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上海的深层律动,肇始于北京的春天。
    “十一五”开局之年,胡锦涛总书记在3月初的全国“两会”上,把“四个率先”的任务交给了上海。 他殷切希望这座城市充分认识在全国所处的位置,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此刻,每一位上海同志都感到责重山岳。在经济总量持续14年两位数增长、城市面貌发生巨变后,上海将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再作示范。
    这是又一个起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谈道:“日益开放的中国需要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上海,需要一个创新涌动、更具活力的上海,需要一个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
    如今的上海,努力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自觉把国家战略融于“十一五”开篇。
    在“埋头苦干”与“奋力争先”的联结点上,寻求新的历史方位
    去年12月9日,只是普通的一天。那天,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一个历史性文件——《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时隔月余,市人大高票通过《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经过历时两年的周密调研与科学梳理,这两份文件的出台,对上海的未来具有深远意义。其中最值得聚焦的是,上海将“十一五”的发展主线,定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外界关注这座城市的人,从中则不难捕捉到一向低调、谨慎的上海正悄悄发生的一个变化。上海的干部群众很清醒,“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当‘老黄牛’,更要当‘领跑者’。21世纪的中国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地方领先一步,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国家利益参与竞争。”
    回想“十五”期间,上海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站在这一高处,“十一五”如何定位?
    可能多少让人意外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更高目标:到“十一五”末,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定位过程,其实也是上海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责任的过程”。市长韩正坦言,“上海定位的坐标系有三个,即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全国发展的大背景和中央给上海定位的大战略。”
    国内外观察上海,常常给出这样的评价:一个发展中国家内部最发达的城市,一个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活跃地区的城市,一个与世界经济舞台距离最接近的城市。与国内其他地方比较,上海具有先发优势;与国外大都市比较,上海则拥有后发优势。因此,一种双重压力便接踵而至:先发,如不置于国际竞争体系,优势的含金量不高;后发,如不把世界一流作为追赶目标,优势永远停留在空想。
    将压力变成动力,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十一五”一开局,上海人就把勇于攀登、提升、超越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长兴岛上,振华港机如火如荼,以一天半组装一台2000吨左右的岸桥的速度,把“中国制造”推向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立志在夺取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份额后再上层楼。不仅如此,7月中旬,振华港机还与美方签约,将为美国旧金山湾的新海湾大桥提供“钢筋铁骨”,总计4.5万吨价值2亿美元以上。年逾七十的公司总裁管彤贤至今仍沿着70米高的塔吊爬上爬下,为的是实现“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应该有中国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的梦想。
    也是前不久,上海汽车工业集团组建了一家新的公司——上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初期投资36.8亿元,用于建设自己的乘用车体系。以“超越三号”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研制,正全面提速。这个课题的领军人物、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才从法国与通用、丰田、奔驰等新能源车竞技回国,放下奖牌就投入新的试验。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上海的发展主轴已转向,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成为抓手。
    正全力筹办2010年世博会的上海只争朝夕,显示了另一番活力和张力。用不了5年,上海建成的11条轨道交通的总里程将达到400公里,可与纽约、巴黎等地比肩。6月23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迁入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行情,论坛)现场办公,200万平方米建筑将拔地而起。世博局执委会一位领导这样感慨:“连我们楼里的倒计时钟,感觉上都要比外面走得快。”
    在“眼前利益”与“持续发展”的联结点上,力促城市转型的纵身一跃
    相当一段时期,上海在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上遇过“两难境地”。
    对于“领头羊”来说,上海每年必须拿出鲜亮的成绩单,制造业是其最具竞争力、也最为成熟的依托,但它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远低于其它国际大都市。
    二产与三产比重的调整,支柱产业的选择,城市布局的演绎,有时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智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上海作出了补“短腿”的战略选择。去年7月,市领导在市委全会上为各级干部和工业企业“卸包袱”,前所未有地发出“正确对待工业总产值增幅减缓”的声音。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推出了,老牌纺织企业上海三毛(行情,论坛)西嫁重庆、宝钢与新疆八一钢铁公司的战略结盟等“西进”行动开始了,央行上海总部等国内外一批重要金融机构入驻了,以此为标志,上海的城市转型进一步加快,出现了期待已久的跳跃。
    3月中旬,日本先锋、瑞士雀巢中国研发中心等,先后落户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至此,已有56家企业签约,其中80%以上企业将其中国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于斯。这种介于二、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被形象地称作“2.5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成了“十一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
    位于东海之滨的南汇区,正迎来一次脱胎换骨。
    车行平整的路面,转过一道弯,眼前就是滴水湖。这个位于临港新城的人造湖泊,面积略大于杭州西湖。一位参与规划的专家透露:“最终建成的临港新城,面积达293平方公里,人口达80万,将成为上海与21世纪世界最新重装备工业对接的基地。”如果说,原本地处上海东南“死角”的南汇遇到继浦东开放开发后的又一重大机遇,那么,当“汽车嘉定”、“航天闵行”、“精钢宝山”、“石化金山”、“生态崇明”等一个个结合了重大产业与功能布局的区县战略浮出水面,上海的发展空间骤然放大。
    东有微电,西有汽车,南有石化,北有钢材,加上临港装备和长兴岛造船,六大产业基地的集聚式建设,正在强健上海产业的“体魄”与“能量”。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异军突起,去年产值比重已接近全市制造业的“半壁江山”,占全国总产值的10.8%。上海要全力做的,就是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一个高端的位置。
    上海的经济总量基础已相当高,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是100多亿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往那种粗放式、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不变不行。那么,这100多亿元的增量从何生成?韩正曾袒露心声:“想到这个问题,就睡不着觉”。
