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华夏网
上周新股申购总计冻结资金8010亿
本报记者柯丽芬报道从上周二到周五,5只新股相继上网发行,合计冻结申购资金8010亿元。除了股票基金和券商自营资金外,上市公司和外国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保险资金、面向社会公众募集的理财产品,成为数千亿新增资金的主要力量。
20只新股搭上全流通快车
“新股不败”的神话再次在全流通时代上演:6月5日中工国际上网发行,冻结申购资金2045亿元,开启全流通时代新股发行的序幕;此后,新股上市三步并作两步走,从6月5日到8月10日,20只新股将陆续上网发行,平均每周都有3-5只新股上网发行,其中6月27日上网发行的中国银行冻结资金5489亿元,7月18日-7月21日短短4天内发行以大秦铁路为首的5只新股,冻结资金总量更是高达8010亿元。
查阅中国新股发行史:近20年来新股发行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97年大牛市,终结于过于频繁的新股发行;第二次是2001年7月最后一周,当时江汽、茅台等6只新股密集发行,累计冻结资金额创下9286亿元历史最高纪录,拖垮了始于1999年的大牛市;第三次从今年6月开始,高密度的新股发行在争议中涌来。
面对市场的质疑,管理层并不发言辩论,但是新股发行审核照搞不误。上海证券研发中心杨明说:“今年上半年的牛市是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中国股市要做大做强,引进大批优质上市公司才是根本。资金流动性过剩是眼下各界的共识,管理层需要对股市资金面以及市场各方面的反应再做一次摸底,同时也要为下半年更为严峻的融资任务考虑。”
新股申购年收益率超10%
从今年上市的新股来看,一级市场年收益率超过20%。随着申购资金扩容和新股上市涨幅收窄,今后新股收益率可能下降,但考虑到新股发行开闸后发行不断,申购资金可循环使用,预计今年新股收益率在10%左右。
7月25日,沪市上市公司G华光(600475)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同意公司利用间隙流动资金参与一级市场新股申购,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中签新股原则上在其挂牌上市当日卖出。G华光净资产不过6亿元,居然一下拿出2.5亿元进行新股申购,打新股的巨大利润空间由此可见冰山一角。
近日发布“打新”公告的上市公司络绎不绝:G葛洲坝(600068)7月14日发布董、监事会决议公告称,利用自有资金额度不超过2亿元,时间为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参与新股申购,资金的操作仅限于新股申购和中签新股的卖出;G金盘、G宇通、新大洲、G京城乡、G水业、佛山照明、G中企、G华光等一批上市公司,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都加入“摇啊摇”的游戏。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的打新行为必须发布公告,而大量无须公告的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在新股申购市场上频频出大手笔。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发行时,网下申购机构家数是132家;中国银行的申购家数是167家;到大秦铁路申购家数已经达到231家。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新股申购呈现急速增长势头。
保险和理财资金踊跃入市
中国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保险资金眼下正赎回相当份额的基金,直接购买A股市场的股票,其中申购新股是重要路径。记者查阅中国银行、大秦铁路等新股的申购记录,保险资金都是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银行、信托机构也纷纷打起了新股认购的主意。中信银行近日推出一款理财产品——中信银行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号称是“国内首个以参与新股申购为获利方式的银行人民币理财计划”;国联信托日前发行的“国联汇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是主要在股市一级市场上申购新股,通过二级市场上卖出实现收益,该信托计划承诺的年收益率是4.5%。
一些券商的理财产品也锁定“打新股”目标:7月17日开始发行的华泰证券旗下第二只集合理财产品——紫金2号在其投资方向中明确表示,将参与新股申购;东海证券近期发行集合理财产品——东风1号也把申购新股和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作为投资的重要部分……这些理财产品普遍受到普通投资者的欢迎,如具备新股申购概念的中信稳定基金发行了42.06亿。
广发证券分析师万兵认为:眼下新股发行一级市场主要有七大类机构逐鹿。除了股票基金和券商自营资金外,上市公司和外国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保险资金、面向社会公众募集的理财产品,成为数千亿新增资金的主要力量,上周新股申购冻结的8010亿元资金大多来自于它们。大机构的倾情投入,也使新股申购资金节节攀升,资金量有限的散户的中签机会被大大挤压,近期一些中小盘新股的中签率仅万分之几,中签几乎比福利彩票中奖还难。
新股上市普遍昙花一现
新股在一级申购市场受到投资者追捧,但上市后除首日大幅高开并在盘中创出新高之外,随后的日子基本呈现“楼梯状”下跌走势。从6月至今,上市的新股基本上都已经跌破首日开盘价。
全流通后新股发行第一单中工国际更因为遭到市场恶炒,被管理层调查,股价也一蹶不振。江南证券的分析师巫寒说:“中工国际上市首日开盘价17.11元,当天盘中最高价达50元,以31.97元的收盘价、332.03%的涨幅、94.05%的换手率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目前中工国际的股价徘徊在15元左右。许多高价追入的散户被迫成为‘价值投资者’。”
“巨无霸”中国银行的表现更令人叹息,在二级市场上连续半个月来基本上全线收阴,各大投行纷纷向投资者发出“卖出”信号。花旗银行前两天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建议投资者沽售中行,目标价位3.55港元。若投资人相信中国银行的管理团队,则应选择中银香港(2388-HK);若投资人希望持有中资银行,则应选择中国建行(0939-HK)和交通银行(3328-HK),因其估值较低且国内业务涉及面更直接。中国银行目前在沪市的价位已跌到3.5元以下,要涨回3.99元的上市首日开盘价,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近期很难”。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