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巨头如何应对此次“工会风波”,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从劳工权益保护和企业自身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本报记者 王英
10月末,沃尔玛、柯达、三星、戴尔、肯德基、麦当劳等
一批知名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被点名批评。 提出批评的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部分人大代表,批评的理由是这些著名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却一直没有建立工会组织或是工会组织不健全。
这条消息经由新华社传出更加表明了政府相关部门对此事的关注和重视,也迅速引起舆论的全面跟进。这些跨国巨头如何应对这次“工会风波”?《财经时报》为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博士生导师常凯教授,常凯从劳工权益保护和企业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对此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辩解的理由能否成立?
《财经时报》:面对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公开批评,以及媒体频繁的追问,一些企业终于开始开口讲话,不过他们的“辩解”竟然惊人地相似,比如,“职工自愿结合,企业无权组建”、“没有组建工会的惯例”。您认为这些企业为自己辩解的理由能够成立么?
常凯:从法律上讲,企业方的确没有组建工会的义务,或者说,企业方也没有组建工会的权利。在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老板自己成立工会是违反法律的,因为那样可能会形成老板控制工会,工会代表老板利益的危险局面。成立工会只能是工人的权利,但是企业却有义务支持工会组织的成立和活动。这种义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作为义务,即工人在自愿成立工会时,不得干涉阻挠;二是作为义务,即企业必须依据法律为工人成立工会和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跨国公司投资者与中国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很不平衡的,所以一旦投资者发出一种“我们不欢迎成立工会”这样的宣示,那么作为劳动者个体,是没有谁愿意拿自己的饭碗做代价去冒险同老板谈组建工会问题的。因此投资方这种明显不欢迎的态度实际上已经给劳动者形成了压力,影响了劳动者组建工会的想法和行为。
而以“没有组建工会的惯例”为由拒绝组建工会,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企业惯例不能高于国家法律。不管企业有何惯例,都必须要服从和执行投资所在国的法律规定。
为什么拒绝工会?
《财经时报》:根据《国际劳工条约》和中国的《工会法》规定,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那么这些跨国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不鼓励工人参加和组织工会组织呢?他们持这种反对态度的根源是什么?
常凯:工会是代表劳动者利益的组织,维护的是劳动者的权益,成立工会是体现工人自己的权利,即工人在企业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劳动力,他们还有权利参与工资等劳动条件的决定,即劳动力的议价权。因此有了工会以后,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就不能对劳动者的管理形成垄断,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要受到工会组织的制约。因此从本质上来讲,所有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于工会都是有抵制情绪的,因为工会组织会对他们的利益和权利构成牵制和制约。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不愿意或不鼓励工人建立工会的原因主要也是出于这种抵制情绪,因为他们担心外部力量介入企业的管理,担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受到工会组织的牵制和制约。
另外,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是这些跨国企业不愿意建立工会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中国的《工会法》第42条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经费”。但这部分经费实际上是税前列支打入企业成本的,并不是企业的利润,而是劳动力成本中工人的社会组织费用。但是过去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所以这部分经费都是由企业直接划拨给工会,这种办法在国有企业有其合理性,但在私企和外企这种做法是否合适还需要再研究。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下,通常是企业把这部分钱交给员工,再由员工交给工会,这样工人与工会就有了经济上的联系,而不会让企业觉得好像是自己出钱组建一个与自己对立的组织。这当中确实有一个法律完善的问题,但既然现行法律目前这样规定,跨国企业也应该照此严格执行。
如何度过危机?
《财经时报》:沃尔玛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工会问题的危机了。因为拒绝组建工会,上海市政府已经拒绝了沃尔玛在上海的投资请求。而这一次被点名批评到的几家跨国企业也由于这件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他们的品牌形象和政府关系也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你认为这件事会对这些跨国企业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常凯:在工会问题上对抗投资国的法律,对这些跨国企业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些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本身已经获得很高利润,但是在企业内部却不考虑工人权益问题,这样会让消费者感觉这些企业是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从长远角度来讲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形象。
《财经时报》:您认为成立工会对这些跨国企业的管理来说有没有积极方面的意义?您认为跨国企业最后要让此事如何收场,他们会如何度过这次危机?
常凯:工会对企业来说,也不是仅仅有牵制和制约作用,实际上工会的存在对于企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一些大的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都会组建工会组织,因为对劳资双方来说,工会对于消解彼此间的矛盾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这些非常了解国际惯例和国际劳工公约的跨国公司,完全没有必要拒绝工会。
而这次中华全国总工会明确提出自己的态度,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也会形成一定的政治压力。在这样的政治和法律环境下,这些跨国企业虽然不一定能够迅速做出妥协,但至少会在态度上更谨慎一些。如果这些跨国企业最终在态度上有了妥协,像他们所表示的那样,不会阻挠工会的建立,那么上级工会组织应该借此机会深入到这些企业内部,从员工入手,多做员工的工作,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这样此次跨国企业“工会风波”也就会以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收场。
“反工会”运动步步紧逼
那些在中国受到指责的跨国公司,实际上在美国也一样实施了反对建立工会的政策
本报记者 刘柳
在10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一份有关《工会法》的执法检查结果后,尽管那些在华多年均未组建工会的跨国公司,如柯达、三星、沃尔玛、戴尔等被冲上了风口浪尖。但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看到这些企业有组建工会的打算。
“事实上,这些企业在美国也一样实施了反对建立工会的政策。”美国利海(Lehigh)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托马斯·海克拉克(Thomas Hyclak)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
工会机会主义者?
