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傅勇
自从2004年5月1日,欧盟接受波兰、匈牙利等东欧10国实现历史性的东扩以来,欧元区的扩张泡沫多过实质进展。直至最近,时间表才算趋于明朗。 不过,结局却是“一家欢喜多家愁”。搅局的通货膨胀
欧盟统计局本月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5月工业产值年增4.9%,高于预期。与此同时,欧元区6月份通胀率依然维持在2.5%高位,并明显高于欧洲央行设定的略低于2%的通胀目标。
经济增长强劲和通货膨胀不仅使得欧洲央行于8月初升息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还让许多热盼加入欧元区的希望落空。
欧盟四个希望在2008年加入欧元区的新成员中,高通胀使立陶宛在5月就成为第一个被欧盟否决的国家。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一样,已提出退出申请,以避免被正式否决。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设定的通胀率“拦路虎”面前,斯洛文尼亚成为欧盟10个新成员国中唯一的幸运儿,得以2007年申请加入欧元区。
分化的申请者
实际上,通胀率只是加入欧元区的“四大门槛”之一,此外,对于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利率等也都有高标准。而新入盟的10个中东欧国家中,没有一个能够加入欧元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未能在这些方面“达标”。
但是,加入欧元区可以增强发言权,避免成为欧盟内部的“二等公民”,并更好地融入欧洲一体化。这些对于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东欧国家来说异常重要。
因此,除了波兰之外,其他9个新成员国都制定了采用欧元的时间表。不过,各国的进展不一。目前,除了斯洛文尼亚,刚刚落马的爱沙尼亚和立陶宛是最接近使用欧元的“第一集团”。出现在“第二集团”的塞浦路斯、拉脱维亚和马耳他正在制订相应的过渡计划,力争2008年加入欧元区。相形之下,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迈向欧元的步伐最为缓慢。其中,热情高涨的斯洛伐克设定了2009年加入欧元区的目标,匈牙利和捷克则希望在2010年使用欧元。
欧元区的厚此薄彼
欧元区作为一个实践中的伟大构想,几年来的运转可圈可点。但是,除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引发的问题之外,如何在政治“分权”的情况下有效地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正在成为欧元区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
其中,如何使得《马约》的白纸黑字成为可以“置信”的政策约束变得至关重要。对照《马约》,目前欧元区12个成员国当中也只有爱尔兰、荷兰和芬兰3个国家全部达标,其他成员国均有单项或多项无法达标的问题,使得成员国违反《马约》规定成为近年来欧元区的一大难题。
按规定,欧元区成员国如果无法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要求改善公共财政,就应面临巨额罚款,数额可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0.5%。但是,由于最终的决定需要获得多数成员国的支持,高昂的谈判成本和各国的小算盘使得这些惩罚规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从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对欧元区国家“违规”束手无策的欧盟委员会只能将严格的标准施加在申请加入的“外部人”。这种对欧元区成员国和申请国厚此薄彼的做法很自然地引起了欧盟新成员国的广泛不满。在立陶宛加入欧元区的申请遭拒后,波兰、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和斯洛伐克等欧盟新成员国曾经一致公开表示欧盟对新入盟国家加入欧元区的标准过于严格,大多数新成员国目前根本无法达标。
显然,让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申请国承担欧元区正常运转的成本是不合理的。本质上而言,在即便是在欧洲这个经济水平较为接近的经济体,要想找到对所有成员国都有利的、理性的经济政策,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的是,无休止的争吵将与欧元区共存亡。
值得联想的是,有迹象表明亚洲近期正在积极探寻货币合作的道路,在这一方面,欧元区业已彰显的利弊得失可资借鉴。或许,三思而行才是中国和亚洲的明智选择。
资料:《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的,通过了这一条约。条约为成员国加入欧元区设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也保障了欧元区的经济稳定。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