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和借鉴来自国外有益的经验。笔者关注和分析了包括美、英、法、德、韩、荷兰、丹麦、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其中有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启示作用。 学习和借鉴这些成熟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有利于弥补不足,少走弯路,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国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及成效
    在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中,韩国、荷兰、丹麦、德国和澳大利亚具有代表性。与美、英、法等国不同,他们都是以小农经济或以小农场经济为主的国家,都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国家投资为主导,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改造,带动新农村建设并各自形成特色。
    (一)韩国新乡村运动带动城乡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韩国国土面积9.9万平方公里,耕地168万公顷,不足吉林省的三分之一。人口4770万人,高于吉林省人口76%。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倡导和兴起了新乡村运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本世纪末收到了明显成效。1970年韩国的农业人口为1440万人,农业总产值只有77.7万美元;1997年农业人口减少到450万人,农业总产值增加到2844.7万美元;农业创造的增加值由1970年的58.3万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2009.7万美元。2001年,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到7.7%。1970年农户平均收入为248.54美元,1998年达到19897.10美元,并且在此基础上逐年稳步增加。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也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二)荷兰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造了奇迹
    荷兰的国土面积3.3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吉林省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1622万,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但荷兰却是位列美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1980―1999年,荷兰农产品的净出口值从44亿多美元上升到142亿多美元,甚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2年,荷兰农业及其相关的加工、运输、销售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为526亿美元,农户的平均收入达到5.36万美元。
    荷兰的农业奇迹得益于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走重视科技、优化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道路。正是由于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才使得荷兰从传统农业弱国发展为现代农业强国。
    (三)丹麦重视发展高效创汇农业取得显著成效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耕地255万公顷,人口539万人,属于人少地少的国家。丹麦长期致力于发展高效创汇农业,农业经营向高度集约化、专业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并超出预期目标,成为强质农业、高效益创汇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典型代表。
    丹麦人均肉类占有量世界第一,猪肉出口世界第一,1998年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417公斤,近几年来,猪肉出口保持在70万吨以上,创汇在22-23亿美元,一直在欧盟和世界高居首位。
    丹麦的人均谷物占有量居世界首位。1998年达到了1766公斤。丹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种子出口国,牧草种子驰名全球,草种占世界份额的20%。丹麦的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1998年农业劳动者占总人口的4%,生产的肉类占世界的0.92%,谷物占世界的0.45%,人均GDP排名多年都能进入世界前5名。2002年人均GDP达3.27万美元。
    (四)德国"城乡等值化"建设农村效果明显
    "城乡等值化"是德国新农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是指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等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实现与城市生活相同等值的目的。"城乡等值化"建设最早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始,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开发农产品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通过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生态农业,保持传统文明使农民与农村共同发展,因此被称为"巴伐利亚经验",以后逐渐向其它州和国外传播,收到较好的效果。各国的许多自然村建设得益于"巴伐利亚经验",我国的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在南张楼村也在开展这一项目的合作,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独特尝试。"巴伐利亚经验"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创新和试点建设提供了参考。
    (五)澳大利亚以粗放与集约并存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澳大利亚是资源丰富而人少地多的国家,其农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较低的土地产出率却造就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全国2400多个各类生产合作社,有十来户组成的,也有上千户甚至几千户组成的,形成了以粗放和集约并存提高生产率为主的农业发展特色。
    2002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生产小麦65吨、大麦34吨、高粱1480吨、大米3.3吨、油料7.8吨、糖原料13吨,农业劳动力人均GDP高达47362美元,劳动生产率比美国高51%,比英国高155%。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对吉林省生态农业建设和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国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经验
    韩国、荷兰、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在长期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启示,特别是韩国的国情、农情、文化、习俗、人文、地理都与吉林省非常相近,许多经验更值得吉林省参考和借鉴 。
    (一)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立法
    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许多国家在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例如,韩国历来重视农业农村立法,它以《农业基本法》作为农业宪法,同时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水产、畜产、山林、土地改良、耕地保护、农产品价格、批发市场、治山治水、农业机械化、农业组织、农业银行等一百多部法律。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韩国还先后制定了《农村振兴法》、《农村近代化促进法》、《农渔村发展特别法》、《促进农村所得源开发法》、《农渔村电气化促进法》、《农渔村振兴及农地管理基金设立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确保了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各环节和新乡村建设各项事业都有法可依,走向了依法治农治村的道路。较为完善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新乡村运动的顺利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二)加大政府投资和融资支援
    各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以财政投资和融资支援为后盾的。欧洲国家的普遍作法是建立基金会,以基金会这种金融机构为主体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特别是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如德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改造和建设,并由农民参与项目决策、设计、监督和实施。产业的开发有基金会等股份制金融机构协调和扶持。韩国新乡村运动则采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和乡村集资的方式,为避免划拨财政经费后层层被消化和削弱的现象,中央财政由中央新农村领导小组直接负责,通过专款专用、专款配套、直接到村或农户等各种方式,建立合理的财政投入管理体制。
    韩国还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农协兼有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农协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的资金中75%来自农民的存款。此外,政府和民间团体都设置了专项基金,专门为一些有困难的农户提供使用担保。
    (三)充分发挥农业协作合同组织的作用
