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央视国际-经济半小时》)
从今天开始,《经济半小时》栏目将推出“重访大别山、建设新农村”系列报道。15年前,我们中央电视台曾经组织了“大别山革命老区行”,敬一丹、赵赫以及几十位记者分别前往地处鄂豫皖革命老区的湖北黄冈、河南信阳和安徽六安,报道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情况,当时我们去湖北黄冈的麻城穿的是件白色圆领衫,“饮水思源”,四个字,表述了当时的感受,湖北黄冈的麻城,是革命老区,黄麻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敬一丹采访了一位叫胡大清的乡村教师,胡教师17年坚守在只有他一个人的教学点,无怨无悔,15年之后,我们中央电视台再次组织了“重访大别山、建设新农村”的特别节目,再次来到了湖北省麻城,15年,大别山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胡大清老师还坚守在他的教学点吗?
胡大清17年的教书情
在通往我们采访的目的地,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村的道路上,当年只能步行的小路,如今已经通上了汽车,但是,从公路尽头到喻家畈小学教学点,还要走一两公里崎岖的山路。
敬一丹:“1991年我们来采访胡大清老师的时候那学校好象是在下面。”
麻城市三河口镇中心学校校长辛时国:“对,那时候在江边。”
同行的人说,1991年来采访时的教学点已经撤掉了,现在的学校是红瓦白墙的两层楼房,胡大清老师工作的地方。
敬一丹:“这就是下面那个牌子,这个太熟悉了,15年前我看到的,那个牌子就是这个。”
看到这个牌子,敬一丹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了15年前。
1991年我们摄制组一行就是坐着木船,穿过三河水库,前往胡大清老师的教学点,当时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远处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平房就是胡大清老师的教学点。
“敬记者,都到教室去。”
这个带着一脸腼腆的人,就是胡大清老师,他一个人在这个只有三间小平房的教学点,已经坚守了17年,在欢迎仪式上,生性羞涩的胡老师都忘记了已经背好的欢迎词。
在随后的几天里,敬一丹和胡大清老师一起为孩子们做饭,还和孩子们一起听他讲的数学课,胡大清老师从20多岁,开始一个人在这个教学点,既当老师,又当保姆,他不仅要教会孩子声母、韵母,加减乘除,还要给孩子们烧水做饭。
敬一丹:“那你忙的过来吗?又上课又做饭的。”
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小学教学点老师胡大清:“慢慢的安排,每天上午上三节课,第四节课学生自习,我就做饭了。”
敬一丹:“也没有帮手?”
胡大清:“没有帮手。”
胡大清老师给孩子们的午饭是白米饭就咸菜,有时胡老师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咸菜留给学生。
一个和澡盆差不多大小的小船,当地人称它为小渡盆,在胡大清老师的学生当中,有十几个孩子住在水库对面,为了保证他们能按时上学,胡老师就用这样的小渡盆每天早晚接送他们,不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17年从未间断过,小渡盆换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胡大清老师却始终坚守在这里。
又是15年过去了,不知道胡大清老师是不是还在划着他的小渡盆?
敬一丹:“胡老师现在还在学校吗?”
辛时国:“等一会就来了,他要知道你过来,他太高兴了。”
敬一丹:“他现在怎么样?”
辛时国:“他现在身体要比原来差一些。”
辛校长告诉敬一丹,胡大清老师的眼睛去年底刚刚做了白内障手术,暂时不能教课了。
辛时国:“胡老师,敬记者找你。”
敬一丹:“胡老师,15年没见了。”
再次相见,胡大清老师依然是一脸的腼腆。
敬一丹:“你有点变样了,原来不戴这样的眼镜。”
胡大清:“得病了,得病了。”
胡大清老师告诉敬一丹,去年底他的眼睛开始疼痛模糊,但他仍坚持着给孩子们上课。
敬一丹:“当时最严重的时候,就是手术以前,你眼睛什么情况?”
胡大清:“对面学生看不到。”
胡大清老师一直坚持着,直到无法再上课,他才去医院做了手术,手术之后,尽管无法上课,但是胡老师的心却始终在教室里,每当自习课的时候,他总要到教室里转一转,给孩子们辅导辅导作业。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要给孩子们打好开水和洗碗的水。
到了晚上,胡大清老师又要哄着孩子们睡觉。
胡大清:“胡志伟,做个美梦。”
敬一丹:“胡老师每天都要来看看这些孩子?”
胡大清:“每天基本上来一次。”
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山路非常危险,有些年龄小的孩子就无法来上学,胡大清老师怕孩子落下课,常常冒着雨把他们接到学校。
周末放假的时候,胡大清老师又划起了他的小渡盆,看着渐渐远去的小渡盆,敬一丹想起当年坐在胡老师小教室的孩子们,15年过去了,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呢?
其实在前往麻城市的路上,敬一丹就一直在回想着当年麻城的样子,也在想象着它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可是一进入麻城市,我还是有点不认识了,马路变宽了,高楼变多了,路过一个工地的时候,同行的人说,这是沪汉蓉快速铁路,其实在1991年去麻城的时候,京九铁路还没修到那儿呢,15年过去了,变化的不仅仅是城市,还有这里生活的人们,那么当年胡大清老师的孩子们,是留在了大别山,还是飞到了更远的地方呢?