    然而,从新近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指标看,该降的一些数字降了下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回落到9.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前几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了4.1%;该上的一些数字提了上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这是1998年以来的首次;第三产业吸引外资实际到位空前地超过第二产业,比去年同期增长55.5%,占全市实到外资的60.8%。
    “这说明,上海的经济发展既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现在又有较高的增长质量。”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方面,上海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7月8日的上海市委八届九次会议上,陈良宇为此欣慰。
    在“做强自身”与“服务全国”的联结点上,提升功能性城市的能级
    6月10日,洋山深水港开港整整半年。这个建在浙江嵊泗小洋山岛上的港口,累计吞吐集装箱130多万标准箱,以日均超过7000标准箱的速度,开创了国际港口发展的范例,推动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很少能有哪座港口像洋山港那样引人注目。因为这是全球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集装箱码头,是我国港口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并成为由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保税港。上海港已经参股或控股长江中上游的武汉港和重庆港,对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经济走势,带来了非同一般港口的影响。
    “做好两篇文章”,上海干部群众对此耳熟能详。一篇是“加快自身发展”,一篇是“主动服务全国”。事实上,随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加快建设,上海能否做大做强,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已绝非上海一己之事,关系全国的大局。同时,上海的城市功能又决定它不仅要当好“领头羊”,还要做好“服务生”。
    这两年,上海主要领导先后到10多个省区市走访、学习,共同探讨区域合作的新形式。一方面,“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一方面,对口支援正在由政府主导推动,逐步向引入市场机制过渡。另一方面,互动互补,不再是简单的一方支援对方。上海去年完整地提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概念。这意味着,它除了将自己的发展与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地区相联系,还通过长江流域,将合作范围扩展并深入到中西部。
    有人据此形象地解读上海:它就好比一个“大”字,上面“一横”聚集了各种要素、功能,再经由“一撇一捺”辐射、扩散出去。
    去年,中央把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任务交给上海浦东新区,明确要求“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无疑,这是对上海“三个服务”的又一次推动。
    还有一种能够反映上海水平又体现其服务功能的“上海价值”,开始在诸多领域内崭露: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的影响日渐扩大,在世界铜交易市场和远洋市场已出现“中国价格”、“中国指数”;上海在一些工业产品中采用的技术标准,已开始成为“国标”以至国际通用标准……
    在“集中统一”与“开拓创新”的联结点上,突破自我以赢得未来
    在上海决策层看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核心是增强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城市活的灵魂。上海要“四个率先”,关键是继续当好创新的排头兵。
    显然,上海指的是广义层面的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还有执政方法与发展模式的创新。
    对于每一级地方党政领导来说,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而身负“率先”重任的上海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意义则更大。
    上海决策层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两句话。一句是:上海是全国的上海,要坚决维护全局的集中统一。编制“十一五”规划时,上海有关部门考虑本市每万元生产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72%左右,处于领先程度,曾一度提出把万元生产综合能耗目标定为再下降15%。但是,在征求国家发改委的意见后,上海意识到在节能方面必须承担的责任,最终把降耗指标提高到20%。
    第二句:不当“收发室”,要做“加工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贯彻中央的每一项方针政策,力求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三者的统一。人们注意到,每当中央作出新的重大决定和部署,上海都没停留在简单的表态和一般化的执行上。他们从一个地方局部与全国大局保持的一致,是不走样、不变通的一致,更是主动进取、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的一致。
    有时,他们会“快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许多新措施、新经验,首先从这里发轫。
    有时,他们又会“等一下”。每做一件大事前,上海决策层无一例外地都要问自己“看清楚、想明白、有准备了没有”,从而努力寻找既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全国大局、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上海不仅将创新落实在执政方法上,更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他们在发展驱动力上的创新思考,同样发人深省。
    国际上根据驱动力不同,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分为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和创新驱动。显而易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驱动型,以及依靠盖高楼、建马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驱动型已无法满足上海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需求。
    人们把目光投向浦东的张江。
    在那里,有个叫展讯的小企业。30多名“海归”白手起家,花了不到两年时间,研发2.5G手机的核心芯片。随后,又用一年,完成国内首个3G芯片。有人评价:这使我国生产的手机首次有了中国“芯”。
    展讯正在成为某种模本,而更令人侧目的是其身后的园区。经过14年的开发,张江高科技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目前,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正逐渐形成。
    很多人认为,张江符合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能不能具有可持续竞争力,在于是否坚持“科教兴市”主战略,在于是否踏上“创新驱动”之路。
    与此同时,上海还在追逐更高层次的创新。因为他们把一个创新城市的建设过程,视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序列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教育的先行,文化的支撑,环境的改善,软实力的培育,都被强调到一个新的高度。
    7月11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男子110米栏比赛中,来自上海的“中国翔”以12秒88的优异成绩,唤醒了沉睡13年的世界纪录。很多人把“朝气”、“活力”这样的字眼送给刘翔,更把他的出现、成长,视为这座城市精气神的缩影。
    地理面积只有北京1/3、天津1/2的上海,却常常被称为“大上海”。在人们眼里,“大上海”之大,指的是东海大桥一桥飞越万顷海波、长达32.5公里的大手笔,是上海港即将力拔世界集装箱头筹的大工程,是城市功能向郊区拓展、城乡一体化的大突破,是领衔长三角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大举动,是承办APEC会议、上合组织峰会、国际特奥会、世界博览会等一系列国际活动的大影响……
    在陈良宇看来,“大上海”之“大”,最核心的,还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在海纳百川中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
    人们期望:上海不辱“率先”的新使命。人们期待:在这座城市的远方,也就是“十一五”掩卷之时,腾升的将是一幅更壮美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