    丹麦农业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经验就是农业生产的经营组织机构实行的是一条龙的乡镇企业式的合作社形式,这样在购销中取消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已成为一个或几个合作社的成员。目前75%的农业生产都是通过合作组织完成和走向市场的。澳大利亚农业中各个产业几乎都设有农协的行业分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德国非常重视农业合作组织,德国是世界农业合作社的发祥地,1867年就有《合作社法》。荷兰有许多"行业协会"、"商品协会"及各种技术性组织,在沟通信息、教育、研究和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韩国的农业协作合同组织(简称"农协")是由国家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是全国性分级网络型经济组织,是政府与农民间的桥梁与纽带。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具有从事流通(农产品产地中心、货场、冷藏库、包装、销售)、加工(农副产品加工)、购买(肥料、农药、农机、农耕用品)、金融(储蓄信贷)、福利(意外保险、农村医疗)与指导(培训农民、普及推广技术、供应良种、传播农业信息、开展国际交流等)多种职能。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在保证政府对分散农户的宏观调控与指导,组织农民按照自助自立原则进行互助生产和联合销售等经营和管理活动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遵循"三农"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各国为推进工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完善和细化,因此才能使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地发展。韩国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韩国新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包括了改善居住环境、调整产业机构、新技术推广和教育、增加农民收入、组建农民协会、创办农协银行、妇女组织的建立、培养创业型农民、选拔农村负责人和指导员、发展农村旅游、城乡交流、文化建设、农村福利制度、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产品贸易、有机农业等广泛内涵,但始终是以农民为主体,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和过程,新村运动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是与新乡村运动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的,是通过政府与民间的互动作用实现的,这一直是韩国新乡村运动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韩国对农业所需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全力保证供应。并采取了整理耕地、开发水利、改善排灌设施等农业综合开发措施;加强了农作物和家禽的良种繁育、推广和普及,加快了温室栽培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普及;调整农产品价格,推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绿色农业、商品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不断开发非农收入来源;在大中城市兴建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速农产品在全国的流通,并实现了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
    (五)开发和调动农民的首创精神
    开发和调动农民的首创精神是韩国新乡村运动的创举。韩国新乡村运动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唤醒和调动农民的自立、自强和创新精神。从运动初期由政府支援扶助的"官主导"转变为由农协以及科技教育和民间部门推进的"民主导"的农民自发致富运动。
    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做到勤勉、勤俭、节约、自助与合作,满怀信心地建设新农村,韩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向农民反复宣传建设新乡村运动的性质和目的,提出"只要干,我们也能成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等口号,使广大农民在参加的过程中感受到建设新乡村是让农民和农村富裕起来的运动。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新乡村运动,但不包办,让农民自己办事,自己管事,注重激发农民在建设新乡村运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现和发挥农民的自身潜在能力,包括创意、策划、组织、管理、维护、改善提高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政府还依靠奖罚政策,对自己努力、合作的村庄给予支持,对不努力、不合作的村庄不给予援助,唤醒其自助、自立精神。政府将全国的35000多个村庄分为基础村、自助村和自立村三种类型,这种划分使农民们产生一种如果掉以轻心,全村就会落后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种氛围培养了农民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韩国1981年的增收目标在1977年就已经提前实现,全国35000多个村庄有98%成为自立村。
    (六)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
    各国都非常重视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丹麦的农民是具有高度文化知识水平的职业。任何没有受过农业基础教育和务农实践及没有获得"绿色证书"的人都没有资格当专业农民。通常需要5年的学习时间才可获得绿色证书。荷兰发达的农业教育体系以及由此培养出的高素质农民,对荷兰农业的成功起到了核心作用。随着科技更新的加快,农民接受终身培训在荷兰已成为现实。荷兰的农民职业教育十分成功,各地区的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完全向社会开放,荷兰农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比皆是,有些农民甚至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澳大利亚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是远程教育规模大、层次多、范围广、开放程度高。目前,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韩国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农协。农协在指导事业中有较大的比重是对农民进行培训。从培训农民、农民继承人、专业农民、农协工作人员到各级农协的领导。由于施教的对象是农民,在培训方式上,主要利用录像带、光盘等音像教材和广播、电视、英特网等现代远程教学媒体,采用自学和面授结合及现场实践等方法,充分利用农业大学成教院、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等农校、农广校、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适应了当时"穷国办大教育"的国情。在培训形式上,有3-5天的短期培训,也有长期的正规学历教育,有不脱产、半脱产培训,也有全脱产培训。 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民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正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农民和农村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了解农村、农业和市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因此才能为本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对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虽然各个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方式、经验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依赖于三方面的力量,一是政府扶持,二是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三是"三农"的自身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都非常重要。从吉林省来看,加快新农村建设,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引导,扩大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的自立、自强和创新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将中央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具体行动,还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目前,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具有良好和坚实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吉林省正处在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建立新型工业化框架阶段,还不可能象发达国家那样过多的依靠工业或城市的单项支持和各级财政投资,今后更多的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和"三农"自身发展来完成。因此,调动社会力量和农民自立、自强和创新精神尤为重要。要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使广大农村干部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及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自发的组织行动起来去策划、改进、实施和创造。要通过各级政府宣传、倡导、扶持、示范、带动,使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到村、社和农户,深入农民心中,发挥农民的自身潜力和创新精神。韩国的经验启示我们:认知和传承是新农村建设能持续发展实现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样重要。
