978年达到124亿美元。进入1980年代,日美贸易顺差继续增加,1987年已经高达598亿美元。1998年日美贸易顺差达到63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占当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1686亿美元的27.2%(按美国统计占40%)。其后,一直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2000年突破700亿美元,达到705亿美元。“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成为政治问题。”而日本的贸易顺差额占美国的贸易逆差额任何时期都超过20%,随着日本对美顺差不断增加,日美摩擦不断加剧,摩擦领域不断扩大。
此前,1970年代末,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1979-1985年的《新经济七年计划》,提出了强化“贸易立国”扩大出口这一基本国策,拉动发展日本经济。1980年代,日本连年巨额外贸盈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外援国和外汇储备国。
1980年代后期,与日本发生贸易的美国及西方各国,开始对日本的长期顺差,持严厉批评态度,对日本出口采取一个又一个的制裁决议,以限制日本商品进口。美国以其是日本最大市场为由,要求日本进行市场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为缓和同美国的经济摩擦,从1980年10月始,日本原则上开放了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的跨越国境流动。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的广场宾馆聚集了美、日、德、英、法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发表共同声明,认为有必要对异常的美元升值进行调整,包括美国在内的5国抛售美元,购入日元和马克,进行协调介入。日本之后对美国约定了几项实施,(1)实行国内市场开放计划,(2)实行政府管理和制度的缓和,(3)调整日元汇率,(4)刺激内需。广场协议翌日,美元日元汇率从1美元兑239日元到234日元,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G5各国商议的协调介入期限是6周,金额是180亿美元,但截止到10月末,仅用102亿美元就达到了预定的美元上调10%到12%的目标。到年末,美元日元兑换汇率达到1美元兑200日元,广场协议的目标很容易就达成了。此后日元进一步升值,到1986年8月,美元日元兑换汇率达到1美元兑152日元。
但是汇率调整想要消除对日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始目的却收效不大。虽然在接下来的三年,即1988、1989和1990年出现一定下滑(分别为524亿、490亿和418亿美元),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对美贸易收支在短暂下降之后,又恢复了快速增长。
对日本国内经济来说,广场协议后,在1985-1987年的3年间里,日元升值75%。汇率的调整要求原来在贸易品部门的投资大量转向非贸易品部门。日本储蓄率非常高,高储蓄率同时也支撑着非常高的投资率。当贸易品部门突然难以为巨大的资本创造利润时,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为这些过剩资本找到合理出路,于是,大量资本涌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此时,迫于日元升值压力的日本货币当局又一次大幅下调利率,希望能缓解日元升值压力,也希望借此减少汇率升值带给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扩张货币政策还是没有改变日元升值的趋势,相反地,低利率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刺激着洪水般的资本涌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经济由此而生,日本经济也由此陷入长时间的低迷。
(刘翔峰 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实习生庄燕、游足华参与整理)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