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思睿 发自武汉
    尽管在谁是中部“龙头城市”的争论中,武汉对外一直保持低调。但该市最近出台的数份关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文件,字里行间难掩对中部“头把交椅”的渴望。
    7月28日,武汉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意见》(下称《意见》)。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当天表示,武汉要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意见》具体包括六大战略目标,每项都以“国家级”标准来要求武汉: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医药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基地;建成华中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中心、流通中心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性市场;提升该市在中部及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枢纽地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据悉,在此次市委发布“动员令”前,武汉市长办公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下称《规划修编》)。这份正在按法定程序报国务院审批的规划,缜密地描绘了武汉在未来5~15年的“成长”轮廓:常住人口将由去年底的858万增长到2020年的1180万人,形成一个主城,崛起吴家山、蔡甸、常福、北湖、阳逻、盘龙等11个新城及14个中心镇、30个一般镇。其中,11个新城将重点布局工业、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成为承担分流主城人口、转移农业人口的职能。
    《规划修编》提出,到2020年,武汉将建成13条高速路、13条骨架性城市主干路组成的“双快”干线路。届时,公共交通将在主城区出行方式中占比超过35%,其中轨道及快速公交的比不低于30个百分点。
    7月29日,刚刚在北京参与评审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送交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一个省或一座特大城市的规划,也应为周边其他城市带来“多赢”效应。从城市圈的功能一体化角度而言,武汉的相关规划不是孤立的,应该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其他八座中等城市起到带动和辐射的作用。
    武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科学专家则说,《规划修编》中仅交通枢纽建设与改造给武汉带来的经济流量就不可估量。新建一条高速公路能为起始节点地区带来每人每公里约0.5元的现金流。在中远期规划中,武汉将自己定位于区域及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枢纽,这除了需要与周边城市的交通做好衔接外,对武汉市区、郊区的交通也是一次提升的机遇。此外,交通大型站点周边的商业网点布局,还将刺激相关产业链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