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8月3日电(记者王志、何柳)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近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经济50人田横岛论坛上表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面临剩余劳动力短缺的重大转折,急需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
据了解,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总人口结构“中间大、两头小”,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带来劳动力、储蓄的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
蔡昉介绍,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家庭生孩子的成本提高了,使得人们不太愿意生孩子。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也降低了生育水平。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结构越来越倾向于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占的比重,老龄人口老化一度比较慢,结果导致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
蔡昉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可观的“人口红利”,其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但是,这一贡献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逐渐减弱。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低于0.9‰,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6%,跨过了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门槛。近年来,中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不断攀升,目前已达117:100,比正常值105:100偏离很多。
蔡昉认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可能在2013年从增长变为稳定,然后逐渐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枯竭。
蔡昉分析,现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只有1000万左右,而且在逐年减少,大概在若干年之内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量就会为零。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持续民工荒,并不是技工荒,就是缺普通工人。长期人口结构的变化,在短期内就表现为劳动力的缺乏,这实际上就发出了剩余劳动力的“澡盆”差不多要被淘干的信号。对此,中国急需把经济增长转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以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完)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