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普通的抗菌注射液———欣弗,在全国十个省市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截至8月5日,已导致三人死亡。卫生部紧急通知停用,药品紧急停产,药监局开始全面调查。
当一个药品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偶然事件,但已反映出商业系统有纰漏存在;如果是一批产品均出现问题,那我们有理由质疑系统的有效性;而在系统展现出腐烂的背面之后,各方面应该施加适当压力,要求对这一系统进行革新。
如若透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上下互动的恶性循环的商业生态。从体制内而言,作为核心监管机构的药监局是否正确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值得怀疑,民众的质疑已经溢出监管效力不高的范畴,直接怀疑药监局官员在利益驱使下,丧失监管者的立场与投机商人猫鼠同眠。药监局郝和平、曹文庄等人案发,直接印证了这一猜测。同为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就有安徽华源的欣弗、华北制药集团的克林美、新华制药的力派、山西普德药业的福德、苏州第一制药厂的凯甫菲、鲁抗辰欣药业的良辰等诸多产品,所谓一药多名、市场监管无序确非虚言。
从体制外而言,那些药品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药品掮客、医疗机构对于市场的作用同样经不起推敲。药品暴利使患者深受其害,而这些企业因为不择手段使自己变成商业贿赂的化身。上有逐利的监管者,下有投其所好、彻底丧失商业诚信的生产者与使用者,红顶黑帮与无良商帮两下夹攻,使我国医疗药品领域乱象频生,难以自拔,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良知的集体沦丧。
齐二药事件中,伪劣原材料在国家批准的药品中毫不顾忌地登场,此次欣弗事件,不顾监管部门2003年对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的警告———截至2003年第一季度,有关克林霉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596例,这一药物依然大行其道。医院无视严重不良后果,滥用药物尤其是抗菌类药物,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医疗用药以不死人为底线的结果,必然是死亡事故常常发生。
药品之害缘于垄断。审批环节的垄断自不必说,其他诸如采购环节、使用环节,无不靠垄断为生。有小权者依靠小垄断获取小收益,有大权者则以大垄断获取大收益。
以往以加强行政力量促监管的改革路径,常常事与愿违,增加了药品领域的食利阶层,导致药价水涨船高。使用药品公开招标制,使地方政府的招标参与者加入分红行列,发改委对于药品价格的控制,也使得药品生产企业以贿赂开道,为旧药改换新颜。在现有框架下的药品体制改革,加深了药品行业不良商业生态的恶性互动,而不是让商业生态趋于良性循环。
欣弗事件发生后,药厂虽然派人四处“协助调查”,但见诸报端的声明则是,“我们生产的药物符合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目前我们还没有收到质检部门的检验结果,但药品本身肯定没有质量问题”,而安徽省药监局也表示,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对产品还不能定性。
虽然对产品暂无法定性,但面对遭受苦难的患者和死亡者家属,有关方面难道就不能真心诚意为已发生的严重局面道歉吗?制药企业与当地药监局的态度让人痛心。
要根治欣弗之祸,应该定向攻击致祸症结。第一,与利益、生命攸关的药监局等部门的工作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督,阻止红顶官员向黑帮利益团伙转化的任何可能性;第二,除了审批等权力之外,打破采购、使用等环节的垄断性,尽可能减少寻租人数,使定价趋于理性;第三,在审批新药过程中,应采取专家库数量,减少垄断型专家与垄断型官员结合分肥的机会;第四,学习美国上世纪初的做法,以严法整肃药品市场,法律介入,给予受害者以高价赔偿,以惩罚性赔偿震慑潜藏着的商业无良者;第五,在有关人的生命的行业,有污点前科的人应该被施以禁入性惩罚。
相关阅读:
“吃错药”的危机还要到何时?
“欣弗”事件再次暴露药监不力之弊
第一财经日报:药品安全有赖医药改革深化
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之痛 (责任编辑:崔宇) |