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一直是各级政府领导十分热衷的行为。在上半年GDP能耗上升0.8%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国内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应该改一改招商引资的惯性思维了。
首先必须明确,近些年来,各地政府之所以能够在招商引资大潮中屡有斩获,其关键因素,并不是这些地方政府拿出了多么优惠的政策和措施,而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使然。
任何一种产业,其转移趋势,总是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方转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从投资环境差的地方转向投资环境好的地方。这些年,无论是跨国公司、海外大公司到中国投资办厂,还是国内东部沿海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这些企业之所以转移,主要并不是因为转移目的地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很好,而是因为那里的劳动力、地价便宜,从而可以降低很大的成本。而降低成本的另一条途径,就是这些产业在转移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耗费巨额成本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换代,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目前国际上有数额十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正在等待转移到中国,而在国内,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已经渐露端倪。
面对浩浩荡荡、扑面而来的产业转移大潮,国内某些地方政府,不但张开双臂、打开大门进行迎接,甚至主动出手招商引资,也有不少领导频繁出国举办类似活动。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招大商、引巨资、上大项目,一时蔚为风潮。不少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发现,上大项目、上大的工业项目之后,财税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政绩单也十分抢眼。于是乎,用大项目推动经济高速度增长,成了许多地方的习惯性选择。对此,专家提醒,经济发展一旦锁定某种模式,就面临路径依赖的极大风险。
产业转移是一种客观规律。如果我们短期内无法改变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冲动,那么,至少应该改变过往的惯性思维,将招商引资改为选商引资。
将招商引资改为选商引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正如上文所述,在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下,面对海外资本,中国政府并不被动,面对东部沿海资本,中西部省市也不被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对国际上可能转移的
产业进行调查,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然后发出有针对性地选择意向。而中西部省份,面对东部沿海的产业,更有这样的能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低耗能的产业,我们也可以要求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以降低能耗,然后再到中国来落地生根。
这样的思维转变过来了,对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