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社区医疗服务队到街道为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为了给市民提供快捷、便宜、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广州将对社区医院进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推行“收支两条线”,不逼社区医院搞“创收”;并向社区医院单独配送无利润“零差价药物”,社区医院药价将大幅降低。
在昨天举行的羊城论坛上,“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引起了与会各界代表的热烈讨论,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传誉出席了昨天的论坛。
记者舒涓 通讯员穗仁宣
社区医院出路解决方案
年内试点推行社区医院独享“无利润药物”
为了维持生计,很多社区不得不通过“治疗”来“创收”,而白云区棠景街社区服务中心王灼涛院长对此的评价是:“社区医院要创收就可能对检查和药品开单‘卡’得比较松,但它为居民看病治疗收高价最终是自取灭亡”。
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昨天表示,为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生存问题,广州将推行“收支两条线”进行扶持,不逼社区卫生院搞“创收”,相关规定正在起草中,即将召开的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会议有望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另外,广州准备同时推进的改革是,实行政府干预,通过简化包装、减少供应渠道等办法,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配送无利润的“零差价药物”。黄炯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政府干预,相关药品生产、经销企业和社区医院都不以药品盈利,届时社区医院的药价会明显低于目前大医院的价格,这一改革今年内将在试点内推行。
黄炯烈透露,广州市民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也即将从目前的10元每人提高到20元,这些经费会对社区医院服务的居民数量、质量以及服务项目等进行评价后划拨。
社区医院为居民贴身服务生意红火有先例
市规划局代表介绍,广州市要求居住区每5万人口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2000~3000平方米,每1万人口设立1个卫生服务站,占地300平方米,均匀布点的社区医院可以让患常见病的居民在家门口看诊,并能提供便捷的上门服务。天河区一位居民代表昨天在论坛上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只要社区医院技术上有保障,我们就愿意去社区医院。”另外,她还希望社区医院服务人员“更温和、更贴心,提供服务更方便一点”。
记者了解到,林和街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定期提供义务健康咨询,组织对糖尿病、高血压等多发病的预防指导;法政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重点推出“院前服务”,社区医生进社区分片管理,对11万多居民重点关注0~7岁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服务细化有针对性;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家庭病床科,每天都有几十个病人,生意红火……这些都是广州市社区医院比较成功的案例。
王灼涛认为,社区医院真正服务好居民,有了社会效益之后,自然会带来经济效益。他认为,大医院不做的家庭病床、保健、针灸推拿等项目,都能吸引居民。
社区医院生存现状探讨
社区医院“沦落”卖凉茶vs大医院门诊不堪重负
广州市政协去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广州市1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至少有一半是亏损的,有的亏损达50万元/年。出席论坛的白云区棠景街社区服务中心王灼涛院长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以前有的社区卫生院靠卖一号药、二号药(“家庭用品”代称)维持生计,现在有的社区医院为养活自己,只能卖凉茶。
而与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相对比的是大医院不得不面对市民看诊“一窝蜂”。全国人大代表、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表示,大量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市民对大医院的“盲目追捧”,省医去年门诊量达276万人次,其实相当一部分都是可以在社区医院解决的问题。“如果患者在病情轻微的早期能在社区医院解决问题,可以大大节约看病成本。”
而截至去年底,广州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以上已经纳入医保范畴。
现行医保政策不利于鼓励居民首选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自身软硬件条件差是难吸引客源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州市人大代表杨承华表示,因为历史欠账太多,财政拨款对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连医疗人员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很难留住人才。他调研发现,荔湾区好几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是“场地小,又脏又黑,医疗器械也很短缺,居民都不敢去”。
医保政策的导向有误也是必须关注的问题,根据广州目前的医保政策,市民越到大医院看病,医保报销的比例越大金额越多。杨承华和不少代表认为,这一政策无异于鼓励享受医保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扎堆,其实可以通过正确的医保政策引导,真正落实社区首诊负责制,让居民首选社区医院。
还有社区代表指出,社区医院有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生指导等六大功能,但大家目前只关注其看病治疗一项,仍将社区医院定位为治疗为主,混淆了社区医院和大医院的定位,而前者在这方面是完全无法和大医院竞争的,很难吸引客源。
社区医生要变“家庭医生”为居民“管理”健康
代表们认为,社区医院在治疗保健方面应以发展基本预防功能为主,不能像大医院那样追求“高精尖”,要明确社区医院其实不是“医院”,服务的是健康和亚健康人群,院前院后服务是重点。
王灼涛说,大医院以治疗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症为主,而现在大家简称的“社区医院”其实正确的定位应恰如其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医院管居民的住院治疗,而院前院后则是社区医院的服务重点,作为大医院的“助手”,双方正好优势互补。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社区全科医生要深入社区变“家庭医生”,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全程连续健康管理。
他解释,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最重要,可以从居民出生一直管到离开人世,社区医生发现居民身体有什么非健康因素,可以建议其做对应的保健和进行及时治疗,将主要精力投入疾病预防,这才是社区医院的主要工作,对看病成本也是大大的节约。不过他也坦承,这在现阶段还面临着巨大困难:他所在的服务中心要服务15万人口,入社区、宣教都要成本,而且,对居民建档还是一大难题,大家还比较排斥医生“家访”式的建档方式,只有等他们来到服务中心,才能为他们一一建立档案。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