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日前透露:自2002年以来,深圳市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率逐步下降,与深圳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形成较大反差。 目前,深圳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广州和北京,退居全国第三。去年以来,工资增长率更接近于零(见8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A5版)。
    对深圳来说,工资零增长很可能意味着这位“时代骄子”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即将由绚烂归于平淡。之所以这么说,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工资零增长将导致市民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这将使深圳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大为下降。深圳之所以能够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类人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得益于“全国人口最年轻的城市”所带来的充沛活力。一旦各类人才流入深圳的速度逐渐放缓,深圳可能风采不再。
    第二,工资的零增长甚至可能出现的负增长,将使深圳的产业升级更加困难,使深圳有可能被牢牢“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只能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因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既然劳动力相对廉价,那么投资那些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产业,其成本就会显得相对过高而缺乏吸引力。
    如果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深圳在中国的经济行列中,就不仅不能继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带动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反而会“掉转枪口”,和中西部人口稠密地区争投资,争市场,那将是一个真正令人扼腕的局面。
    第三,工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最大危害,还在于使深圳的经济发展顿失动力,从起飞变成坠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工资零增长或负增长导致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导致市场萎缩,商品滞销,利润下降;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便只好降低工资、解雇员工,结果诱发更大程度的需求下降,整个经济由此陷入了“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些年来,我们有一个思维惯性,就是一谈到一个地方的工资水平,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工资增长率能够和经济增长率保持同步,首先是一个经济能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深圳要避免陷入盛极而衰的陷阱,就必须采取经济和社会的各种手段,使工资水平能够尽快恢复增长。
    我们曾说:“深圳是中国经济的窗口。”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深圳是中国经济的缩影”——对中国来说,靠所谓“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能不能及时地调整思路,摒弃这种僵化的思维,亦将成为中国能不能顺利实现自己下一个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