尽管在中国没有工会,但柯达并没有成功做到在世界各地都将工会挡在门外。2004年9月中旬,在柯达宣布关闭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两个工厂从而导致600个员工失去工作后,这两个工厂员工所在的酒类、服务业和其他职业工会对此非常不满。两周后工会代表员工与公司协商,为员工争取到了更优厚的安置。
而柯达中国员工相比之下要不幸得多。由于没有工会的庇护,如果出现相似的情形就只能被动接受公司的所有安排。对此,柯达中国公司的解释是从未反对成立工会。之所以没有工会,那是员工自己的决定。
与柯达的机会主义相比,沃尔玛在全球都坚决实施了不组建工会的惯例。据悉,尽管此前沃尔玛因为类似的问题曾遭到美国“国家劳动力关系委员会”连续28次投诉,但沃尔玛并没有打算让步。
2004年11月2日,在参加完由沃尔玛出资100万美元捐赠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建中国零售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之后,面对记者针对沃尔玛“工会危机”的提问,沃尔玛全球总裁、CEO李斯阁(Lee Scott)并没有明确表态要在中国公司建立工会。“沃尔玛并不是反对工会,而是从支持员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他说。
事实上,即使李斯阁的说辞是对的,反对组建工会也给沃尔玛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数年来,工会是代表职工和雇主谈判的重要力量。与美国同行业其他被工会保护的零售超市相比,沃尔玛给予员工每小时的收入要少得多:只有9美元,而其他零售超市则是19美元。
三星和戴尔公司显然也乐意在没有工会存在的情况下运作。“虽然工人有权利要求一个工会来代表他们,公司同样有权利要求就此进行工会选举,并且积极造势破坏选举。”海克拉克评价说,“如果公司在员工还没有实现选举一个工作作为自己代表的情况下,就愿意与该工会谈判,那倒成了一大新闻。”
弱势中的博弈
对于有些公司声称之所以没有工会那是员工自己意愿的说法,海克拉克介绍说,在美国,工人可以通过两个关键的阶段成为工会成员。首先,核心的员工和工会组织者必须能够成功游说至少30%的员工,向他们灌输工会能代表他们为争取更高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的主张。接着,如果已经有一个工会能够代表该公司的员工,他们就可以规划进行选举了。“工人的意愿在成立工会的过程中作用很大。”海克拉克承认,但是同时认为,“这个过程也要受到公司的各种影响。”
如果公司不想成立工会,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阻挠措施。比如许诺付给员工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避免他们成立工会;在公司内部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对付工人的不满和抱怨。“只要能做到让工会组织者无法向员工指出成为工会成员的种种好处,这些人就不能做到成功组织员工。”海克拉克说。
即使宣传加入工会的活动已开始,公司一样有对付的办法。公司可以告诫工人若加入工会,就不可能提高现在的福利;如果依赖罢工或者其他危害工作安全的办法,事情会变得更糟。有些公司甚至利用不合法的办法,比如解雇或者离间工会组织者,并且威胁如果工人为加入工会而投票,将受到报复。
“但是组建工会就能代表工会一定能成功吗?”美国律师事务所Proskauer Rose合伙人、原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劳工部秘书劳伦斯·劳伯(Lawrence Lorber)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质疑。
海克拉克也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工会代表未能在职场上起什么作用。他说:“成功的工会必须要找到与公司管理层合作的方法,在提高生产力、质量的同时,帮助员工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安全的工作。” 无法重回五六十年代
2004年11月2日,德国大众员工因不满裁员和减薪,一万名工人举行了罢工,结果造成3家加工厂的停产。在经过长达27小时马拉松式的谈判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与其工会达成协议:以不加薪代替裁员。
尽管这是继1997年通用汽车员工87天的罢工、联合包裹服务公司卡车司机15天罢工后工会的又一胜利,“但我不认为工会能回到上个世纪50或60年代。在美国,罢工少有发生,那些通过工会希望得到‘更多’好处的概念已经不再属实了。”海克拉克说。
事实上,大众公司的谈判代表约瑟夫·费德里斯·赛恩表示,实施新协议后,公司从2006年到2011年可节约10亿欧元的人事开支。
劳伯认为,今天工会的声音变得相当微弱。现在,在美国私有经济部门,只有10%的员工加入工会,而上个世纪50年代这个数据是将近1/3。白领工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加工行业,而加工业以前一直是工会的主要力量源泉。
但是同时,组建白领工人加入工会相当困难。因为这些人收入很高,如果对雇主感到不满的话,可以比较容易调动工作。“除了医疗保健外,到现在没有组织这些白领工人的成功先例。”海克拉克说。
不过劳伯对工会的前景稍感乐观。“或许随着业务外包和裁员而导致的职业危机,能够让这些人对工会有兴趣。”他预测说,“随着经济的衰弱,员工很可能在已经组建了工会的领域加强努力。同时,在银行、保险和技术公司这样工会不常见的地方,工会正在出现。”
美国劳动部的统计显示,增长最快的工会成员是女人、少数民族、白领这些以前没有参加工会的人。同时,根据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55%的工人通过美国劳工关系局加入工会,其中27%是有色女人。在成为工会成员的152000多名妇女当中,有58000名是专业人士。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