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秋风
面对本轮房地产调控,房地产商反常地沉默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房地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越来越重视。 相应地,房地产商说话的分量越来越大,在媒体上发言的嗓门也越来越高。在各个行业的商人群体中,他们风头最健。
对于民众,他们公开声称,作为商人,他们就是要优先服务于富人、“成为房奴是活该”。对于政府,2003年央行出台“121”文件后,地产商们强烈抵触,该文件的实施细则最终未能出台,央行的调控努力无疾而终。央行提出的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建议,也遭到他们猛烈的抨击。去年,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房地产商也是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多数反对调控。
但是今年,“国十五条”出来后,他们却沉默了。除了少数例外,他们普遍地拒绝了等着聆听他们意见的媒体的采访,即使在时机完全错误的一个房地产论坛上,他们宁可冷场,也拒绝发表看法。这少数例外则让房地产商看起来像乖孩子:媒体披露出来的房地产商零星的看法、宣言、意见是,支持“国六条”、“国十五条”,并承诺履行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
很反常,但并不奇怪。这轮调控跟去年一样,是行政性调控。不过,跟去年不一样的是,行政性调控的力度明显加强了。比如,这一次,直接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产品结构提出硬性要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天津这两个去年以来市场最为火爆的地方,各有一位高官被查办,而他们分别是两地房地产市场上的风云人物。首创集团的刘晓光被“协查”,更是让房地产大腕们风声鹤唳。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使调控措施再严厉,房地产商们也不敢发言反对了。
这种局面,确实让从前看够了房地产商之飞扬跋扈的民众,出了一口恶气。但是,房价是不是因此就会停止上涨,老百姓是不是因此就会买得起房子,并没有人敢打保票。因为,打击房地产商的犯罪活动、打击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跟房价其实是无关的事情。
当然,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相当严重,房地产开发商违法、违规操作,似乎也不在少数。从保持政府清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角度看,确实需要严格执法。如果市场比较正常,即使房价较高,民众也未必会有太多意见。现在民众不满的,也许未必是房价本身,而是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勾结,向上剥夺征地农民权益,向下合谋操纵土地、房屋供应。
但是,本来这种执法活动应当是日常性的。也就是说,在调控之前,就应当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好像警察每天抓小偷一样。假如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则房地产市场秩序恐怕不会严重失序,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不至于到现在这种地步,住房问题、房价问题可能也未必成为现在这样严重的一个经济与社会问题。
问题就在于,在调控之前,法律在房地产领域似乎失灵了。那么多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却投告无门;谁都知道房地产开发商与相关政府部门互相勾结,但也无人查处。然后是大规模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并且伴随着该领域内的一场打黑风暴。
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但是,这两者其实是不同的问题。房价上涨太快,绝对价格太高,老百姓买比不起房子,是一个市场供需平衡的问题;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合谋操纵,则是一个市场的制度基础问题,是一个司法与政治问题。解决两个问题的措施同时展开,很容易让民众产生错误的联想:以为房地产市场的全部问题就是官商勾结、就是房地产商过于贪婪;以为只要通过打击不法官员、房地产开发商,就可以解决房价上涨太快、百姓买不起房的问题。
事情当然不是如此简单。市场供需失衡的问题只能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市场的正常运转确实需要一个健全的制度基础,但是,这个制度基础,不是单靠抓几个官员、开发商就能完善,相反,需要深刻的制度变革。也即,切断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获取巨大收益的渠道,切断房地产商勾结政府官员的内在激励机制;同时,改革财政决策机制,让政府对部分贫困民众的住房问题承担其应有的财政责任。
行政调控的危险之处正在于,借助行政高压产生的暂时调控效果,会让调控者忽视长期的市场制度基础问题。以为解决了问题,其实病灶始终存在,一旦行政压力减少,同样的疾病立刻再度发作。房地产市场已经反复过好几次了。
本文原题为:打击犯罪与行政调控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