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我国经济存在加快增长趋势。去年以来,受到产能过剩压力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增长率也在重新加速,有消息说去年国家发改委审定的11个产能过剩部门,目前已经只剩下5个,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似乎正在逝去。
增长格局发生变化
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这些变化?我认为不是中国的分配矛盾已经获得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已经消失,而是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新变化。
首先,由于投资增长率最高,因此目前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但是投资需求的拉力来源发生了变化。自2003年开始出现的投资高增长,明显是由属于内需部门的上、中游产业如能源、矿产和原材料部门为主导的,但是今年以来投资增长结构出现了新变化,消费类产业的投资高增长是被出口拉动的。这种情况自去年以来就开始显露,这也与自去年以来贸易顺差突然放大的情况相符。
其次,今年以来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是货币的流动性突然增加,到5月份,广义货币的增长率已经比去年同期高出4.4个百分点。在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下,央行收购外汇都是使用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的投放都会产生放大效应,就是“货币乘数”,目前大约是1∶4。以今年前5个月广义货币增长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计算,大约比去年同期多投放了超过1万亿元,而前5个月的贸易顺差同比增加了169亿美元,用这个新增的贸易顺差乘以美元汇率,再乘以货币乘数,就是5400亿人民币,已经占到了今年广义货币新增量的一半。所以,贸易顺差的放大看似与货币流动性的增加无关,实际是紧密相关。
去年前5个月出口增长率33.1%,今年同比回落到25.7%,增长率回落却出现了面向出口的消费类产业投资高增长,似乎又是一个疑问。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与利润上升带动了出口消费类产业的升级性投资增长。
实际上,生产资料类产业的重新复苏也与出口有关。以钢铁产业为例,今年前5个月钢材出口增长了154%,进口减少了26%,这一出一进使中国的钢铁产业增加了近1000万吨的新需求,相当于前5个月新增钢铁产量的近30%。从机械工业看,前5个月产值增长了22%,出口增长了26%,也具有出口带动型特征,因此制造业的投资大幅度增长,都与出口的扩张有关系。
去年7月人民币汇率体制进行了调整,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了约3.4%,但是并没有挡住中国出口的高增长,反而使中国的贸易顺差突然放大。在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生产要素价格差距的情况下,调整汇率的结果,不仅不能纠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差额,还会由于发达国家不得不继续接受中国的廉价产品,而导致贸易差额的进一步扩大。直到目前中国和国外的许多人仍然坚持认为,调整汇率就可以扭转贸易差额的扩大趋势,在中国的实例面前,这些人是否应该思考新的全球化格局对传统汇率理论的动摇呢?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了:中国的分配矛盾和生产过剩矛盾并没有消失,但新的全球化格局和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给了中国缓解这些矛盾以新的出路。分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导致出口增长,出口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与货币流动性增加,这是一条紧密相关的线索,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
产能过剩还将继续
然而,即便是出口需求扩大能吸纳部分过剩产出,仍不能认为过剩矛盾已经不会构成对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威胁。生产过剩的程度可以用银行体系的存差来反映。2001~2003年,当年存差新增额平均是0.98万亿元,2004年是1.4万亿元,2005年猛增到2.92万亿元。2005年贸易顺差为1018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当年国内储蓄净剩余的30%。由于贸易顺差仅吸收了国内产出剩余的不到1/3,国内的生产过剩现象仍很明显,表现在今年的经济运行,就是CPI与PPI指数的下行。如果今年的存差新增额保持去年的增长幅度,即使顺差额增长到1500亿美元,也仅相当于国内储蓄净剩余的20%,所以绝不能认为中国面临的过剩矛盾已经缓解了,由于今年贸易顺差所能吸收的国内净储蓄新增额比例可能小于去年,今年的过剩矛盾可能比去年还大。
还必须看到,自2003年开始的投资周期到目前还没有结束,产能集中释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所以虽然我们对生产过剩矛盾的感觉目前还不特别强烈,但明、后年进入投资周期末尾了,过剩矛盾就会突出了。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前兆,去年前5个月的新上项目计划投资增长了24.9%,今年前5个月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为23.6%,1~6月进一步下降到22.2%,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并且都低于同期的投资增长率,对比2003年一季度本轮投资周期开始的时候,投资增长率当季为27.8%,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长率为63.3%,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当前投资增长的收尾性质。如果占新增需求一半的投资需求由于进入到投资收尾阶段,并转入产能释放,由分配矛盾所导致的生产过剩问题还是要到来。
顺便说一句,对于目前的投资高增长,许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特别是目前正面临地方政府换届,认为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才推动投资高增长。但是这些人想过没有,同样是在现行体制下,中国从1995~2002年却经历过8年的投资下滑和在低谷内徘徊,这期间曾经历两届政府换届,为什么没有出现目前的投资高增长?我想这些人同样没有看到的是在上半年投资出现29.8%的高增长率的时候,新上项目投资的增长率已经下滑到22.2%了。在经历了28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经济运行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仍然把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看得如此大,认为仍然是政府在主导市场周期,显然是不对的。
加息只能火上浇油
目前有许多关于加息的主张,如果以上的分析有道理,则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并没有解除,除非贸易顺差继续放大到足以消除国内过剩矛盾,否则就不可能出现持续的经济高涨,如此用加息来抑制“过热”的道理就是不成立的。因为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欧元等国际主要货币是有利于抑制国际“热钱”流入的,反之则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在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际热钱本来就积聚了更大的炒人民币升值的势头,加息只会对热钱的流入火上浇油,最终是迫使央行更多地投放基础货币,如此加息本来是为了抑制货币流动性增长,结果却是造成了更多的货币流动性,所以不可取。如果是为了抑制货币流动性增长,央行还有许多工具可使用,如对冲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两项工具央行一直都使用得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就是只盯住加息。如果中国仍然是封闭型经济,选择宏观经济政策可以不考虑国际因素,但是在目前中国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仅仅关注一项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就远远不够了,这也是中国在改善宏观调控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