胡大清与学生们“父子情”
15年前,我们在胡大清老师的教学点采访时,他的学生们只有七、八岁,尽管他们每天吃的是米饭加咸菜,穿的衣服也破旧,但是他们的笑脸,他们的想法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孩子曾经告诉敬一丹,他将来也要当一个像胡大清一样的老师,15年过去了,那些孩子们都到了哪里呢?
在来这里之前,我们把当年播出的节目转成了光盘,准备带给胡大清老师做个纪念,没想到现在的喻家畈小学已经配备了DVD播放机,于是我们把当年的节目放给胡大清老师。
敬一丹:“这都是你的学生,我们停一下,这两个女孩子呢?“
胡大清:“里面有个叫胡南,现在海南师范大学,毕业了,那个时候的学生现在已经读大学了,有的成了企业家了。”
15年前,一个穿着大人衣服跳绳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了三河口镇中心学校的音乐老师。
胡大清当年的学生胡汉莉:“我就非常自豪的说,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还记忆犹新,当年是怎么怎么样的。”
胡汉莉还记得,父亲般的胡老师每天忙碌的样子,谈起胡老师深夜还在灯下批改作业的情景,她向敬一丹唱起当年胡老师教她的那首歌。
胡汉莉:“静静的深夜晨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
听着这熟悉的歌曲,我们深深的被胡大清老师的精神所感到,32年如一日,胡大清老师扎根山区教育,无怨无悔。
胡老师,32年里,每天从清晨一直忙深夜,他用知识让山里的孩子眼睛更清澈,看的更远,而自己的眼睛却得了白内障,当年胡老师的学生已经长大,胡老师后来的学生们在怎样生活呢?
一大早,我们就被孩子们的读书声所吸引,这声音是那么的熟悉,15年前也是听着这样的读书声,认识了胡大清老师。
敬一丹:“走进这个教学点的教室,我们会看着孩子大大小小的,这些孩子都是几年级的,这有学前班的同学吗?”
胡大清:“有。”
敬一丹:“举手告诉我。”
胡大清:“一年级的,二年级的。”
这个教学点教学普遍是实行复式教学,老师讲课的时候,是先给低年级的讲,然后低年级写作业的时候,再给高年级讲,在大别山的很多乡村小学,都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
钟声就是这里的时间表,孩子们上完早读课之后,就要忙碌着准备中午饭了。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从家里带来的米和咸菜。
接下来要淘米了,敬一丹看到不管是一年级的孩子,还是学前班的孩子,他们都要自己照顾自己。
喻家畈小学教学点三年级的学生,也是这里的最高年级了,跟原来的教学点相比,这教室亮堂多了。
“几个男生去把饭拿出来。”
终于上完了第4节课,饥肠辘辘的孩子们早就等的不耐烦了,三年级的男生就是这里的顶梁柱了,他们要把烫手的饭盒一个一个拿出来,放在旁边的木头架子上。
然后孩子们按照年级,从高到低,一个一个排队取走自己的饭盒。
孩子们开始吃饭,这些孩子都有一瓶从家里带来的咸菜,豆角、黄瓜,还有我们也叫不上名的,这是他们两三天的下饭菜。
敬一丹:“这菜是你妈妈给你做的?”
学生:“恩。”
敬一丹:“你呢?这咸菜是谁给你炒的?”
学生:“妈妈。”
敬一丹:“你呢?”
学生:“妈妈。”
敬一丹:“都是从家里带的。”
吃完了饭,胡老师早早把清水打好了,这山里的孩子早当家,连学前班的孩子都要自己洗饭盒。
敬一丹:“这个大孩小孩都是自己在这洗饭盒?”
胡大清:“是。”
上次我们采访胡老师的时候,我们看孩子们吃饭的时候,都是用那种搪瓷小饭盆,这次孩子几乎全都是用这种不锈钢的饭盒了,而且现在孩子们不管是男孩女孩,穿的也明显比15年前要穿的漂亮了。
每天中午,孩子们都要睡一会午觉,可是中午的时间太短,喻家畈教学点的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睡觉,三年级的孩子占据了桌子、板凳,而低年级的孩子就只能趴着睡觉了。
到了晚上,孩子们就能好好睡一觉了,不过睡觉之前,还要洗洗脸、洗洗脚,敬一丹也帮着胡老师给孩子们打来了温水。
敬一丹:“原来在家的时候,会自己洗吗?”
