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美收购永乐看 商业零售行业“钱”景
零售行业是目前高景气度行业,国美收购永乐之后使商业零售业更受重视。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邀请上海商学院现代流通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吴建新闻,吴建说吧)国教授、招商证券零售/外贸研究员胡鸿轲进行网络视频互动
并不是规模做得越大越好
记者:国美收购永乐之后,家电市场由“三国演义”转变成了“双寡头”的现象对行业格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胡鸿轲:我们更担心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小企业竞争的是短期爆发力,但对大企业而言,比的则是长期的竞争能力,谁能更持久,谁就能最终胜出。 从这个角度看,新型系统决定盈利,物流配送体系决定成本。
记者:那这样是不是对供应商造成了挤压?
胡鸿轲:合并后最大的优势就是采购规模扩大,零售商向上游攫取利润。
吴建国:产生两个寡头是暂时的,因为从去年零售业开放开始,一些家电巨头已经开始准备进入中国市场,从全球的范围来说,中国的家电市场不只是三国演义。家电市场需要规模,但可挤压的利润相当有限,今后不仅要增大规模,而且要增加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商务部对此也有一定规定。严格地讲,由于永乐前期的快速扩张才出现今天的局面,并不是规模做得越大越好,而关键要看是不是具有核心的竞争力。
记者:合并后对苏宁是否有挤压?
胡鸿轲:短期看,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苏宁的优势主要在于后台供应体系。既有自建服务体系也有外包体系因此具有一定优势,成本的降低可以抵抗和国美的竞争。
记者:苏宁的市盈率比国美高很多,怎么看这种倒挂现象?
胡鸿轲:公司成长性高,增长速度快,估值就要高一些。国美和苏宁的区别在于他们不同的增长率。
记者:苏宁是否存在与大中合作的可能性?
胡鸿轲:苏宁和大中合作是有可能性的,合并是个必然的趋势。从可能性上看,苏宁有资本运作的优势,企业本身估值好,如果采取换股的模式去收购大中,不会超过20倍的市盈率。另外从地缘上看,大中和国美一样是在北京发展,苏宁并购大中会有明显的互补优势。
零售业会演变成两种模式
记者:目前零售行业“群龙无首”,高集中度是否会对行业竞争有利?
胡鸿轲:首先我对这个行业长期看好,中国人口多,还有人口城市化率和通货膨胀等变化。
今后15年,中国零售总额可以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对零售市场是个促进。中国零售市场比较零散,所以还将有趋于集中的过程,家电就是竞争非常惨烈的业态,超市、百货的地位也非常重要。零售业会演变成两种模式:后天进取的公司相对非常集中,投资的时候就要找到未来成为龙头公司的潜质,另外是先天具有潜质的公司。
记者:以后国内的二、三级市场还有什么新的发展潜力吗?
吴建国:我们国家城市化的发展是在二三线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世界著名的零售巨头把去年发展的重点转变为二三线城市,现在那里非常适合大规模超市的进入,这样的地域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我认为是符合目前中国发展的情况的,因为中国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起点也比较低,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10年内,中国的消费增长还将超过10%。
做商业地产要按一定比例投资
记者:国美的黄光裕一边做房地产一边做家电零售,商业地产增加了他的收入,那么商业地产在零售业的作用如何?
吴建国:最近几年商业地产和其他的地产一样,有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很多公司的发展战略上有两种:一种快速发展依靠租用地产来实现门店的快速扩张,这种租用包括临时租用和长期租用两种情况。第二种是用自有资金来发展,就是自己开发房地产。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近几年地产增值比较快,可以得到更多收益,但是从整个经济发展来看,地产不可能永远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地产增值的速度会放慢。从世界大型零售商来看,采取的方式是按一定比例投资。
胡鸿轲:关于商业房地产和零售的关系,以日本为例。从70到80年代是日本房地产的景气周期,一般的运营模式就是在郊区购置一片地方,零售商放出消息说他要建一个超市,使房地产的价格得到上升,把房地产的价格补贴到零售商,滚动发展,到后来,日本房地产的泡沫崩溃,零售业也跟着消退。房地产的不景气导致零售业的泡沫破裂。国美并没有采取房地产带动零售,只是房地产的盈利用在零售上。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