    (二)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农村新经济组织
    国外的经验表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问题说到底是组织问题,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虽然我们达不到韩国农协那样能够包办一切的组织化程度,但对我们的启示非常重要。因此应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农民协会、商品协会、"公司十农户"经营组织、互助组、家庭农场、以资金、技术、土地、机械入股的民营农场等,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作用。同时要注重转换政府农业管理职能,加强农业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尽快从行政管理过多中解脱出来,把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交给农民和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来办。特别要在全国人大《农民专业组织法》通过后,结合吉林省实际,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条例、章程,创造更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向农民投资是国家对农民、农业和农村最有效的支持。近年来吉林省的农村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70%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说明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潜力还很大。荷兰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三位一体"的组织体制,给荷兰农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丹麦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实际农业应用的周期仅为一年,效率极高。澳大利亚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农业科研及推广的作用,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尽快商业化。韩国的三级农业服务机构集行政、科研、推广和培训为一体,统一管理、程序简化、领导集中、统筹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部门之间的摩擦和推诿,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农业教育科技推广组织体系之一。这些经验都值得吉林省学习和借鉴。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和更新会加快,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会越来越高。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尽快建立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长效机制。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基础研究在重要领域优势的基础上,对一般应用性开发研究要大胆推向社会,形成多元化的科研推广体系。要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于农业科技领域,参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观念和技能,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和普及,以高效的运作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力的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要的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吉林省虽然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一村一个大学生的"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 已开始实施,职业院校也逐年扩大面向农村招生,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中,吉林省已完成对24.4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同时还有"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农民绿色证书教育、科教兴村教育等富有创意的设计和运行平台。但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据调查,目前吉林省670万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占3.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1.3%,初中文化占55.2%,高中文化占7.9%,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2%,在现有劳动力中,受过技能培训的仅占14.4%,想接受培训的占51.7%,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职业技能方面,我们与许多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推广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企业都可以在农民职业教育中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应借鉴国外农民职业教育的经验,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树立现代职教观念,创新农村职教事业。
    一是要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投资、民间集资、社会赞助等多元投资体制。
    二是整合现有涉农部门和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实行工学交替、半农半读、分段培训等多种形式和专家下乡、远程教育、田间演示、农民夜校等灵活的培训方式,特别是充分利用农校、农广校、县乡农技站、农经站以及广播、电视、光盘录像等开展经常性培训。
    三是创新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主动探索,大胆试验,建立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产教研结合,针对本地实际,办出不同特色。
    (五)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形成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更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韩国"新乡村运动"采取政府投资和乡村集资的方式,历届政府都始终高度重视并努力实行。即使如今农村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已无太大差别,韩国仍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韩国政府决定2004年到2013年十年内投入119万亿韩元(1美元等于1030韩元),其中2004年到2008年50.51万亿韩元的规模和融资,剩余68.49万亿韩元将于2009年到2013年的5年内完成。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有发展高效强质农业的基础条件,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又要另辟蹊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来支持农村建设,使工商资本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要建立政府、社会力量和农民自身多元投资机制,要引导先进的经营理念、技术和民主管理方式等社会资源进入农村,共同形成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六)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助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美、英、法、德、丹麦、荷兰、澳大利亚都是农业信息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阶段后开始启动的,而吉林省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因此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会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和叠加效应。
    一是要探索适应农村发展特点,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鼓励引导电信运营企业、涉农部门开发农村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服务信息,引导电子企业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
    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特别是要整合行业现有资源和成果,加快推进重点产粮县、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通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涉农远程教育系统,提高农民信息能力。结合吉林省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电话、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推广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民通过信息服务得到实惠。
    总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来参照,需要我们结合本省本地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指导,紧紧依靠广大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就能够实现较快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吉林新农村建设的前景会一片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