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过热、商务成本日趋升高、能源竞争激烈”等迹象表明,外资正在撤离长三角。
然而,正在上海社联大楼里发生的事情说明:这种判断为时过早。
7月29日,70余名来自中韩两国的学者就“中韩可致力于嫁接长三角与东北亚经济发展优势,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合作推进中韩经贸发展”的话题展开了研讨。 复旦大学教授严法善指出:韩国对长三角的投资占对华投资总额的32%,上海应该在更高层次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出发,考虑成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贸易、金融、信息、科技、运输中心,进而在中韩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怎样的层次是“更高层次”?对处于需求突破瓶颈期的长三角,这将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基地成投资新热点
早年在东北、华北大量集聚的韩企近年出现向南方、主要是长三角转移的势头,去年投向长三角的韩资增幅高达40%。这股资本动向和台资北上相映成趣,在中国外向型经济脉络中构成“回流”之势。
江苏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超指出,日韩投资在苏南地区积聚明显。截至2004年,苏南地区累计批准日资项目共4000个,实际利用日资70多亿美元;累计批准韩资项目1700多个,实际利用韩资25亿美元。
而从去年一季度起,江苏就已成为韩国对华投资第一大省,吸引韩资占比由2003年的15.4%提高到22.8%。到去年5月,吸引韩资总量累计已超过天津、北京、辽宁,仅次于山东,升至全国第二。
“日韩在江苏的投资呈现出的一个特点是大型化和系统化投资倾向越来越明显。”张超如是说。
近年来,全球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韩国三星大规模投资苏州工业园,第二大厂LG和荷兰飞利浦的合资新厂则选址南京,力图打造以苏州、南京为中心的全球液晶显示器制造中心。韩国现代集团已成立了现代数码电子上海分公司,并计划向长三角投资6000万美元,打造全线数码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这将是其在全球的五大研发基地之一。
在“韩流”南下大潮中,去年是重要节点。去年8月,韩国海力士20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落户无锡,创江苏引资的新记录——2003年之前,落户江苏的韩资总量不过27亿美元。截至去年8月,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引入的韩资相当于前年同期的10倍。
投资质量有待提高
张超表示,目前日韩外资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日韩在江苏的投资主要是电子产业、精密机械、高档纺织等科技含量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非常有利于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
但严法善却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韩国对华投资目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应鼓励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
根据中国官方调查,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外资企业投资比例的近60%,而韩国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83%。
“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现在要把整套的设备搬入中国。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研发基地也将陆续转移到中国。很多韩国企业的中国工厂从其国内采购原材料,成本很高,随着中韩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韩国企业原材料采购将在中国进行,这将使两国的投资和贸易更加趋于均衡。” 严法善进一步指出。
尽管韩国企业热衷于来华投资,但由于中韩双方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上存在差异,合资、合作中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摩擦。韩国投资企业多数是两头在外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配件80%以上从韩国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在增加当地就业、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方面作用明显,但由于加工贸易的特点,韩国企业在增加当地税收方面作用不突出。
中韩贸易中,进口的多为产品附加值高、贸易货值大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对韩出口的多为单位附加值极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产品、棉花、蔬菜水果、纺织服装等,货值小且创汇少,这使得两国贸易的发展并不均衡。
严法善表示,鼓励韩商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上,同时扩大韩商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竞争性产业。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的资金甚少,而高新企业和基础产业是我国目前极力推动的投资产业,也是韩国具有优势的领域。
谁选择了谁
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长三角,外资自身也在相应作出调整。
7月22日的《韩国时报》撰文称, 一些风险滋生自中国产业的成熟。在中国营运的大多数韩国公司,除了那些资本雄厚和技术尖端的,都不是很赚钱。中国产业的复杂,加上中国采取的经济紧缩政策,将让很多没有竞争力的玩家出局,包括韩国的。答案总是一样的——市场多样化和技术革新——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而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近期公布的一份“亚洲商业调查”显示,日资企业“扎堆儿”中国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根据调查,日企对中国过高的收益期待已经趋于理智。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不少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或者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维持经营。日本企业的中国战略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此次调查是5月中旬由瑞穗综合研究所以其2483家制造业企业会员(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7.5%)为调查对象进行的。其中,273家在亚洲设立了生产据点的企业对自己的收益状况表示满意,整体状况良好。但企业对各个据点的满意程度却不尽相同。生产据点的受欢迎程度排名顺序是,东盟、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
中国作为生产据点在调查中的满意度同比大幅下跌。除了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升高以外,日本企业对中国过高的收益期待趋于理智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贵企业今后重点发展的目标是哪里?”这个问题中,中国仍然以40.7%的比例高居榜首。这说明,日本企业重视中国的态度尚未发生变化。但是,比起2004年调查中60%的比例,仍可看出中国地位的下降。专家分析说:“日本企业扎堆儿中国的状况正得到纠正,这是商业力学在起作用。”
调查中,185个在中国设立了据点的企业对“今后最大的经营课题是什么”的回答,根据比例高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培养人才、降低成本和扩大销售量。可见,不少日本企业都在谋求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强销售环节来降低在中国生产的成本。
另外,这些企业仍然计划今后继续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开展业务。而从削减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中国政府重点扶植的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来说,这些企业似乎更愿意把资金和据点放在越南等东盟地区。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