学生:“会。”
敬一丹:“这毛巾又檫,孩子,你刚才檫脸的时候,也是用这毛巾,檫脚也用这毛巾。孩子,我实在看不下去,我给你换点水好不好?看这小泥汤,脚放里。”
敬一丹跟随女孩子到了她们的宿舍,跟15年前相比,现在家远的孩子就可以住在学校,不用再每天爬山路了,每周三和周末的时候,这些孩子可以回家拿米拿菜,顺便洗个澡,换洗一下衣服。
在这么漂漂亮亮的女孩子住的地方,我们看不到一面镜子,也没有看到小女孩用的头绳、发卡,相同是,不管是男生和女生,每个人都是从家里带来咸菜,这就是他们这几天在学校下饭用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
敬一丹和孩子们聊了很久,直到学校该熄灯的时候。
与15年前相比,我们所看到的大别山发生了很多变化,1991年我们来采访的时候,喻家畈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两百多元,很多村民靠吃返销粮生活,如今,这里的村民靠种植板栗、养蚕等产业,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800元,一些村民都盖上了二层小楼,家里有了摩托车、汽车,但是同城里的孩子相比,山区孩子上学依然比较艰苦。
师资力量缺乏是大别山区教育的新问题
胡大清的学生胡汉莉,6年前师范毕业之后,回到了三河口镇中心学校,她学的专业是音乐,然而由于缺少老师,她要担当两个班的语文课,而且每个班都是七、八十个学生,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大别山区,师资力量缺乏已经成了山区教育一个新的问题。
课间休息的时候,敬一丹和孩子们玩起了游戏。
孩子们的游戏和15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孩子们的身后,敬一丹却看到变化,在这么偏远的山区,竟然装了卫星天线,原来现在的喻家畈小学已经用上了远程教育系统。
敬一丹:“你们现在引入远程教学有多长时间了?”
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小学校长胡宗淼:“一年了。”
敬一丹:“学生什么样的课才能借助这个手段?”
胡宗淼:“这里面都有,语文、数学、英语都有,品德都有,比较齐全。”
现在学生们正在用这种方式上数学课,那么想起当年,就15年前观摩胡大清老师上的也是数学课,都是数学课,上法却不一样,在这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现代化色彩,这是15年前的大别山没有的。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们又走访了几所偏远的教学点,发现这里依然没有改变的就是老师的缺乏。
“这有多少个学生?”
辛时国:“12个学生。”
敬一丹:“分成几个年级?”
辛时国:“分成两个年级。”
敬一丹:“那老师呢?”
辛时国:“老师一个人。”
这是这个点上的夏老师。
敬一丹:“你好夏老师,今天学生都在?就你一个人?课上也是你,课下活动安排也是你一个人?”
麻城市余家洼教学点校长夏远明:“是。”
同行的辛校长告诉敬一丹,在整个三河口镇,一个老师的教学点有9个,两个老师的教学点有7个,这些教学点的老师,只能教授一些主要课程。
在教学点教学的老师,一般平均年龄都有多少岁?我们算了一下,有49点几,快50岁了,有没有年轻老师,年轻老师在小学里很少。
敬一丹:“我们到大别山就听说大别山挺缺老师的,能不能用一个数字告诉我们,这个缺口有多大?”
湖北省麻城市副市长毛成丽: “缺口可能有,按照全省规定的师生比,这个缺口缺1000多人。”
敬一丹:“哪一类的老师是最缺的?”
毛成丽:“专业老师,音乐美术体育,再就是英语老师。”
在整个大别山区,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点,在这样一个老师的教学点,即使老师病了也要坚持给孩子上课,因为没有人代替他,有时候这些教学点的老师不得不把输液瓶挂在黑板上,一边输液,一边给孩子上课,他们分散在大把山的一道道皱摺里,默默地坚持着,分明都像胡大清老师,但是我也一个担心,当这些老师退休之后,山区的孩子谁来为他们启蒙呢?
敬一丹手里拿了一张照片中间的孩子,就是胡大清老师的儿子,15年前他也是胡老师的学生,今年夏天他刚刚从黄冈师专毕业。
敬一丹:“你希望他做什么呢?”
胡大清:“我想着让他继承我的事业,想我们山区教育后继有人,像我们山区老教师特别多,马上就青黄不接的时候,如果后继没有人才,那山区教育不能办。
15年前胡大清老师种下的樟树,如今已经郁郁葱葱。
敬一丹:“现在的学生也像栽树一样,也是在树木树人,桃李满天下了,现在教了多少学生了?”
胡大清:“有1000多个了。”
胡大清老师和孩子们又跳起了大绳,这让敬一丹想起了15年前,胡大清老师跳大绳的情景,15年过去了,胡大清老师依然跳的轻松自如,15年胡老师没有变,学生们也许会走出大别山,而胡老师会永远坚守在这里,为后来的孩子启蒙。
离开喻家畈小学教学点之前,敬一丹和所有的孩子们一起合了影,想再过15年之后,这些孩子就会成为大别山新的主人。
“一、二、三,茄子!”
告别孩子们,快一点踏着熟悉的小路,来到了胡大清老师的家里,同行的麻城市领导给胡老师带来了治疗眼睛的手术费。
一年又一年,胡大清老师在这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一年又一年,胡大清老师一直守在这,为后来的孩子启蒙,暑假过后新的学年又要开始了,在新的学年里,胡大清老师的眼睛会不会好起来,重新回到讲台,面对他的学生,在新的学期里,会不会有更多的年轻老师来到这里,和胡大清老师一起面对着他的新学生呢?我们期待着。
主编:张雪梅
记者:康敬锋
摄像:张 明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